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汉朝实行休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为何还有百姓卖掉田地

2022-04-01 分类:养生资讯

读过史书的人应该都知道“轻徭薄赋”这一理念,回顾历史发展的进程,那些文人雅士以及史官大都对这个政策有着偏爱之情。在他们看来,减轻徭役和赋税,不仅仅能够帮助皇帝实现“施王政、兴教化”,最重要的是能够赢得百姓们的心,毕竟对于百姓们来说,这就是他们最大的追求。

若提到对这一政策实现得最到位的朝代,汉朝称第二就没有其他敢称第一,我们都知道汉朝成立之初的时候,为了缓解战争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而这种政策延续了将近百年的时间。

最有体现的事情就是对于百姓们徭役与赋税方面的问题,那时候规定征收的数目仅仅为“十五税一”。

再加上后来各种现实问题的影响,实际上最终百姓只需要上缴一半,也就是“三十税一”。这样还远远不够,还会有免税政策的发生。

那就是在汉文帝时期所推崇的理念,连续十一年都将田租免去,这样的行为不是其他朝代轻易就能模仿,也因此才会说汉朝是“王者之政”。

但是这样的做法还是会有很多的百姓卖掉自己的耕地,转而成为封建地主的奴隶,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沉重的人头税与私奴的优待形成对比

1.口赋算赋依旧逃不掉

当时的减轻赋税,只不过是相对于田地而言,只有拥有土地的人才会在这方面进行交税,像那些小孩子是没有这个必要的,田赋可以逃脱掉,而人头税就没那么简单了。

即使汉朝政府为休养生息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国家也需要金钱发展,因此并没有减轻人头税的征收,人头税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口赋,针对未成年的儿童人口税;还有一种是算赋,针对成年人的人头税。

2.不敢生子又不敢晚嫁的现象涌现

最初口赋针对七岁到十四岁的儿童,每年都需要缴纳二十三钱,后来变成了三岁,最终又下调至一岁。

也正是因为如此,那时候的百姓们几乎不敢生孩子;而算赋针对的是十五岁到五十六岁的成年人,每年缴纳一百二十钱。

而为了推动生育发展算赋逐渐变成了一种手段,对于十五岁以上到三十岁的女子,若还未出嫁,便会征收五倍,也就是五百钱的人口税。

3.相比被迫成为官奴,私奴待遇更好

汉代时期土地兼并的现象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百姓们被迫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因此没有办法继续养家糊口。

没有了收入来源,但是兵役、劳役与人口税并没有因此下降,久而久之,亏欠多了就只能充当官奴了,官奴更加辛苦,不仅待遇差,而且还要缴纳成倍的人口税。

相比于这一点,许多人变得甘心做私奴,可以免去人口税不说,生活待遇也相当高,而地主们虽然缴纳了他们的人口税,但是他们创造出的价值更高,节省出的雇佣劳力的钱用处更广。

二、服兵役和服力役的双重压迫更繁重

1.针对男子的兵役制度

汉朝时期,男子服兵役是一种强制的义务,不管你是什么地位的人,都没有办法避免这一问题,而就当初汉朝的三种兵役制度来说,一个都不能少。

从中央军队服兵役,成为南北军,一部分负责宫廷,一部分针对长安城,好在其中的开销都是朝廷负责;

在边疆地区进行戍守,成为戍卒,这是最为悲惨的一种,虽然说仅需要三天时间,但是古代的交通影响了他们的进度,半年以上算是速度快了,更重要的是费用全部自己承担;

在地方服兵役看起来是最仁慈的,每年只需要维持一个月就能够回家,但花费还是自己出。

2.纯义务性的力役

如果你认为服兵役就已经够悲惨的了,那么还有力役在等着你,那时候的百姓们每年都必须抽出一个月的时间无条件为国家做义务劳动。

类似于修筑长城、皇陵、宫殿等等,而义务劳动重点在于义务,国家不会拿任何金钱进行补贴。

这样繁重的徭役就造成了老百姓的负担,而且服徭役期间,政府并不会给其他家庭成员有任何补贴,这种纯义务性的服役基本就等同于过度透支民力,在社会最底层被欺压。

如果真的单纯地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减轻劳役赋税,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卖身成奴吧。所以,在汉朝减免劳役赋税这项政策的表面,。

虽然看似体恤民生但是并没有其他有效的政策加以辅助,甚至还有其他很多政策是与它相违背的,所以最后结果也不如最先预料的那样。

再这样多重压迫的政策下,农民根本不能很好去经营土地过自己的太平日子,卖身为奴也是情理之中的。

参考文献:《汉书》

如果觉得《汉朝实行休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为何还有百姓卖掉田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