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蜀中第一小康县——温江实现小康的启示

2023-05-2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652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4 分钟。

2020年,是我国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殊不知,温江早在1997年就成为全省第一小康县。

1996年9月,我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在县委政策研究室任副主任,正赶上温江实现小康的冲刺阶段。我记得那年国庆节假期刚过,县委、县政府就召开了小康县迎检工作会,号召全县人民振奋精神,大干一百天,实现小康县。当时,温江县从机关到乡村,上下齐动员,以临战的姿态投入了紧张的战斗。1997年1月13日,温江县小康建设顺利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在2月21日全省农村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正式授牌命名温江“小康县”称号,成为蜀中第一小康县。

1997年10月9日至13日,全国县域农村小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山西省榆次市召开,我和时任温江县农委主任杨启金作为全省唯一的区(市)县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专题经验介绍,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的好评。会后,我写的《温江实现小康县的启示》,分别被《中国农村小康科技》、四川《党的建设》、《四川通讯》、成都《先锋》、《政策与策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等杂志刊登。

1991年,温江县被省、市确定为“提前翻两番,实现小康县”试点,在省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温江县全体干部群众经过5年的努力奋斗,按当时规定的小康标准,全面达标,顺利实现了小康。其主要启示是:

始终坚持以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的全局

温江县紧紧抓住“提前翻两番,实现小康县”试点这一难得的机遇,深刻认识到,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始终坚持以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确保了全县小康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抓组织领导,1992年,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李建明为组长,副书记任庭生、常务副县长叶瑞金和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县奔小康工作领导小组,各镇、村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常设机构具体抓,有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网络。同时,县人大、县政协紧紧围绕小康建设,包片驻村,作指导、搞视察、提建议、想办法,充分发挥了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在奔小康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抓班子建设。从1993年开始,全县每年都要抽调300名以上的机关干部,组成“实现小康工作队”,深入到镇村帮助整顿村级组织,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其在小康建设中的组织能力。县委明确要求各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承担起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政治责任。全县村党支部的整顿和建设完成率达100%。全县每年都要举办一期村级干部中专研修班,对支部成员进行政策理论、文化知识轮训,帮助基层干部提高组织和领导农民致富的本领。在抓好农村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同时,还紧紧围绕农村小康建设,始终把抓先进带头示范和后进村的转化促变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县上确定了10个班子有战斗力,群众有积极性,经济有增长点的村作为奔小康的先进试点,县镇两级派专人负责进行指导服务,加快发展,这些村1994年率先达到小康标准。对相对发展缓慢的村,县上采取局委办包村,“一帮一”结对子等办法,从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方面帮助发展。不仅班子团结有力,而且村级经济有了很大的改观,百分之九十的村基本达到了小康标准。

三是抓工作落实。为了保证全县小康建设的工作落实,坚持了常委包片、局镇挂钩,建立联系点等办法,常年深入农村,进行指导帮助。全县党政群机关在农村建立常年性的工作联系点105个,与179户相对贫困的户建立了包奔小康目标责任制。县上不仅确定了全县小康目标实现的具体时限,而且明确了考核小康镇、村、户的具体量化指标,逐年分解,并将其纳入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目标管理。县委组织部、农委、建委、计委、卫生、民政、统计、政法、计生、财政、金融等有关部门,每年都根据小康标准的要求,结合自身的职能,向县委、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严格检查督促。1996年初,县委、县政府又抽派50个县级部门组成“包村达小康工作队”,对全县50个相对后进的村进行对口指导和帮助。经过一年的努力,这50个后进村全部基本达到了小康标准。共青团、妇联、民兵、科协等群团组织紧紧围绕农村小康建设,普遍开展了“万名青年致富奔小康竞赛”、“星火带头人”、“学科学用科学带头人”、“妇女双学双比达小康”、“讲、比、建奔小康”、“民兵参治保平安,致富达小康”等活动,有力地配合和促进了全县农村小康的进程。县妇联“双学双比”活动,被连续评为全国、省、市先进集体,县科协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团县委被授予“全国培养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组织奖和团省委授予的“共青团服务万村行动”先进单位,民兵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形成了全县上下一心一意,你追我赶奔小康的活动。

实施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战略 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这是实现小康县的基础。县委、县政府及时确立了“依托成都·繁荣温江”的基本思路,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方针,加大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促进了全县经济实力的提高。

