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乐健康 |(“小糖人”增多 防治青少年儿童糖尿病要“吃动平衡”)

2023-05-28 分类:养生资讯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我国有超过1亿糖尿病患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什么原因会导致糖尿病?减肥能预防糖尿病吗?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这篇带你了解。

科学防治青少年儿童糖尿病

近年来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加上长期过量食用含糖饮料,患上糖尿病的“小糖人”增多。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摄入过多高油脂、高糖的食物,要让青少年儿童保证“吃动平衡”。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智广介绍,青少年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导致的胰岛β细胞功能破坏,胰岛素分泌缺乏。发病急、病情严重,如不及时救治将危及生命。而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少年儿童肥胖患者增多,2型糖尿病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需要引起警惕。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李学军介绍,青少年儿童肥胖症是糖尿病等儿童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血糖升高为主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医院收治的患上糖尿病的患儿增加,有一些患儿血糖、血压控制不好,还发生了脑梗等疾病。如果孩子出现恶心、呕吐、头痛、乏力、多汗、颤抖、嗜睡、发育迟缓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筛查。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金萍提醒,糖尿病是不可逆的,如果孩子患上糖尿病,家长不要相信那些号称能根治糖尿病的偏方。糖尿病患儿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控制好血糖,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成年后容易出现视网膜病、肾病等并发症。青少年儿童糖尿病患者还应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钙质等,以保证生长发育需求。(新华社)

糖尿病定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2.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糖尿病主要有这几种

(世界卫生组织微博)

糖尿病防控,为何防“胖”是重点

2017年我国一项调查显示,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体重指数(BMI)<25者糖尿病患病率为8.8%,BMI在25~30者,糖尿病患病率为13.8%,BMI≥30者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0.1%。

减肥能避免糖尿病吗?已经有多个研究带来积极信号,最著名的是我国专家经过30年随访完成的“大庆研究”。研究者随机选择了一部分人为生活方式干预组,患者被推荐增加蔬菜摄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鼓励超重或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进行至少2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生活方式干预6年,并在接下来的30年随访,最终发现,生活方式干预组累计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对照组下降了39%,糖尿病发病中位时间推迟了3.96年。同类的研究还有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美国预防糖尿病计划(DPP)等,也得到了类似结论。(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没吃对”小心糖尿病找上门

一、吃的全谷物太少、精制粮食太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2016)》推荐成年人每人每天平均摄入谷薯杂豆类应在250-400克之间,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共50-150克,新鲜薯类50-100克。

二、吃太多加工肉类、红肉和含糖饮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2016)》建议,每周的畜禽肉280-525g,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三、奶制品、坚果、水果、蔬菜、鱼和海鲜吃的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就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半斤蔬菜一斤水果,每周吃鱼280-525g,适量吃些坚果,保证每天300克的奶制品,有益于我们远离疾病。(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

常见的饮食治疗误区

一、不吃主食,血糖就不会升高

碳水化合物只是比蛋白质和脂肪更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并不代表蛋白质和脂肪不会导致血糖升高。

二、糖尿病患者不能喝粥

需要减少大米的量,同时可加一些杂粮和蔬菜进去,如小米、燕麦、菜叶等。熬粥时间不要过长,以免煮得过烂引起血糖迅速上升。

三、无糖食品可以随便吃

无糖食品只是用甜味剂取代了蔗糖、果糖等作为添加剂,但仍然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吃多了仍然可以升高血糖。

四、糖尿病患者饭吃得越少越好

糖尿病饮食不是饥饿饮食,必须要满足机体日常生活所需能量。单纯靠饥饿来降低血糖还会引起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比如低血糖、酮症酸中毒。

五、杂粮含糖量低,可以多吃

杂粮的含糖量不低,1两绿豆或1两老玉米含糖量近似于1两米。所以,杂粮可以吃,也要控制量。(中国疾控动态微信公众号)

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不一定。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各种科学研究表明,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其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主要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你远离糖尿病。

陈薇团队研制的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亮相

11月12日至14日,全球首款可吸入式新冠疫苗在“2021第五届海南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亮相。该疫苗由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与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合作研发,目前二期临床试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推进紧急使用的申请工作。

吸入式新冠疫苗与肌肉注射使用了同种疫苗,其制剂配方未改变。雾化吸入免疫采用雾化器将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口部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激发黏膜免疫。

此前,由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雾化吸入新冠疫苗在《柳叶刀·传染病》发表临床研究数据,这也是全球首个公开发表的新冠疫苗黏膜免疫临床试验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雾化吸入接种疫苗安全性好,无肌肉注射局部不良反应。雾化吸入只需要使用1/5剂肌肉注射用的剂量,细胞免疫反应水平就可以与1剂肌肉注射相当。肌肉注射后采用雾化吸入加强免疫,可产生高水平中和抗体。(央视军事微信公众号)

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常态?钟南山最新判断

11月11日晚,全球市长论坛全体大会在广州开幕。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作专题演讲。“新冠疫苗两剂接种完了,还要补种第三剂,无论全病毒灭活疫苗或mRNA疫苗,一疗程后半年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下降。”钟南山表示,全球的疫苗都存在这种问题,所以要补种第三剂疫苗。目前,中国10.73亿人已完成全程接种,接种率达75.8%,加强接种的有4171.3万人。

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常态?钟南山认为,在将病毒病死率控制在0.1%,复制指数控制在1.0—1.5,传播系数降下来的前提下,可以完全开放。但要实现前提,需要全民接种疫苗、建立群体免疫,将社区群防群控常态化,并研制有效的药物。(南方日报微博)

国家医保局:价值120万元的抗癌药并未进入医保目录谈判环节

11月12日,为期三天的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在京落下帷幕。据国家医保局最新消息,价值120万元的阿基仑赛注射液通过了初步形式审查,但并未进入医保目录谈判环节。据介绍,价格较为昂贵的药品通过了初步形式审查,仅表示经初步审核该药品符合申报条件,获得了进入下一个调整环节的资格。药品最终能否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还要接受包括经济性等方面的严格评审,独家药品还要经过价格谈判。(新华社微博)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146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相关新闻

原标题:《乐健康 | “小糖人”增多!防治青少年儿童糖尿病要“吃动平衡”》

如果觉得《乐健康 |(“小糖人”增多 防治青少年儿童糖尿病要“吃动平衡”)》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