天天百科

温泉镇:弘扬民间文化艺术 建设文化养生之城

2022-01-0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564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汝州市温泉镇位于汝州市区西部25公里处,因有温泉自然溢出而得名,也因温汤神泉而闻名,史称汉唐皇家温泉。全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辖28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7万余人。东距平顶山市85公里,西去九朝古都洛阳市60公里,距省会郑州市124公里。焦枝铁路横贯东西,宁(南京)洛(阳)高速公路、省道洛界路、侯饭路及两条县道二级路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宁(南京)洛(洛阳)高速公路设有温泉站口,距镇区不到2公里。

一、钟灵毓秀、厚重古朴的历史文化底蕴

温泉镇人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四千年前就有温泉自然溢出的记载和轩辕皇帝问道沐浴的传说。汝州温泉始于汉代,盛于隋唐,史称汉唐泉家温泉。据《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金史》等书记载,先后有十位皇帝、三位后妃前来温泉沐浴观光,史称“十帝三妃浴温泉”。西汉文帝之母薄太后曾来温泉沐浴,并在泉群东南建造了行宫,如今杨楼镇的薄姬庙村便是她当年的行宫所在地。唐太宗李世民曾于公元621年和公元637年、641年、644年数次临幸温泉,并建有“清暑宫”、“愈痹阁”。女皇武则天曾三次临幸温泉,在流杯池大宴群臣,饮酒赋诗,传为盛事。古汤温泉也曾吸引历代名人雅士。东汉大儒马融、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欧阳修、范仲俺之子范纯仁等都曾游浴温泉,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建国后,中央、省、地、市领导同志以及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都曾前来游览观光,如毛阿敏、邓亚萍、李准等。2001年春,国家文化部原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携夫人、著名诗人柯岩在温泉洗浴后,疗效尤为显著。贺敬之先生感慨万端,欣然挥毫,赋就著名诗作《歌汝州温泉》,在人民日报发表。诗云:“汝州温泉天下优,地心人心贮暖流。泉水疗我半生疾,春风减我世风愁……” 盛赞汝州温泉。

汝州温泉属芒硝类偏硅酸氯化物钠钙型高热复合矿泉,温泉水温在57℃—75℃之间,富含氡、锂、钾、钚、锶等五十多种微量元素和偏硅酸、硫化氢等7种化学成份,偏硅酸含量高达159mg/升,日涌出量2400吨,热流量600卡/秒,对颈、肩、腰、腿疼、风湿病、皮肤病有显著疗效。被著名矿泉专家党淑芳称为“多维矿泉水”,“世界罕见”,“其价值可与法国皇家维希矿泉相媲美”。又被誉称“中原第一泉”,被列为我国十大著名温泉之一。镇内名胜古迹主要有流杯亭、汤王祠、武后池、唐宗池、白龙泉、黄牛涧等“八大景”,“温泉晓霁”被誉为平顶山市“外八景”之一。其它旅游景点还有九龙山、銮驾山、牛涧河、涧山水库、崆峒山等。

厚重的历史文化,便利的交通条件,繁荣发展的商贸经济,美丽的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成就了如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统筹协调发展的温泉镇。近年来,温泉镇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群,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务实重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先后被授予中国最具特色魅力乡镇、全国十佳生态文化旅游乡镇、全国生态特色旅游镇、中国最美乡镇等荣誉称号;被评为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河南省生态乡镇、河南省文明乡镇、河南省卫生乡镇、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连续三年被汝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三大主体工作”综合先进单位和“三大建设年活动”先进乡镇、全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综合实力竞争力显著提升,人民安居乐业,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居民幸福指数连年提高,全镇人民正阔步走在凝心聚力谋发展,欢天喜地奔小康的发展大道上。

二、齐抓共管、有声有色的文化活动

为使温泉文化活动开展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把全镇的民间文化活动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尽快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温泉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历任主要领导,特别是现任领导,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这项工作作为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把“让广大老百姓吃好、穿好、住好、玩好”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精心组织,认真抓好村街文化、广场文化、品牌文化活动,确保温泉民间文化艺术特色发展壮大。

一是镇党委、政府每年都要研究制定一个关于开展民间文化活动的实施方案,并且责成一名分管领导组织实施。在资金投入上,明确规定,文化活动专款专用,对各村文化活动实行奖补政策,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健全文化阵地,继续加强和完善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作为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承担全镇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其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配备专职干部3人,兼职人员5名,全部熟悉相关业务,具有独立组织活动的能力,全镇已建成文化大院29个,文化广场30个,28个行政村均建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文娱活动室等多种文化活动场所,全部配备了文化宣传员,力争讲好温泉故事,传播好温泉声音。

