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北京华艺国际秋拍|康乾帝王翰墨(慈禧丹青佳作)

2023-05-2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95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有清一代,诸帝皆致力于满汉融合,力倡儒家文化,以“艺事”为澄怀、明志之道。其中,康熙皇帝自幼饱读诗书,可谓文治武功,其闲暇之余,怡情翰墨,视董其昌书法为圭臬。乾隆皇帝则“功业有乃祖之风”,书法宗于赵孟,“文人之逸”最为寄情。此外,徐珂《清稗类钞》载,慈禧太后不仅文学素养较高,“其所画之着色花草,神采如生,不减名家”。

本季秋拍书画版块汇聚康熙帝行书《宿题金山寺》、乾隆帝《行书七言诗》,以及慈禧太后《凤凰瑞寿图》《菡萏荷藕图》等御笔佳作。让我们透过这些珍品,一睹清宫书画品位。

萧疏水木清钟梵

康熙皇帝(1654-1722)

清代皇宫御书,从康熙帝始迈向兴盛。作为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不仅奠定了大清基业,更开创了三代盛世。其始终将书画的创作与鉴赏作为一种深谙汉文化精髓的“明君”的一种必修功课。曾说:“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清代蒋良骐《东华录》)

康熙帝 行书《宿题金山寺》

135×61.5 cm.

康熙帝早年曾临习“二王”、颜真卿、“宋四家”、赵孟等帖,后以专学董其昌的沈荃为师,受其师影响,视董书为圭臬,将“海内真迹,搜访殆尽”,并反复临习,虽气韵不及,但浑厚过之,又融入个人书道见解及帝王气韵,在董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博雅秀润的特点。在其书作中,为数较多的有两类:一是书录唐诗,以抒发自己稽古右文,追纵前哲的心态;一是书写自作诗,阐述他兴邦安民的治理思想。此行书唐七律《宿题金山寺》,即为前者。

考康熙二十五年,金山寺为迎接圣驾南巡,此处设行宫,康熙帝御题改成“江天寺”名,并赐“江天禅寺”匾。

金山寺旧貌(康熙御赐“江天禅寺”)

又考马亚川编著《女真萨满神话》中,有载,康熙夜宿金山寺时,梦见三个分别身着赤、白、青三色衣裙的仙姬,请其保护寺院宝塔。其中“白、青”仙姬即白娘子与青蛇,而红衣仙姬为日本蛇女,其故事与《白娘子传》类于姊妹篇。次日,高士奇为康熙解梦,康熙又敕命为“金山寺”重加修葺,并赐名等。而此《宿题金山寺》或有此渊源。

全作用笔秀逸端庄,刚健劲利,超迈的气韵典型地表现了御笔法书的独有风貌。同时也反映其才德学养,风标一时。结字布阵中透出深湛的临池功力,得势、得体、得情、得笔,自有一种朴拙、大气的韵致。作品整体布局疏朗,行书闲庭信步,优雅不迫,一派华贵气象。

不为闲游为省民

乾隆皇帝(1711-1799)

乾隆帝继承了康熙、雍正二帝的雅好,酷嗜书法。万机之暇,不仅广泛搜求历代书画名迹,而且热衷于游艺翰墨,心摹手追,用功极勤,一生几乎无一日不作书。马宗霍先生曾论述:“高宗袭父祖之余烈,天下晏安,因得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乾隆帝的书法受祖父康熙帝、父亲雍正帝的影响,亦追求古人的书法意韵。近学赵孟、董其昌,远追宋高宗、魏晋二王,以帖学正宗为师,基础坚实,最终奠定了独具个人面貌的书法审美特点:即丰润圆润,婉转流畅,“有筋无骨”。

乾隆帝 行书七言诗

186×92 cm.

