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对比中国平安与友邦 联合健康跃迁史(看公司后续股价“何去何从”)

2023-05-2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534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来源:雪球

最近投资$中国平安(SH601318)$的乡亲们可谓是炸了锅~不但股价直逼去年三月份“疫情底”,全年的跌幅更是超过了20%(高于2018年大熊市时全年跌幅)。

在雪球中,慕容看到很多投资者都担心,是不是平安的改革要失败了?下面慕容就将平安改革的进程与友邦、联合健康当年的转型做一下对比,看看现价持有平安还用不用恐惧?

一、友邦“最优代理人”改革回顾。

2010年,友邦对代理人渠道进行了重大改革,开始执行“最优代理人”策略。

公司自2010年起主动缩减代理人规模,2010年至2013年人力最大降幅达36.7%。

友邦采用近乎苛刻的考核制度,削减低产能代理人,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招募/培养了一批“能打”的代理人。之后代理人队伍恢复正增长,此后始终保持优质的代理人结构。

友邦改革启动后的第一年,保费增速出现了明显下降,后于2012年触底反弹,并开启新高之路。

同时公司新业务价值率从2010年最低的33%震荡走高。

香港寿险深度2011-2014年为6.1%(复合年化),寿险密度2011-2014年为12.6%(复合年化)。不过国内当下保险密度较低,民众接受度尚未形成合力,平安改革时间长于友邦也属正常。

平安2020年新业务价值率33.4%,一季度为31.4%,已与友邦当年的新业务价值率低点相近。

(引用自@明大教主的近年来平安人力走势图)

2021 年 3 月末,公司个人寿险代理人数量达 98.57 万人,距离2018年人力高点最大回撤达31.06%,也非常接近友邦当年36.7%的脱落率了。

因去年二季度是平安人力短暂的小幅上行期,下半年保费数据回落。且重疾新定义今年2月份落地,在开门红产品中过多地“透支”了价值率较高的重疾产品也是上半年新业务价值率走低的原因之一,相应数据在下半年就会出现改善。

不论是人力降幅、新业务价值率与友邦当年比较来看都处于“最悲观的时期”,短期股价尚未止跌主要源于“新增保费”等数据同比增速还在继续下滑。

至于华夏幸福后续的“减值”问题以及明年落地的“偿二代”二期,个人认为不会对平安带来较大影响,反倒有助于利空出尽。

二、中国平安与联合健康医疗生态布局对比。

(一)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与当下国内医疗政策对比。

【美】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健康维护组织法”,将过去的只有医院等非盈利医疗机构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费用报销型),改为商业保险公司可以与独立医生达成协议,为投保者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中】我国2017年5月份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医疗机构不得限制处方外流,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后进一步打通互联网就医的症结。

【美】随着法案的推出,健康管理服务逐渐融入健康险,成为早期管控型医疗保险(Managed Care)的主要形式。

相比传统报销型保险产品面临过度医疗、过度用药、赔付率高的问题,管理式医疗组织除了对费用理赔管理之外,对医疗服务的内容、形式、时间、医生以及服务场所等均需要进行专业化的运营。 【中】我国在2016年就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后在2019年又出台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细化行动方针,鼓励保险等社会资本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养老、医疗服务中来。