一是抓小康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既优化了投资环境,又促进了农村整体基础设施的改善。首先抓道路建设。县上坚持“谁修路,谁受益”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面建设道路的积极性。先后集资6000余万元,新改扩建了城南和城北高等级过境公路。同时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加快速度改善了镇村两级交通条件。全县形成了镇镇有柏油公路、村村通汽车的交通格局。其次抓城镇建设。县委、县政府把城镇建设,尤其是农村小城镇建设试点放在重要位置,确立了以卫星城建设为中心,周边城镇建设为纽带,中心村落建设为基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成都市卫星城柳城镇,2016年建城区面积已由1990年的3.14平方公里达到了7平方公里,居民达7万余人,初步形成了中等生态城市的雏型。其余9个农村镇都分别列入国家和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以小城镇建设带动中心村建设和农房建设,进展十分迅速,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县上还十分注意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5年时间,县上在原有一座日供水5万吨水厂的基础上,又新建日供水2.5万吨的自来水厂两座;110千伏变电站和日供20万立方米天然气工程各一处,新开通程控电话12000门;各农村小城镇水、电、气、路、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还建成人才、农贸、劳务、经济信息、科技、房地产等大中型专业市场10余个,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二是抓对外招商引资。在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了一大批境内外项目、资金、企业和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1993年以来,全县累计引进各类项目300余个,计划总投资52.8亿元人民币,已到位资金26.65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新增产值70多亿元,利税6亿元。在引进的项目中,“三资”企业达126个,总投资35.6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48个,到位资金20.22亿元,在建项目20个,投资额13.48亿元。有出口创汇企业17个,年出口创汇能力达1400万美元。民办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已有民营科技企业89家,1996年实现产值达8.4亿元,作为全县“三区”发展战略龙头的成都市台商投资区自1992年11月28日开工建设以来,已投资2亿多元,完成了第一期1000亩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期1500亩的开发已经展开。当时共引进项目26个,总投资3.6亿美元。已有统一、锦丰、华安等项目正式投产,四川正大、吉隆花园、蓉台纸制品等8个项目正抓紧建设。该区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总投资10亿美元,年产值可达250亿元,还着手在全力申报国家级台商投资区。

突出重点 全面促进小康指标的实现

温江县在围绕小康总体目标,全面推进小康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抓住提高群众的基本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这三个重点,为加快小康步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抓“脑子”。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温江人民发动起来之日,才是小康实现之时。对此,把提高劳动者基本素质作为加快实现小康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坚持“科教兴县”、明确提出“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实现普教、职教、成教三教并举,下大功夫抓好三大工程:1、基础教育工程。5年来共投资数千万元,对90%的镇村中小学校进行了改造,建成了一批校园美、校风正、管理严、质量高的中小学校。提前三年完成了“普九”和基本扫盲,在全省、全市率先成为无民办教师的县。1994年,经国家教委检查批准,为全国首批实现“双基”合格县。1996年,四川省又将温江推荐上报作为全国“两基”先进县。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在视察温江后,对温江基础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真正体现了超前发展,优先发展”。2、人才培养工程。1993年,县上制定了农科教结合的“四二二”工程和工科教结合的“二八七”工程。即到2000年,为繁荣农村经济培养初、中、高级人才各40000、2000、200人,为发展工业经济培养高、中、初级人才各200、800、7000人。当时,这两项工程已培养高级人才102人,中级人才2132人,初级人才17526人。3、技术工程。县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三原则,狠抓“阵地、经费、师资、教材”四落实,广泛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5年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4126期,培训党员、干部达95000人次,年培训面超91%。通过培训,90%的党员、干部掌握了两门实用技术,80%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门以上致富本领。“要致富,学技术”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抓路子。温江县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关键,做好富裕农村这篇大文章,有力地加快了小康进程。首先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走依靠科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实施了稳粮增收达小康的“六三”计划。目前,温江已成为国家和省市重要的优质稻麦、精细蔬菜、商品禽蛋、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6000万公斤,外销蔬菜4000万公斤。出栏生猪31万头,饲养小家禽320万只,销售商品禽蛋5000万公斤,外销花木500多车皮)。科技进步作用在温江农业增产增收中的比重已提高到60%以上,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面达95%以上。同时,县上还加强了农业科普工作的领导力量。各镇村都配备了科技副乡长。全县形成了一个由县级三大培训中心,29个学(协)会,镇、村两级176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000户科技示范户,200所科普培训学校,39个科普示范基地组成的农村科普网络。其次围绕奔小康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在夯实农业基础的同时,坚持多轮驱动,多业并举,多元发展,加快了乡镇企业发展。1996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1亿元,比1990年增长13.4倍,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务工,年人均工资收入达2400元以上。此外,还立足自身实际,把发展农村旅游和第三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1996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达2318元,第三产业收入已占总收入的30%左右。

