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老子的三宝之其二:慈故能无私无畏,俭故能畜养生力

2022-05-25 分类:养生资讯

大家好,我是吴海花,《老子》六十七章中提出了“三宝”之说,以作为人实践“上德”、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今天我们就先来详细讲讲其中两宝。

老子对三宝十分重视。首先第一宝为慈,宋代的范应元对此作了如下的解释:“谓以三者为宝,吾执持而宝之,珍惜之义也。吾之心慈爱素具,由爱亲爱君推而爱人爱物,皆自然之理,兹为第一宝也。俭,约也。吾能无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兹亦一宝也。吾能虚静谦退无争,不敢为天下先,兹又一一宝也。”由此可知,慈即慈爱,爱人爱物;俭即俭音,不贪欲、不奢侈;不敢为天下先即谦下、退守、不争。

老子以“慈”为宝,首先体现了他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爱护。老子之时,诸侯争霸,战火绵绵,人民尸横相藉。同时统治者的严刑酷法也让人们动辄伤身残肢,难以全生。对于这种现象老子十分痛心,他警告那些统治者们不要残杀民众,指出“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一夫代大匠斫者,希不伤其手矣”。人的生死乃自然之事,违背自然之道而残杀生命,就如同代替匠人砍伐一样,没有不伤到自身的。总之,无辜杀人者绝没有好下场。由此可,知,老子对于人的生命是十分珍惜的。当他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明确反对为了外在的名利、财货而损伤生命时,也正反映了这一点。

“慈”的另一层含义则是“助”。这是“慈爱”之情的必然结果,爱一个人自然就想帮助一个人,一如“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为之详思熟虑,爱护备至。对于人如此,对于自然万物也是如此。但以“慈”助人助物,并不是对它们妄加干预,而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就是说,要尊重其自身的本性,任其自然发育成长。这种原则实际上是要求主体完全站在客体的角度,为之着想,为之服务,助其成功。而在完成这一切之后,主体又“为而不有”,“功成而弗居”,不居功,不炫耀,而是在其中分享着客体的成功和欢悦,“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正体现了一种充满着关切与同情的至深之爱。

而第二宝则是俭,“俭”是老子的又一宝,所谓“俭”,也称为“啬”,意即节俭、俭约,也是《老子》书中反复强调的人生原则之一。老子讲:“治人事天莫若啬。”韩非解曰:“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知识之任。···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俭和啬,就是要求人们要爱惜精神智慧,不要为了追求欲望的满足而耗费精力。用老子的另一句话讲,俭啬也即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守持自己的纯朴本性,减除私心和贪欲。老子并不是一个禁欲或绝欲主义者,他并不完全否定私欲,但他反对过分地沉溺于欲望之中。

他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又讲,五色令人目盲,五啬令人耳聋”,“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不知足,不知止,贪欲过分,不仅会丧失自身的本性,还会危及自身的生命。所以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遵循俭啬之道,少私寡欲,不为欲望所溺,才是保全生命的长生久视之道。《老子》讲“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所谓“早服”,即指能合于道,顺适自然之理修身之本在于“积精”、“固德”,而坚守俭啬之道,不轻易为物欲而耗费精神,正是“积德”之本。

把这种“俭”的精神用于治国,如果治国者尚“俭”,则不会过多盘剥民众;如果民众尚俭,则不会发生争斗。所以若家、国、天下都能崇尚俭,则天下之民“莫不被其泽”。由此可见,老子的俭(啬)之德不仅可以用来“积德”修身,乃生命长生久视之道,同时也是一种爱民治国,使天下长治久安的法宝,故老子曰“俭,故能广”,其功用无穷。

老子的这种以俭养身的思想,凝聚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三国时名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即谆谆告诫其子:“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唐代于志宁也认为俭与奢乃产生善与恶的根源,“克俭节用,实宏道之源;崇侈态情,乃败德之本。”宋代司马光也认为:“有德者皆由俭来也。”这些思想无疑都是与老子一脉相承的。

今天就到这里,第三宝明日再同大家叙述。

如果觉得《老子的三宝之其二:慈故能无私无畏,俭故能畜养生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