(二)联合健康公司跃迁史。

1987年,联合健康推出EverCare,帮助协调护理院中的个人照护; 1988年,首推PBM(Pharmacy Benefit Management)业务,通过用药目录管理,集中采购分配产业链各方利益,通过其子公司将福利设计与零售药店网络联系起来并提供药品邮寄服务,利用规模经济与药厂谈判获得更低的处方药成本; 1989年,推出移植器官网络,帮助患者匹配到高水平的医生和机构,提高生存率、降低移植费用,并随后逐渐扩展到癌症、肾病、先天性心脏病、女性健康服务及减肥手术; 1996年,推出AI智能系统AdjudiPro,可自动化大部分的索赔审查流程,节省了医生的时间和成本; 2000年,开始使用基于Web的技术来更好地帮助个人客户在线访问相关的健康信息,并利用互联网帮助简化和改善医生的服务,例如检查患者的福利资格,提交和审查索赔; 2002年,建立Galaxy Clinical Database临床数据库,是当时医疗保健行业最全面的数据仓库之一,包含客户、护理提供商、政策、产品、药房、财务和统计索赔数据,帮助客户获得临床和财务信息,提高医疗保健服务和管理的质量。并在2005年被FDA选为药品安全监控支持提供方; 2008年,推出eSync Platform,收集和同步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数据,帮助识别有效的护理机会,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支持,同时减少费用支出。 2013年,推出Optum360,精确简化患者计费并提高患者的诊疗成本透明度,以患者为中心的产品帮助医院、护理提供者和支付方实现现代化管理。至2018年,全美境内80%的医院使用Optum360,处理超过650亿美金的健康服务和保险相关业务。 2018年,United Healthcare联合美国另两家健康险公司Humana、Multiplan和Optum及另一家医疗信息技术供应商Quest Diagnostics,推出了合作试点项目,通过在跨行业的信息记录过程运用区块链技术,来提高保单信息的质量。

公司健康服务板块营收和利润逐年增长。2018年Optum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的占比达到36%和47%,较之2011年提升12.77%和32.56%

OptumHealth签约 3.5万名医生,服务超过9300万人,Optum Bank处理1600亿美元资产。全美境内80%的医院,超过10万名全科医生和300家保险公司使用OptumInsight的技术产品,处理超过650亿美金的业务。Optum Rx覆盖67000零售药店网络,4个配送中心和70个特药及输注药房,管理910亿美元药品业务,其中包含400亿特药支出。

(三)中国平安医疗生态布局与联合健康的相似之处。

1.智慧医疗。

中国平安有业内最庞大的疾病数据库、产品医疗库、处方治疗库;也有着精度最完整,科技最领先的医疗资源库。平安的AI辅助系统覆盖了大约3000种,在大类病种中占比75%。像一些疑难杂症和罕见病,患者提出这样的描述AI并不能识别,但会将描述反应给医生。未来除了使平安好医生的AI覆盖更多的病种之外,还将医生在线诊疗的耗时从200秒一单,下降到20秒至半分钟一单。

平安有着全球最多的医疗科技专利。不久前平安askbob基于人工智能的诊疗系统在上海与全科医生直接PK。对手是20几家综合性医院的20几个全科医生,比赛的结果出人意料。 首先,医生如果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准确率不到20%,传统的望闻问切误诊率极高; 其次如果医生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资料查阅(包括可以用百度、谷歌或者其他的一些互联网工具),其准确率就可以达到53%; 最后如果用智慧医疗系统辅助医生判断时,准确率可以达到87%。 平安目前正与全球最好的一家医院合作,通过人工智能诊疗把急诊良医的误诊率从9.7%降至0.7%,住院医生从11.3%降至5.8%。未来有望像联合健康的Optum360一样,实现国内医院的广覆盖。

2.多方联通。

平安医保科技打通区域数量国内最多,和联合健康打通支付方、医院、医生三者相同。此外平安好医生还准备推出“保险事业部”,推出一些适合线上销售的险种,未来打通医保、商保报销闭环,为患者就医全过程减负。

3.自有医师队伍。

截止2020年末,平安医疗生态自有医生团队2247人,较2019年底增加838人。外部签约医生较2019年底的 5381人快速增加到21116人,其中14714人来自三级医院。不论是自有医生数量还是外接医生质量都要高于国内其他竞争对手。

(四)中国平安与联合健康的差异之处。

1.平安集团保险起家,联合健康医疗起家。

平安是保险公司起家这个不用说。联合健康公司成立于1974年,其1984年上市时对自身的定位为——医疗服务行业技术和服务公司。

直到1995年,联合健康收购了The MentraHealth Companies Inc.,后续才逐步成为全美最大的医保公司。

2.国内和美国的医保系统存在差异。

美国的Medicare医保系统只针对老年人和部分慢性病提供医疗保障服务,人们对健康险的重视程度更高,给了联合健康更好的“切入点”。

比如早在1979年,联合健康就推出第一款针对老人的健康保险,试图替代联邦老人医疗保险Medicare。 再后来的1997年,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选择联合健康为其成员提供健康保险。

