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时代投研·医药生物周报第19期|中成药及中药配方颗粒加快集采步伐

2023-01-1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57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时代商学院研究员 雷映

一、市场表现

上周(8月9日—8月15日),沪深300指数上涨0.5%,A股医药生物行业指数(申万一级)下跌1.47%,跑输沪深300指数1.97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商业、化学制药、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六个申万二级子行业周涨幅分别为4.83%、1.88%、0.52%、-1.93%、-3.83%、-4.9%,医药生物行业持续跑输大盘,个二级子行业分化明显。

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上周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涨幅排名第25。年初至今,医药生物行业指数整体下跌2.17%,跑赢沪深300指数2.92个百分点,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7。

上周A股医药生物行业中,剔除新股,涨幅前三分别为阳光诺和(23.45%)、大参林(19.21%)、益丰药房(17.3%);跌幅前三分别为康希诺-U(-23.53%)、键凯科技(-20.04%)、运盛医疗(-16.08%)。

二、行业及企业要闻

【戴口罩指引和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防护指南发布最新修订版】本周,针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人群流行特征,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戴口罩指引和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防护指南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和《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2021年8月版)》,其中对公众戴口罩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对之前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三重”种类进行扩增。

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另外,我们建议公众家里日常备用一些高级别口罩,当家人出现了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全面防范传播风险。

“三重”的种类由原来65类增加到85类。在重点场所和重点单位方面,增加了对码头、口岸、棋牌室(麻将馆)、游船(观光船)、剧场等10类场所和单位的卫生防护要求。在重点人群方面,增加了机场保洁人员、境外和境内航班保洁人员、机场司机、机场公安辅警等10类重点人群的卫生防护要求。(健康中国)

【医保局印发《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8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印发《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规范》提出,治疗慢性病的一般常用药品可用于长期处方。根据患者诊疗需要,长期处方的处方量一般在4周内;根据慢性病特点,病情稳定的患者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12周。首次长期处方的开具应当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相关专业的中级职称医师,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级职称医师开具。(健康中国)

【医保局、财政部发布《意见》:厘清待遇支付边界,逐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8月10日,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印发《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的意见》。国家医疗保障待遇清单(2020年版)与《意见》一同印发。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包含基本制度、基本政策,以及医保基金支付的项目和标准、不予支付的范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动态调整,适时发布。保障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制度安排,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各地在基本制度框架之外不得新设制度,地方现有的其他形式制度安排要逐步清理过渡到基本制度框架中。(健康中国)

【宜华健康两年巨亏超20亿元,二股东违规减持收监管函】8月12日,宜华健康(000150.SZ)发布公告,公司第二大股东林正刚减持公司股票未提前披露,收深交所监管函。公告指出,7月13日至8月4日期间,林正刚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累计减持宜华健康股份108948股,占宜华健康总股本0.012%,减持金额44.4万元。直至7月15日才通过宜华健康发布公告披露,未能在上述减持行为发生的15个交易日前披露减持计划。资料显示,2019-2020年,宜华健康净利润累计亏损超过20亿元,今年上半年预计亏损近2亿元。(上市公司公告、米内网)

【远大医药8月两次收购布局心血管介入市场】8月11日消息,以原料药起家的老牌药企远大医药(0512.HK)最近连续在医疗器械领域出手。8月以来先后宣布了两笔收购,分别以7200万美元取得海外器械公司FastWave的100%股权,以1200万美元取得CoRISMA约22.2%的股权。从业务来看,远大医药收购的两家企业均为心血管介入新兴企业。FastWave为2021年创立,核心产品是血管内震波钙化处理系统,优势是比现有的常用器械使用难度更低。CoRISMA 是2018年从耶鲁大学人工心脏实验室剥离出的一家医疗器械企业,以治疗心力衰竭为核心业务。(上市公司公告、经济观察报)

【济民医疗医疗器械板块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7%】8月12日晚间,济民医疗(603222.SH)公告2021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55.64%;实现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823.67%。

济民医疗主营业务包括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及大输液系列产品三大业务板块。由于新冠疫苗接种的快速推进和动态清零疫情防控政策的推进,医疗器械板块已成为公司收入及利润的主要来源。报告期内,公司医疗器械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7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7.39%,占总营收比重达到51.28%;医疗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3.08%;大输液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285.1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6%。(上市公司公告)

【鱼跃医疗上半年净利下降13.99%,制氧、雾化产品放量增长】8月11日,鱼跃医疗(002223.SZ)发布2021年中报。2021年上半年鱼跃医疗实现营收收入35.93亿元,同比增长5.03%;归属于上市股东净利润为9.63亿元,同比下降13.99%。从业务板块来看,报告期内,公司呼吸治疗板块实现13.2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13.52%。其中制氧机、雾化产品业务增长显著,同比分别增长160%、220%;血糖板块实现营收2.05亿元,同比增长130.15%;消毒感控板块营收4.45亿元,同比下降7.36%;家用类电子检测及体外诊断、急救、康复及临床器械等板块合计营收16.33亿元,其中康复及临床器械增幅实现43.45%增长,家用类电子检测及体外诊断业务下降17.88%。(上市公司公告)