二是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丰富农民业余精神生活摆上议事日程,结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分别为每个村配备了电脑、投影,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目前全部装配完成,作用发挥良好。

三是注重人员素质提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乡土文化人才的成长,大力培养、奖励优秀民间艺术人才。以温泉村梁巴金、杨素夫妇为代表的优秀文化人才,以弘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宣传中华孝文化为主题的中华皇龙碑林刻碑基地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专门镌刻国学经典和孝文化的碑林,已有500多幅国内外名人书画作品,被勒石成碑,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欣然为碑林题名。

四是注重提高文艺表演的质量。利用节日和农村古刹会等时机组织戏曲、歌舞文娱演出活动,为群众送上精神食粮;举办铜器大赛、戏曲展演、广场舞比赛、“文明河南·欢乐中原·魅力汝州”广场文化、书法绘画、摄影大赛等文化活动。实行一月一比武,一季一评比,一年一总评,为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搭建平台,夯实阵地。在镇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下,各项民间艺术活动顺利开展,吸引了众多文艺爱好者和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进来,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方兴未艾、日益壮大的民间文化艺术组织

上千年文化的浸润,深厚的艺术底蕴,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使这片土地上民间文化盛行。农闲时节,人们舞文弄墨、吹拉弹唱,铜器、舞狮、秧歌、腰鼓、武术、戏曲等民间文化繁荣发展、遍地开花,尽情地释放劳作的辛苦,崇尚文化之风薪火长传、经久不衰。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健康向上、发挥正能量的民间文化艺术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通过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固有的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广泛普及,具有时代特色的民间文化活动形式日臻完善,呈现勃勃生机。

据统计,温泉镇铜器、舞狮、社火、秧歌、腰鼓、武术、戏曲、书画等传统民间文化项目,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已近5000人,而经常参加摄影、体操、唱歌、乐器演奏等文化活动的人员也达到2000人之多。张寨村、骆庄村、南刘村、翟楼村、朱寨村、陈寨村的曲剧艺术团长年坚持活动,逢年过节进行演出活动,受到一致好评。官庄、南刘、温泉、张寨、朱寨、杨寨、东车坊等村自发组织老年秧歌队,她们在愉悦自己的同时,也为广大群众带来了不尽的快乐,温泉村、南刘村组建了盘鼓队,特别是南刘村盘鼓队的组织者吴本立,自己拿钱买器械,自己找老师和教练到本村辅导群众,组织群众自娱自乐,在附近的几个村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连圪垱村主动开展“化缘之行”,到西安、郑州、洛阳等地本村在外经商人员中募捐,筹集资金,组建了上百人的铜器队、秧歌队。通过开展民间文化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并且还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邻里关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一大批生于斯、长于斯且具有一定水准的文化活动骨干队伍。

“一花引来百花开”,现在,温泉镇已有像模像样的曲剧业余剧团6支,大型铜器表演队15支,秧歌队23支,健身操队18支,盘鼓队5支,腰鼓队3支,老年书法绘画协会1个,会员近百人。孝文化协会1个,会员600多人。几乎每个村都有重点活动项目。由于有了这一大批民间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在历年市里组织的各项民间文化活动比赛中,温泉镇屡屡荣获大奖,连年被评为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春灯节文娱活动先进单位。

四、 紧接地气、年味浓浓的古镇庙会文化

庙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汝州温泉庙会是河南省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庙会之一。公元1161年3月10日,金暴君完颜亮于洛阳赴温泉打猎沐浴。4月17日下诏,150里以内的州县一律派商贾来温泉“置市”。其后渐成习俗。每年的农历初五、初十,汝州、汝阳、鲁山三县的群众云集于此,多时达数万人。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和镇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相适应,温泉镇党委、政府积极主动开展文化创新,聘请国内顶级团队搞好庙会文化活动策划,挖掘庙会文化内涵,使古老的庙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体现出新时代的色彩。

2016年春节至今已连续在镇区成功举办三届汤王街古镇庙会,从农历正月初九到农历正月十九,长达十日的古庙会文化活动,商贾云集、人头攒动、盛况空前,日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庙会上,除了物资交流红火外,群众文体活动成为新亮点。周边乃至外县、外省群众踊跃赶会,他们购商品、品美食、赏民俗、看文艺汇演、听本地大戏、泡养生温泉,整个会期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文艺汇演专场、戏曲专场、武皇巡游表演,一饱眼福;篮球比赛、唢呐大赛、铜器大赛,精彩纷呈;打铁梨花、大型灯展、音乐喷泉,流光溢彩。具有本地特色的豫剧、曲剧演出、剪纸等非物质文化展演等也成了庙会一大看点。这种文化创新结合节日休闲怡情的特点,应合了现代人多样化、新奇性、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带来人们爱看爱玩、享受欢乐的健康文化产品和形式,找回人们渴望的年味儿,也承载了在外游子的乡愁,打造了温泉历史文化名片,2016年温泉镇被评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8年3月2日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民协主席程建军曾专程调研汝州温泉庙会,对温泉镇的这一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 源远流长、红红火火的曲剧艺术文化