乾隆帝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大清见闻录》称:“(高宗)御制诗五集,至十万余首。”实际上乾隆五集御制诗只收录有四万多首,但此数量也几乎超过了全唐几百诗人的数量总和,可见其一生所作诗文之多。此行书七言诗载于《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五十,创作年代不详,但从“可知半日行春舫,不为闲游为省民”一句可知应为乾隆帝南巡途中所作,且“北瞻昆轴广陵南,园倚虹桥镜影涵“,“绿柳陰浓曲岸头,缓移画舸惠风柔”等句皆是对江南景色的描绘,因而此诗极可能为乾隆帝巡至江南一带的兴致之作。

乾隆御题“倚虹园”拓片

考乾隆初次下江南,为乾隆十六年(1751),又大明寺西园恰巧曾于是年重修,故揣测其诗或即作于此南巡大明寺期间。诗中“去时春仲来春暮”,则是路程从农历二月启程,至三月才到。考其初次南巡,正月十三日出发,二月八日渡黄河,约二月底三月初到扬州、苏州一带,时间吻合。此外,诗中“园倚虹桥镜影涵”,“园”应即“倚虹园”,园址现为扬州“盆景园”。

此《行书七言诗》书风既近赵体姿媚,又具有赵体飘逸之感,工整端庄,一气呵成。行笔间少了一份拘束,多了几分疏朗。整体有醇厚圆润之姿,更有雍容潇洒的意态,结合诗文尾句“今朝功德山头望,始觉吾心畅快生”,可感知其书写时的畅快心境,若不是此时的书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也难得此作的落笔酣畅,实为乾隆帝众多行书作品中的难得之作。

帝城深处凤来时

慈禧太后(1835-1908)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极高地位。凤凰中“凤”为雄性,“凰”为雌性,秦汉以后,随着龙逐渐成为帝王的象征,皇后也开始称凤,凤凰的形象逐渐被整体“雌”化。凤凰是晚清宫中独具特色的绘画题材,这与慈禧作为女性而在宫中掌权有关,凤凰极为契合地暗喻其地位。不仅宫廷画师不断奉旨创作,而且慈禧也介入此道。

慈禧太后 凤凰瑞寿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06年作

诗堂:25×66 cm.

画心:130×66 cm.

说明:陆润庠题诗堂,陆宝忠题跋。

慈禧太后《凤凰瑞寿图》(诗堂)

《凤凰瑞寿图》绘于光绪丙午年(1906),慈禧太后时年七十二,上铃“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翊佑传昌”朱文印二方与“养太和”白文印。画面有陆宝忠题跋七言诗一首,书法笔力酣畅饱满,意态雍容厚重。三年后,陆润庠于画心上方题写诗堂,其楷书文静含蓄,运笔婉丽劲健,庄妍流美,平稳舒缓;于古朴中有秀逸,秀逸处见洒脱,风度翩翩。静心品赏,自有一种气概。

慈禧太后《凤凰瑞寿图》(局部)

松树为宫廷绘画经常表现的题材,民间亦有“松鹤长寿”之语,慈禧甚是喜爱。是作画面一株青松拔地而出,贯穿画面,气势挺拔轩昂,构图于平正中寓变化;上方一松枝如剑一般横卧而出,既平衡了下方视觉,又与凤凰相呼应,可谓神来之笔。凤凰造型健硕,敷色绚丽,羽翼舒展,翎毛渐变渲染,可谓丝毫毕现,栩栩如生,殊为难得之佳作。

1906年,正是这一年,慈禧下令废除在中国延续了近600年的缠足陋习,开解放妇女之先河;并废除了满、汉两族不能通婚的旧政令,以及兴办女校,这些可视为慈禧太后有意提高女子地位和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慈禧太后 菡萏荷藕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883年作

163.8×83.5 cm.

慈禧端坐于荷花前

“十里荷风起,披襟快欲当”。佛教视莲花为"圣花",清代内廷笃信佛教,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对莲花更是格外青睐,尤其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荷花曾成为昆明湖上独特的一景。在慈禧太后留下的众多照片中,有多张是慈禧太后与侍从们在昆明湖荷花丛中拍摄的。

慈禧太后《菡萏荷藕图》 局部

此轴《菡萏荷藕图》笔墨清新,双钩白描,设色淡雅,极具风韵。菡萏、荷藕以墨线勾勒,略加渲染,线条柔媚,晕染滋润,极富高洁姿态。构图亦极具匠心,画中物象高低穿插,错落有致,色彩与墨色的对比,和谐自然,既清丽又隽永,香远益清,在典雅中又透露出一份富丽堂皇的气象。画面正上方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一印,据款识可知,此作为光绪癸未年所作,即1883年,慈禧太后时年四十九。

慈禧太后 芝寿长青

镜框 设色纸本

93×42 cm.

来源:佳士得香港2013春拍(二)

慈禧太后 富贵长春

93×42 cm

如果觉得《北京华艺国际秋拍|康乾帝王翰墨(慈禧丹青佳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