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徽州的马头墙的成因

2023-06-17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92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马头墙成为徽州民居建筑风格是明朝弘治年间的事。因为徽州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地稀少使得村镇民居多聚族而建,户与户之间房屋相连,村中的道路非常狭窄。且房屋主要为木质结构,发生火灾后,极易引起火势蔓延,造成严重损失。

到明朝弘治年间,时任徽州知府何歆,提出用砖将两户之间的巷道墙砌成高大的墙体,有效遏制了火烧连片房屋的问题,迅速被当地人接受。

这种高大的墙体便被称为“封火墙”,后来经过工匠对封火墙的美化装饰,使其造型如高昂的马头,因此而得名“马头墙”。

徽州的马头墙的成因

结论,徽州的马头墙的成因如下。徽州的马头墙是江南地区山区的独特建筑,特色主要是为了适应徽州山区冬季降水较少易引发火灾的特点。

马头墙在建筑物当中形成高高的阻隔,在火灾发生的时候,能够及时的防止火灾的扩大和蔓延,起到了防火墙。

徽州的马头墙的成因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赣派建筑、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江右民居中扮演重要特色。马头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

马头墙是以其形命名,既可以是两幢房子之间的防火墙,也可以是一般山墙。防火墙就不一定是马头墙,女儿墙、兜儿墙等高出瓦面能起隔离火源作用的均可。

产生背景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墙体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

共3张

马头墙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这也许是江南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如果觉得《徽州的马头墙的成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