在温泉镇民间文化艺术中,最为突出的、最为闻名的还是发源于汝州的传统戏剧——河南曲剧。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坠胡一响,张口就唱。曲剧文化使温泉镇成为远近皆知的文化名乡,也为这里带来了淳朴的风土人情,成了温泉发展的一张名片。

曲剧源远流长,她从唐诗、宋词、元曲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明末清初形成了以说唱形式为主的比较完整的曲种——大调曲子。大调曲子逐渐和洛阳的俗曲、小令融会贯通,并与当时盛行的另一娱乐形式高跷相结合,边踩跷边演唱,形成了“高跷曲”。“高跷曲”以优美的旋律,馥郁的韵味,村野的清香,甘甜的民风,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爱。

曲剧大体由格律严谨的大曲(牌)和曲式灵活的小令两部分构成。大调曲子以格调典雅、深沉、庄严、深情、委婉、纤雅,深得上流人士的喜爱;小调曲子花哨婉艳,旋律明亮、跳跃、诙谐,节奏欢快、活泼,格调清新,生活气息浓郁,长期风靡于桑间濮上,在普通百姓中甚于“人缘”。百姓中间曾流传着“聚宝盆儿,金马驹,不如听板高台曲”,“迷曲子,曲子迷,三出戏唱跑大闺女”的戏谚,足见其“迷人”的程度。河南曲剧从诞生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国地方戏剧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

汝州是河南曲剧的发祥地,上世纪20年代,与温泉镇毗邻的杨楼人朱万明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对汝州小调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吸收了南阳大调曲的优秀唱法,形成了以汝州小调曲为基础的河南曲剧音乐体系。1926年5月18日,朱万明、关遇龙等带领“临汝县同乐高跷曲子班”应邀到登封出演,因下雨泥泞,第一次甩掉高跷登上舞台,为当地群众献上了一台新颖别致的高台戏,河南曲剧从此诞生。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朱万明与常香玉、陈素真、朱六来4人同时被授予“荣誉奖”,成为当时河南戏剧界仅有的4位最高荣誉获得者之一。与朱万明同时代的温泉镇官庄街人张奉禄获得三等奖。张奉禄自幼学唱曲子戏,其后不断与关遇龙、胡定、盛三等人搭班唱戏。1943年,张奉禄在淅川县李官庄和著名曲剧演员李金波一道,共同组建“抗战剧团”,1955年张奉禄任郑州市曲剧团副团长,1960年任河南省曲剧团副团长兼工会主席。早在五十年代,温泉镇就有专门指导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张寨村、骆庄村、南刘村、翟楼村、朱寨村、陈寨村一直都有曲剧班团活动,其中朱寨村的指导老师王中彦,是戏曲名家王秀玲的老师,曾把曲子戏带到了延安解放区演出。

良好的文化氛围、优越的艺术环境,为全镇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肥沃的土壤。

朱寨村的朱旭光是第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得主,梨园春第三届“擂响中国”银奖得主,河南省第五届青年演员戏曲大赛金奖;梨园春十年擂主争霸赛金奖。2009年9月,朱旭光以全国女生组专业文化分数双第一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豫剧本科班,从业余戏迷到河南省曲剧团的专业演员,从戏迷擂台的银奖到专业戏曲演员比赛的金奖,她的身上深深的烙下了家乡曲剧艺术传统熏染的痕迹。作为曲剧王(秀玲)派的第三代弟子,曾深得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玲的亲传,是专家和戏迷公认的曲剧舞台上的一颗新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温泉镇2016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立为农村融合发展产业示范区,被汝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为国家特色小镇和区域性副中心城市,进行全面支持建设,今天的温泉镇正厚聚重发,项目建设风生水起,大镇形象渐趋形成,中国健康养生文化城、汝州市副中心城市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是温泉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也是民间文化艺术描绘不尽的蓝图。唱出美好梦想,舞出幸福生活,民间文化艺术之花,在温泉这片沃土上,正沐浴着党的文化政策阳光,焕发着勃勃生机,为温泉未来的发展增光添彩、锦上添花!(撰稿:虢郭

如果觉得《温泉镇:弘扬民间文化艺术 建设文化养生之城》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