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袁枚的生活美学 有哪些表现(自创生活美学 重修养身心)

2022-12-30 分类:养生资讯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继唐宋之后又一生活化审美尤为兴盛的历史时代,城市商业活动的繁荣,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使得民众的日常生活审美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袁枚的日常生活审美实践便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了该时代生活美学的盛况。

因此,研究袁枚的生活美学不仅可还原袁枚的人生历程和生命体验,还可管窥清代江南文人诗化自适的生活风尚与精神境界,更可从中汲取实现当代人审美化生存的养分和智慧。

一、袁枚生活美学的表现

(一)饮食之美

晚明时期,高濂所倡导的“清福”成为读书人普遍标榜的新的人生追求,也成为了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检验人生成败与生活境界高下的主要标准。这对身处清中叶的袁枚的日常生活观念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饮食是“清福”所囊括的物质体验中首当其冲的方面,袁枚也在《随园食单》开篇序言中力证饮食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袁枚将长久以来较少为文人精英所论及的日常饮食推举至了十分的高度,为讨论日常饮食寻找到了理论依据和孟子、曹丕等先范,使得谈论饮食不再是低俗之事,并身体力行将饮食作为生活美学的观照对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简约素朴是袁枚饮食的一大特色,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袁枚幼时家中经济较为拮据,平常饮食皆为粗茶淡饭,进入仕途后的袁枚虽富裕了起来,但他仍确守初心,在日常生活中偏爱简单素朴的家常饮食,不效官宴的奢靡之风。

袁枚饮食之简约素朴首先表现在享用饮食的环境氛围方面,他倡导饮食时“不召笙歌”,异于前代文人士大夫将各类娱乐活动加入饮食过程中的习惯。他认为在饮食时不必佐以笙歌等娱乐活动,因为这种嘈杂的环境会影响宴饮中对食物的品味,在安静的环境中饮食才是一种“人间清静福”。

明清之际,奢靡的生活习气流行于社会,并扩散至大江南北,两都及江浙一带尤甚。而生活于如此社会环境下的袁枚却独善其身,坚持自身简约素朴的生活方式,回归了生活的本质,亦彰显了自己领异标新的个性。

(二)园林之美

清朝初年,为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统治者加强了专制统治,致使广大思想觉醒的士大夫们不愿参与政治,且无力面对当时阴郁沉闷的政治局面,因而转将精神寄于园林,在造园与游园中寄托怀抱。

活于乾嘉年间的袁枚,亦是该才高运蹇之群体中的一员,在经历过两次贬谪后,袁枚对仕途心灰意冷。

乾隆十三年(1748)秋,正任江宁知县的袁枚以三百金购得小仓山“随园”,于三十三岁时致仕归隐,开始了长达五十余载的随园隐居生活,将治园作为内在生命之寄托与其内在生命的象征符号而精心经营、雕琢。

袁枚“性灵说”中的个性论思想,不仅在文艺领域大放异彩,还渗透进了袁枚的生活点滴之中,并于园林领域显现出来,使其园林之美独树一帜,无可比拟。袁枚在园林中的独特审美观主要体现于其物癖及其中暗含的巧思。

袁枚一生率性洒脱、行动恣意任性,他放弃仕途隐居园林便是其向往自然之表征。他在随园的建造修缮中更秉承了随顺自然、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园林呈现出自然天成的特征,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三)交游之美

在袁枚这里,交游之美则来自于与友人畅游随园,吟风弄月,追古谈今,品味珍馐的文人雅集和乘兴而出、兴尽而返的山水之乐。袁枚与友人分享美食美景,分享真知灼见,在物质上互通有无,在精神上心领神会,从而获得生活中的快乐。

集会中文士们伴着清风暖阳、湖光山色,品茶听琴、饮酒赋诗、谈笑风生,不仅饱览

声色,更怡情悦志,使得文人雅集成为典型的日常审美活动。袁枚则以随园为活动场所,与友人在此宴饮游赏、弄月抟风、畅叙友情,感受生活中的雅集之美。

二、袁枚生活美学的特征

(一)开释物欲

“物”的概念古已有之,然在明清以前,人们谈及“物”主要涉及的是克制物欲以及各种消解生活中物质欲望的途径,“崇俭抑奢”是当时社会中普遍流行的消费观念。日常生活中被视为欲望对象的“物”长久地被刻意压制,且将肆意消费,满足物欲认定为不道德的行为,精美的器物也被痛斥为“奇技淫巧”。

乾嘉时代的袁枚在物欲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亦开释个人物欲,适度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合理物质之需。在生活美学建构中,亦常通过日常生活中感官上的物质体验来满足情感和审美需求。

在明清奢靡生活风气的影响下,袁枚也将精美器物等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同时注重日常器物实用功能以外的装饰功能。

以上皆反映了袁枚生活美学中重视生命体验,借美物挥洒个人才华并彰显审美趣味的特征。同时,也揭示了明清精神文化领域中物质所产生的巨大变革力量,使袁枚等文人士大夫开始正视物质欲望,在物欲中浮沉游荡体味人生。