三是抓房子。在小康建设工作中,在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大力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始终将农房建设作为小康建设的形象工程来抓,致力于农民生活条件特别是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全县9个镇被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为契机,大抓中心村建设和农房建设,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按照起步迟,起点高的原则,在全县农村掀起了“建好房、树形象、奔小康”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仅1996年全县修建农房就达7000多户,占总农户的11%左右。当时全县居住楼房和瓦房的农户已占总户数的81.05%。小城镇和农房建设热潮的兴起,还有力地带动了建筑业、建材业和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坚持“两手抓” 努力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小康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其进程的重要保证。温江县在达小康进程中,始终坚持“两手抓”,做到“两手都要硬”。第一抓教育。县上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以造就“四有”新型农民为目标,通过组织看电视、听广播、作报告、发资料、搞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科技文化等各种教育,努力把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进千家万户,在全县形成了树新风、奔小康的良好风尚。第二抓活动。县上坚持把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来抓,以“文明、优美、满意在温江”为主题,在全县广泛开展了“农家美、农家乐”、“双学双比”、“三优一学”、创建“文明村”、“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和以弘扬温江精神,争先、争优、争创一流的文明竞赛活动,并把创建文明城镇的工作纳入一级目标,进行专项考核。1993年以来,共建成省级文明单位4个,市级文明单位16个,县级文明单位33个。全县农村有96.3%的农户分别获得“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和“双文明户”的称号。当时,一个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竞争局面已在全县形成。第三抓典型,县上十分注意发现、培养、宣传在两个文明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激励和带动全县人民。县委、县政府先后大力宣传了番茄大王张文康、养鸡大王廖伦文、花木大王陈开钦、养蜂专家翟文蓉等“四大王”的致富经验,并对基本实现小康的镇、村、社和先进标兵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宣传,在全县形成了团结登攀、富民强县,“实现小康县,振兴金温江”的热潮。2017年,县委、县政府又召开表彰会,对在小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实现小康不松劲,再接再厉奔富裕。温江县虽已实现小康,但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全县人民并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而是冷静思考,及时提出了“实现小康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决心发扬成绩,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利用本地优势,搞好内引外联,农工贸齐发展,产加销一条龙,在农业产业化上做文章,为实现富裕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再接再厉 实现高质量全面小康

温江县委、县政府把实现小康县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认为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小康,要建成高质量、全面的小康,还需要再接再厉,努力奋斗。2001年,温江不仅连续5年保持全省十强县称号,而且又跻身到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前100名第77位的殊荣。尤其是2002年温江县改区以后,为了主动迎接中心城市辐射,加快温江跨越式发展,区委、区政府摒弃“小富即安”的思想,提出以工业为经济发展重点,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再铸辉煌。“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形成了“跑起来干事,跳起来摸高”的新局面。2002年5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来温江视察,给温江的干部群众极大的鼓舞和鞭策。2005年9月28日至10月7日,中国第六届花卉博览会在温江召开,给温江的发展带来了良机,随着光华大道的开通,温江对内对外开放有了较大突破,基础设施有了较大发展,城市形象有了较大改变,干部作风有了较大转变,全区跨越式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温江新城一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温江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提出了“五个之城”(三医融合产业之城、创新开放进取之城、便捷高效畅通之城、天蓝地绿亲水之城、文明和谐幸福之城)建设目标,推动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到2019年,全区GDP达到595.5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6921元、30138元。温江人自豪地说,现在我们已经过上了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生活。如今,温江区正抓住成都市“西控”发展战略机遇,按照“南城北林”的发展规划,弘扬以“进取”为核心的温江城市精神,为打造“三医两养一高地”,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宜业宜居宜游的新中心城区而不懈努力。相信温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图文/ 袁海马 温江区关工委副主任)

【本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电视台峨眉电影频道《筑梦四川》栏目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须注明稿件来源。投稿或栏目咨询及商务合作请咨询邮箱sctv_zmsc@126.com】

如果觉得《蜀中第一小康县——温江实现小康的启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