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为什么静可以养心呢

2023-05-1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99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我们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包括身形和精神两个部分。于身形来说,动可以通畅气血,让身形更健康;于精神来说,静可在安定神志,让精神更平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由此说,养身以动,养心以静。为什么静可以养心呢?

一则,何谓静?

静,主要指精神上的清静,其次也包括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心为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由此说,心神为一身之纲领,任万物而理万机,具有易动难静的特点,所以清静养心显得尤其重要。

《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说明人应保持精神的安定舒畅,心静方能气清,气清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安,如此则神藏而不妄耗。

诸葛武侯留下的《诫子书》中也谆谆教导子孙们要:“静以修身”;曾国藩每遇大事必于静室独坐。朱子曰:“何为静?心不妄动谓之静也!”

二则,静的方法

如何使人心静呢?我的理解是,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澄心静虑;其二是节制欲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清代大医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一书中特地阐明了恬淡和虚无的本质,他说:“恬,安静也;淡,朴素也;虚无,不为物欲所蔽也。”这个解释非常清晰,直指经文的核心意旨,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清代大医徐灵胎在《内经诊释》一书中亦认为:“恬淡以养神,虚无以养志。”让心安静平和,不为物欲所累,不为世俗所扰,这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境界。

三则,静的好处

为什么我们要让心静下来?因为心静有助于心身状态的调整,对身心健康的发展大有稗益。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的是心境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则心神不躁,情绪安定,真气因而调顺,疾病便无从发生。

《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表明人的精神情绪稳定,脏腑功能才能协调平衡,正气充沛,从而维持人体健康。

四则,我的体悟

其一,理性思考

人生不易,匆匆百年。我们时时都在忙碌着,可是,我们真的明白自己在忙碌什么吗?!

我学习并实践着中国传统文化,我深受其益。我的理解是,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先静心思考,我真的要做吗?做的目的是什么?有益于我的身心健康吗?有益于提升我的精神境界吗?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吗?如果是,我就认真去做;如果否,我就停止。

作为中医人,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我认为,非理性不能做一个好医生。临床工作中每选择一个药方,或增减一味药,我都要理性地思考一下,这样做的利与弊各是什么?我应该这样做吗?为了身心更和谐,我理性地选择了素食和跑步。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思考过程,让我的心境不断地提升,从原来的状态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中去。这不是给别人看的,纯是我自己对人生的追求。而一旦明确这种追求,便会不断地思索,一切浮躁也自然挥之而去,心也就变静了。

其二,静心的感悟

静乃大难事,万籁俱寂不一定静,因为我们心里杂念丛生。静不是外界是否喧嚣,而是内心的安然不动。

我在临床之余,经常思考如何静心。我的体会是:静心不只是打坐,跑步和工作也都能静心。关键是保持内心平和,不为诸事所扰动。平时我也静坐,只能散盘,也坐不了太久,静坐脑中念头纷纭,虽然身静,但心却不安。实在是我没有静坐的功夫。

既然中静坐中无法静心,我就换个角度去思考。逐渐地我体会到,若能使内心有所坚守,执着不移,这亦是静心的一个法门。比如,我坚守于中医,然后禀道而行,不离不弃。虽然身形忙碌,但心却甚静。而且,因为执着于中医,随着对中医理论的逐渐进入,慢慢地我对于享受和物质的欲望越来越低,但感觉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平和。

因为心境变地越来越静了,我越来越能体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有一种快乐;也能体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那种快乐。此中有真乐,值得静心体悟。

《大学》教导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我反复诵读,时时反思,总觉受用无穷。

我致力于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努力让心静下来。我用做事和运动来静心,每天忙碌于临床、上下班走路、平时坚持跑步,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的心其实是静的,虽然身体在动。

从静中观察,天地万物自生,人间诸事自成。心静,则外境亦安和;外境不扰心,而内心更静。静中有一种淡淡的欢喜,说不出,道不明,既平淡又真实。

小结:

静寂并非只在深山古刹中,居于闹市中,一样可以远离喧嚣。我们不是隐者,我们也谈不上“大隐隐于市”,但我们可以修养自己的内心,使内心安静、朴素,并且不为物欲所蔽。若能这样,即使我们生活在城市之中,我们依然眉宇清朗。

我学习中医,我也实践中医。不但实践中医的医术,更实践中医关于身心修养的道。我自己体会,要想健康,就要动与静结合起来,既要养神养志,又要养身养形。一方面,唯静以养神;另一方面,唯动以养身。(董洪涛)#养心#

如果觉得《为什么静可以养心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