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精神病诊断与用药不能仅凭症状(药物基因组学或可成为其“客观指标”)

2023-05-26 分类:养生资讯

作为公共卫生领域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编码多达300多种的精神疾病始终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今天,2018年国际临床和转化医学论坛“精神卫生与精神疾病”分论坛在沪举行,各专家学者聚焦精神神经领域转化医学新进展,渴望将“精准医学”引入精神卫生与精神疾病研究。

精神疾病患者数量逐年上升,诊断精神疾病不能仅凭症状学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超过80万人自杀,其中大部分自杀都是由精神疾病所引起的。在我国,重性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总患病率稳定在1%左右,但较轻的如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患病人数确在增加。

论坛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分享了一组数据:去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量达到85.9万,今年前三个月增长了8%,4月份增长了11%,5月份增长18%。“患病人数的增加与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与压力增大,不无关系。”

在徐一峰看来,病患人数的上升除了自然增长、大众更加关注精神卫生问题外,与国际诊断标准的日益规范也不无关系,“一些诊断标准的变化,将原来认为不是疾病的行为问题,归入疾病的领域。”

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此之高,如果能更有效诊断和治疗精神疾病,就可能会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

“糖尿病可以通过检测血糖来明确诊断,精神病却不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陈国强直言,与大多数疾病相比,精神病学领域的诊断依据目前仍局限在症状学,即根据临床表现、症状和量表来判断,缺少生物学标记物的诊断方法无法为患者提供更明确诊断与个性化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临床医生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自己的倾听技巧以及久经磨练的观察技巧,我们有必要去发现客观的指标。”陈国强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医生意识到,进行精神疾病诊断时,需要用到的资料不应仅仅局限在主观的诊断报告或可观测到的行为,“精准医学”或可在精神疾病的诊治领域中发挥作用。“神经科学家、影像学家、统计学家、遗传学家、药理学家等都应参与到精神疾病的研究当中来。”

我国精神学科建设正奋起直追,药物基因组学助推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的核心在于转化,只有转化才能将这一概念落地,实现其目标。”与会专家认为,转化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基因组学近十年发展迅速,它的基础药理学和基因组学,用来预测个体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化治疗用药。

“以往用药,我们是根据经验选择,遇到效果不佳的,再行调整,有运气的成分在内。”徐一峰表示,药物基因组学做法则明显不同。所有的患者都先做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假如结果显示病人对某种药物效果好,就一步到位使用该药。可以根据药物代谢快慢,选择增加、减少或者使用正常剂量。

他举例,美国梅奥诊所已将药物基因组学数据整合入患者的电子病历库,再通过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为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大大降低误诊、漏诊率,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6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引进药物基因组学检测,两年时间内,检测了4300多例患者,16400多个位点。曾经有两个老年女性患者,一个是分裂症,一个是抑郁症。开始都走了弯路,按照临床用药习惯直接上治疗,但效果不理想。之后采血检测药物代谢酶基因位点,根据结果调整方案,病情都得以缓解。

药物基因组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预测不良反应。药物基因组学检测可以缩短住院时间,用药不走弯路,减少总的治疗费用,降低药费支出。徐一峰说,药物基因组学检测除了使用全血之外,还可以更方便地从口腔黏膜细胞取材,适用性极高。“不过,目前基因组学检测的费用较高,且临床医生认知也有待加强。”

近年来,越来越多神经科学专家加入到精神疾病研究领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李春波表示,我国精神科发展逐步将临床与研究相结合,在遗传、精神药理、影像、认知评估等方面,学科建设正奋起直追。“中国是人口大国,病人更愿意到大医院就诊,欧美等国家就相对比较分散些。所以像我们这样的医院能收集到更多资料,对学科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李晨琰

编辑:沈湫莎

责编: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觉得《精神病诊断与用药不能仅凭症状(药物基因组学或可成为其“客观指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