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年轻人:最长的路(就是保健品的“套路”老年人:领的鸡蛋还不是都给你们吃了)

2023-01-01 分类:养生资讯

本报关于老年人和年轻人“十大互相看不上”的系列话题探讨,得到了很多老年群体和年轻朋友的共鸣,大家从最开始的互怼、互相吐槽,到现在开始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尝试理解。在专家的开解下,老年群体学会理解年轻人,而年轻人也开始更包容长辈们。

本期采访将继续话题交锋,看看老年人和年轻人还有哪些“相互不满”,让我们把矛盾一次解决。

您如果在这方面也有话想说,请登录719791476@qq.com发表看法。

年轻人吐槽

1

转发营销号

2

公众场合手机外放

3

早高峰挤公交

4

盲从养生讲座

5

排队领鸡蛋

老年人吐槽

1

露脚脖子

2

订外卖

3

心安理得啃老

4

扔东西

5

熬夜

年轻人 吐槽

苦口婆心,总是挽不回爸妈奔向保健品的心

在很多年轻人眼里,“保健品”和“鸡蛋”成了老年人的标签。很多年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扰,为什么“保健品”总是能套住老爸老妈的心。无论是警方的反诈骗宣传,还是儿女的苦口婆心,总是挽不回爸妈奔向保健品的心。

提到保健品,80后李小姐向记者大吐苦水,“我妈的退休工资真不少,但是她全买保健品了,从管血脂的,到保护眼睛的、补钙的,反正全身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保健全了。不仅是吃的保健品,还有什么枕头啊,理疗仪啊,反正有什么买什么,都不便宜,现在她大概在这方面花了20多万。我跟她说不要乱买,她也不听,说多了我还怕她觉得我是怕她花钱。”

最让李小姐觉得困惑的是,她妈妈真的认为这些东西是有效果的,“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觉得那些东西都没用,而且很多保健品,一看就是三无产品,我担心她吃了对身体都是有影响的。但她真的觉得是有效果的,很多时候还能立竿见影。有时候我都有点怀疑自己了,到底是真有效果,还是她心理作用。”

另一位张小姐也跟记者吐槽,她家也有相似的情况,“我爸看中一个电击的那种理疗仪,去人家店里免费做理疗,感觉效果特别好。说是那个理疗仪什么毛病都能治,我爸总失眠,电击后睡觉就香了。既然他说有效果那就买吧,挺贵的买回来,现在也不用了,跟我说又没什么效果了。”平时张小姐的爸爸妈妈也总是会被保健品吸引,“不过我爸妈还算比较听劝的,他们想买什么也会先问问我,这个是不是骗人的,你查一查,我还挺欣慰的。可能因为平时我总跟他们说要提高警惕,他们自己也会看新闻。和一些老年人比起来,我感觉我爸妈算是比较让我放心,我有个朋友的爸爸,也是被保健品迷惑了,成批成批地买。我听他说,人家卖保健品的销售员一口一个叔叔,叫得可亲了。他爸爸以前是领导,退休后可能落差比较大,那些销售员愿意捧着他。”

除了盲目迷信保健品,年轻人还不理解,为什么鸡蛋跟保健品一样,对老年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张小姐表示,“排队领鸡蛋”已经变成了老年人在年轻人心中的标签化群体特质,“一提到老头老太太,就能想到“抢”鸡蛋,说实话,年轻人肯定是有点瞧不起的意思。去超市“抢”鸡蛋、听讲座领鸡蛋,甚至买药也送鸡蛋,为什么就那么迷恋那几个鸡蛋呢?总说在公共场合老年人需要照顾,但有时候看新闻,那些老头老太太在超市抢鸡蛋的样子堪比黄飞鸿!”

PK

老年人 回应

排队领鸡蛋、超市“抢”鸡蛋,就当锻炼了

老年人对保健品的盲目迷信和对鸡蛋的过分痴迷,成了年轻人的炮轰焦点,那么老年人到底知不知道年轻人对这事有点“鄙夷”呢?

记者采访了不同年龄层的老年人,今年已经86岁的张奶奶似乎并不在意年轻人的态度,“我身体不好,血压高,必须得买点降血压的药吃。电视上专家说了,有用。”张奶奶的儿子告诉记者,妈妈吃的并不是真正的药,而是一些所谓的保健品,但不少像张奶奶这个年纪的老年人,对药和保健品似乎并没有太明确的概念,至于广告里的专家,他们压根就不会怀疑。张奶奶的儿子说:“她要吃,我们也不能不给买。可能这个年龄的老人,不知道有的广告是有虚假成分的。只要不是那种假冒伪劣产品,她要肯定会给她买。有时候确实她吃了说有用,你说怎么解释呢?” 可以看出,张奶奶的儿子对保健品并不像很多年轻人那样,带着质疑的态度,但对更多年轻人来说,像张奶奶儿子这样60多岁的人,也属于老年人。是不是老年人对“保健品”的态度就比较宽容呢?