国内医保系统覆盖较广(仍在努力扩大至乡村)。在国内保险公司中,久期更长的寿险占比更高,除了医疗服务硬实力,更考验公司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能力。

不论是从本次新冠疫情,还是不均衡的医疗资源来看,民营医疗均有着较大的增长潜力。平安从保险“反闭环”医疗,一方面有助于实现保险报销环节的“少跑腿”,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百万保代地面协助客户开展医疗服务的优势。

与泰康等同样布局医疗、康养生态的业内公司相比,平安好医生这个线上流量的入口优势明显。且不论是自有医生团队、医疗科技水平,还是线下医院(重组北大方正得来)区位均有优势。论“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平安业内最强。

(五)联合健康医疗布局期同样经历了多次并购。

1.美国本土并购。

2010年Ingenix(OptumInsight前身)并购领先的数据挖掘公司Picis;

【金融壹账通可覆盖】 2011年,收购Logistics Health, Inc. (LHI),LHI主要为美国军队和退伍军人提供健康服务; 2014年,Optum收购Audax Health Solutions的大部分股权,Audax Health Solutions提供个性化数字化平台,利用社交网络和游戏化来鼓励消费者主动管理自身健康;

【平安有增强粘性的小游戏,还有“平安臻享run”这样的积累步数换礼品的服务】 2015年, OptumRx收购药品福利公司Catamaran。同年,连锁快速诊所Medexpress加入Optum,目前Medexpress在美国拥有超过250+家社区医疗中心,每个医疗中心都配备完整的医疗团队,提供包括急诊、基本预防等一系列健康服务;

【“平安臻享run”提供了从健康师到疾病应对的健康服务,并打通布局一线医院的“绿色通道”,同时建设互联网专科医院】 2017年,Optum以约23亿美元收购大型手术公司Surgical Care Affiliates。 2019年,以43亿成功收购拥有205台外科手术设备的外科手术护理集团和肾脏护理服务提供商DaVita Medical Group(包括逾300 家诊所和2200 名医疗服务提供者)。

【平安尚未涉及药械领域】

2.海外并购。

2012年,与巴西最大的健康服务公司Amil Participaes S.A.合并。 2018年,与南美领先的医疗保健提供商和保险公司Empresas Banmédica合并,为智利、哥伦比亚和秘鲁提供医疗、保险服务。

(上图摘自平安好医生2020年报)

$平安好医生(01833)$已经在亚洲区实现了医疗资源的输出。

三、大家都关心的平安下跌空间问题!

(一)保费角度。

首先慕容上面说了,平安去年2季度是阶段性保费高点,三季度后保费逐渐下滑。下半年平安新增保费数据大概率逐渐转好。现在等的只是一个人力拐点或单月保费环比改善的数据。

从近12年来国内上市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复合增速来看,平安最快。对“公司不行了”的担心实在过于多余。

(二)估值角度。

大家都知道保险业静态估值不用PE,而是P/EV。2020年末平安每股内含价值为72.65(年报可测算),保守估计2021年度公司的EV为80整的话,2021年平安的P/EV仅为0.82左右,堪称创纪录的低估。

(三)技术面角度。

62.99为平安的去年的“疫情底”,同时月线的MA60目前为61.91,季线的MA20为62.01,此一带价位具有超强的技术支撑。从贝莱德等国际大投行上月末已经下手“抄底”平安来看,后续调整的空间极为有限。

(四)未来成长性角度。

虽然现在保险业务占公司利润在70-80%之间,但可喜的是公司科技业务贡献率正在逐步提升。且医疗体系线上、线下布局最完善,待科技、医疗业务成熟后,长期估值必将抬升,并非某些“三傻”公司成长性长期下滑那样。

平安虽居“三傻”列,却存“脱胎换骨”心!个人强烈看好目前至下月中旬保费出炉、中报期附近的买点,乡亲们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作者:慕容寒夜链接:https://xueqiu.com/4438253071/183315677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如果觉得《对比中国平安与友邦 联合健康跃迁史(看公司后续股价“何去何从”)》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