袁枚的生活美学实践在前代这种日常生活美感经营方式的影响下,也显现出了重视通过气氛营造生活美感的特征。而借由细节的精妙雕琢则是袁枚营造各式生活气氛的重要途径,这首先集中且淋漓尽致地体现于随园堂榭中。

(二)兼养身心

明代高濂在生活美学经营中便显现出从重身与养心两个维度去构建的特征,在打造居住空间时,既满足空间上的舒适,宜于保养身体,又要求幽静雅致,便于安稳心神。

在此影响下,袁枚生活美学也展现出了重身贵生、身心合一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重视日常生活中身体的保养、身体之需的竭力满足以及对五官四体舒适的追求;另一方面,追求赏心悦目,满足审美怡情的高层次精神需求,且两方面在个体中或某一事物中始终冥合为一,而非相互独立存在。袁枚八十三岁的高寿便是对其重身思想的有力诠释。

三、袁枚生活美学的价值与影响

(一)袁枚生活美学的价值

袁枚生活美学中所涵盖的真情基础、性灵内核及自由追求三大思想内涵,在日常生活建构中主要从真情观、审美个性和自由意识三方面凸显出来,为当代审美化生活提供了明确方向,其间所包含的身心平衡思想、独特的物欲观以及借细节营造气氛并生成美感的先进经验,亦为当代审美化生存提供了范本。

“情本体”虽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思想理论,但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一种融汇于普通日常中的概念。所以,“情本体”所关涉的对象就是人类日常社会生活本身,是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它通过对人类生存境况发起反思指导人在情感交流中实现和谐生活。

然而,当代社会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快节奏生活和利益至上的观念,极大冲击了传统社会中人们对情的珍视,使得人情日益淡薄,导致情在审美化生活建构中的有效价值难以发挥。

袁枚在此实践中完成了对理想生活的建构,实现了个人特色的表达,从而实现了生命的圆融,使其切实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了审美愉悦。袁枚的真情观念在其生活美学的建构中成功地促进了美感的生成,给人提供了较完满的审美体验,因此,他的生活美学实践及理念将为当代审美化生活建构提供有力指导。

当代日常生活中对物质占有的狂热与各种社会审美异化现象等社会问题,大都可从情感淡漠中寻找到根源。袁枚生活美学中的真情观,或可从情感角度为当代审美化生活建构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纠偏补弊,并为其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自由是中国古代闲适派文人的主流思想追求,从东晋陶渊明到白居易、苏轼等文人皆是逍遥自由思想的践行者与代表人物。生活在乾嘉时期的袁枚便是超脱于世俗名利束缚,保持人格独立且精神自由的自由追求者。他一贯不屑理会外界的批判声音,勇于坚持个人选择并不断发展完善这一选择的做法,便超越了俗人,从而实现了极大程度的自由。

袁枚生活美学从以上重视真情,注重审美个性和提倡自由审美理想三方面的思想,以及巧妙营造气氛拓宽审美范围和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实践中,为当代人构建审美化生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与典范,但其生活美学的价值远不尽于此,袁枚生活美学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差距,将为当代审美化生存提供更广泛的启示。

(二)袁枚生活美学的影响

与袁枚的审美化生活相比,当代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了当代人审美化生存理想的实现。此处将分析当下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表层审美化问题,并相应地从袁枚生活美学中汲取经验,以期解决当下的困境,为审美化生存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表层审美化一方面表现为偏重传媒、技术带来的物质的审美化,不似袁枚生活美学般,更注重听、嗅、味、触等各身体感官全方位的审美感知。

追赶潮流实质上是多数主体对某种风格化美的形式的盲目效仿,审美主体地位的缺失是该现象的必然结果,而美的多样性减少,对美的曲解,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丧失将成为审美庸俗化与审美异化的主要表征而泛滥于社会,从而阻碍实现审美化生存的进程。

袁枚在生活美学实践中的主动创造精神,值得当代审美化生存进程中每一个体的借鉴,它将指导我们回归审美主体地位,在审美过程中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创造者,促使审美化过程良性发展,抵制消费时代表层审美化给生活美学领域带来的不良影响。

袁枚生活美学在审美主体性地位及物质与精神的问题上显示出了优于当代的一面,然历经数百年后,我们无法再回归当时的社会环境去践行前人的诸多生活内容,更无法照搬袁枚等明清文人的审美化生活,但前人在生活美学方面的成就或可以成为当代人追求审美化生存道路上的一面镜子和典范,使我们认清当下的处境与不足,为审美化生存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可能。

结语

通过对袁枚认识论生活美学的研究,揭示了袁枚的生活审美现象与特征,展现了袁枚生活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美学在审美化生存与自我人格完善方面的优越性,从而作为生活美学之典范,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审美,帮助提升当代人的生活审美水平,使中国传统生活审美得以传承与弘扬。

如果觉得《袁枚的生活美学 有哪些表现(自创生活美学 重修养身心)》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