顾阿姨就不认同“所有老年人都盲目迷信保健品”的吐槽,她觉得自己从来不乱买,“年轻人不应该一棒子打死,有些保健品是必须的,像一些维生素、鱼油什么的,人到老年,需要补充很多东西。但我不会乱买广告上的东西,哪有不舒服,会去医院检查,按医生的嘱咐吃药、调理饮食。”当然,顾阿姨也承认,老年人确实更容易被保健品洗脑,“更多的是岁数更大的老年人。至于那些痴迷保健品,花费过多的人,那是个人问题,我看是心理疾病。”

年轻人对老年人排队领鸡蛋的吐槽,老年人有点不服,顾阿姨认为,排队领鸡蛋、超市“抢”鸡蛋也没影响别人,“确实便宜,而且平时也没有别的事,就当锻炼了,在家里也无聊。再说了,老年人买好的鸡蛋,还不是都想着给你们年轻人吃。”

心理专家

吐槽、抨击不如尝试关心陪伴

对于年轻人疯狂吐槽老年人迷恋保健品和鸡蛋的矛盾,记者再次采访了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EAP咨询师孙哲。

此前孙哲曾解析过老年人和年轻人在转发营销号上的矛盾,他表示,年轻人看不上的老年人行为中,多数行为的内在原因,都是“孤独,缺少陪伴”。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消费保健品有几种心理特征:一是群体心理和从众心理,例如一个圈子的老人,往往会形成一致的消费行为。还有是面子心理,老人们觉得自己享受了营销人员细致的服务,不好意思不买。孙哲认为,这背后都有“孤独”的因素在。

“还是像之前说的,老年人退休后社会角色减少,子女不经常有效陪伴身边,相应的人际关系变得单调。我们也知道,很多卖保健品的销售员,对老人的关怀那真是无微不至,他们有相对系统的关于老年人心理及销售的相关培训,不但说老年人爱听的话,还能耐心为老年人解释、沟通焦虑,更能够针对老年人的深层次心理需求与痛点与老年人互动,让老年人开心、兴奋,有归属感和存在感,继而导致老年人非理性消费。而且销售人员对老人那么好,老人会把这些对自己好的销售人员当亲人,看到他们完不成业绩,不好意思不买,甚至是可怜销售员。这其实可以说是心理消费,你让我心理满足了,我买你的东西。再有,这类消费场所因展示、体验、销售,形成了老年人新的社交生态圈,相当于丰富了老年人的社会活动。所以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相比医院专业医生,老年人有时更相信非专业的保健品销售员。”

另外,老年人盲目痴迷保健品,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占便宜心理,对疾病的恐惧、对健康的焦虑等因素。孙哲说:“我们也会给老年人做一些防骗的讲座。很多保健品公司会搞一些营销手段来吸引老年人,比如听讲座就可以领东西,消费就赠送礼品、旅游等,老年人本身的认知功能退化,再加上其共有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就陷入到这种营销套路中。另外,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在退化,很多病痛会让他们感觉到痛苦、恐惧,一些老年病、慢性病对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的折磨,是很多年轻人不能理解的。心理因素往往会影响人对痛觉的感受,比如心情好的时候,不舒服或疼痛的感受就轻一些,这会让老年人以为他自己选择购买的保健品或是其他东西很有用、有效。”

孙哲建议,老年人确实不应该盲目相信保健品,应该多调节自己的心态,避免焦虑,增加锻炼,丰富其他社会活动,例如参加老年大学、社区活动以及加入其他正规的老年群团组织,要响应国家终身学习的号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和掌握新技能,自我成长,与时俱进。而年轻人应该针对老年人心理需求与身心特点,身体力行地去关心、照顾老年人。“卖保健品的都能为你的父母做到的,作为儿女却没有做到,不应该反思一下吗?”

至于老年人钟情“抢”鸡蛋一事,孙哲认为年轻人不应该过于苛责,“很多年轻人也会捡便宜,他们利用网络信息来占便宜,为了几分钱让别人帮忙‘砍一刀’不是占便宜吗?年轻人大可不必嘲笑老年人排队领鸡蛋。还有一点就是,退休的老年人有大量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用这些时间去省钱也是他们创造价值的一种方式。当然,也有年轻人是从老年人的身体角度有一些担心,但老年人有老年人自己的想法,年轻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建议。”

本版稿件均由辽沈晚报记者 张铂采写

本文来源:辽沈晚报

如果觉得《年轻人:最长的路(就是保健品的“套路”老年人:领的鸡蛋还不是都给你们吃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