【华东医药上半年净利下降24.89%,医美器械成增长点】8月9日,华东医药(000963.SZ)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东医药”)公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1.8亿元,同比增长3.11%;报告期内,受核心子公司中美华东医药产品集采降价影响,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缩减至13亿元,同比下降24.89%。报告期内公司医美业务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趋势,实现整体营业收入5.65亿元,同比增长46.25%。(上市公司公告)

【通策医疗上半年净利3.51亿,同比增长141.16%】8月9日,通策医疗(600763.SH)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称,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3.18亿元,同比增加74.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3.51亿元,同比增加141.16%。中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通策医疗毛利率回升至46.75%,净利率为30.11%,逐渐消化了疫情带来的影响;口腔医疗服务营业面积达到17万平米,开设牙椅2101台,口腔医疗门诊量134.37万人次。从业务类型来看,口腔医院的种植、正畸的同比增速更快,都达到了75%以上,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09亿元和2.32亿元,而儿科和大综合表现也不错,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8亿元和5.43亿元,同比增速都在68%以上。(上市公司公告)

【每周观察】中成药及中药配方颗粒加快集采步伐,价高量大品种被重点关注

2021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在“两会”上提出建议,加快中药及配方颗粒进入集中采购,并表示药生产小、散、乱,一个药厂几十个品种,几千万销售,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重营销轻技术、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既浪费社会资源,也给政府监管增加了工作量和难度。对中药实行集中带量采购招标,可以有效推动中药企业规模化生产经营,降低中药用药成本,使中药企业在注重管理和技术进步的同时得到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中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本周,医保局在对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26号建议的答复中表态,加快将中成药及配方颗粒纳入集中采购,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完善中成药及配方颗粒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坚持质量优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从价高量大的品种入手,科学稳妥推进中成药及配方颗粒集中采购改革。

时代商学院认为,自化学药品开展了多轮国家药品集采后,其所带来的降价效应明显,集采已逐步扩围至耗材、器械领域,而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的集采亦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早在2001年国务院五部委联合下发的308、309号文件中,都提出了“积极开展中药饮片集中招标采购探索”。2018年后,上海、甘肃等地方开展中药饮片集采尝试,2020年7月,山东、内蒙古等12省直接建立中药材联合集采平台,取得积极成效,但整体的集采推行进度较为缓慢。

中药类产品集采进程较慢,主要是受制于难以标准化和定价机制不统一的困扰。中药是中医的实战武器,个性化需求非常明显,大量的原药材甚至饮片都是农副产品,是非标品,产品质量受产地、生长周期、种植技术、采收时间、品相、炮制工艺等因素影响不一,中药产品的成分亦难以量化。其次,在产品质量难以标准化的同时,其定价机制亦多元化,加之大多数中药材具有农副产品属性,供应端的不稳定因素亦加大了价格波动幅度。

不过,中药配方颗粒的标准几乎是统一的,2021年2月,国家药监局已颁布首批160个药品配方颗粒的统一标准,并将于2021年11月正式实施,届时国家医保局将依据标准完成产品赋码,这无疑扫清了集采所需的技术障碍。综上,时代商学院认为,临床需求导向下的价高量大的中成药品种,以及中药配方颗粒,可能成为集采的优先选项。

2019年我国中成药市场规模为5386.55亿元,同比增长7.55%,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可达7879.30亿元。其中,2019年医院终端销售排名前20的中成药中,治疗领域主要以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为主,销售额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注射用血栓通(冻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和注射用血塞通(冻干),销售额分别为62.83亿元、41.35亿元和39.28亿元。2020年上半年重点城市公立医院中成药销售额排名前20的药企名录中,则不乏华东医药(000963.SZ)、天士力(600535.SH)、济川药业(600566.SH)、步长制药(603858.SH)等中药上市企业。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度中药饮片主营业务收入约1932.50亿元,中药配方颗粒销售收入占中药饮片比重约26.01%,市场规模约502.59亿元。目前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生产资质药企数量已经超过60家,其中以中国中药(0570.HK)为首有30多家A股上市公司已布局或即将布局中药配方颗粒。

【本周关注】

新冠疫情、政策动态、上市公司半年报

【风险提示】

政策风险,监管动态,医疗安全事故

如果觉得《时代投研·医药生物周报第19期|中成药及中药配方颗粒加快集采步伐》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