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虚实得益 奇清秀雅(园林石在怡情养性中的妙用)

2023-06-0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74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园林石,多常见于公园、院落、园林、广场等开阔地方,少在房室之内展露英姿,不是不美,而是太大,占地较多。有特别喜欢者,又多以石在屋舍某一方位镇宅,用风水辅佐气数,其中道理多不足外人道矣。“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石与山水园室相得益彰。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此处“山”“水”实为泛指,是悟道的凭借的一种。参禅悟道,本义皆为修心,无外乎怡情养性,园林石也有此秒用,或由远及近,或相得益彰,或自成一景,或见微知著,在虚实之间,往往令人心旷神怡。山中有奇石,多令人神往;水畔有清石,多相得益彰;石在园中,得天独秀;屈居室内,又独得一丝雅趣。

1.山无石不奇,由远及近

山中奇石,多得天独厚之造化,或奇骏,或规矩。本非石本身有多少斤两,是人寄情于石,方得称奇。观石之人,多以石观心。于山中得见一石,就像朋友之惺惺相惜,恋人之一见钟情,都是遵从心中所想,脑中所思,也就是瞧对眼儿了,便多花些时间与之相处,从眼前的石头中得到一丝真意。或为自己的突发奇想偶得其乐,或惊奇自然世界的鬼斧神工,进而陶冶情操,在大石的奇骏规矩之中,石远人近,由石头的形状、颜色、纹理,在脑海中描绘出形象与意境,由外及内反省自身。

《庄子·知北游》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石之称奇,全在天然,绝不假于人力。这是石的自然美,但人文的影响才会使石的美流传更广。譬如石窟成型,人在其中的分量极重,乐山大佛也是在山石中砥砺佛家学说。所以山中有奇石,方经得起后世赏心悦目,由远及近,从外至内,洗涤心神。

2.水无石不清,相得益彰

北宋山水画家郭熙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石与水,就如日月,往往缺一不可。若是水畔有石,那山的风头也会被石头抢去,石、水之间,一刚一柔,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老子《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道之言,盖在长远,不会计较其中人的得失,这也是水之无情无序。而石却又更接近于人,在水道之中屹立不倒,自有一番存在的道理。

若是一潭死水,风浪不惊,却也有石矗立在旁,静观其变;若是大江大河,波涛汹涌,石又顶得住冲击,不至于随波逐流。如果将水比作身外世界,变幻无常,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那石则更像那个砥砺风霜,独自承受水波倾染的人了,一动一静之间,既可顺时而为,又能意志坚定,实则难得。

3.园无石不秀,自成一景

一个园林之中,若是缺了能够镇得住场子的园林石,就像一部小说缺少了高潮部分,虽不影响观看,却少了些跌宕起伏,难免不想再看罢了。就像三国时魏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写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讲究一个“不争”,随波逐流,不能太出风头,但人生不就是在大风大浪,高山低谷之间不断尝试么,如果始终是一片坦途,又怎能知晓山顶的风景。

园林石,多以假山堆砌为主,一则是自然成型的大石可遇不可求,二则是给予修筑者更大的发挥空间,随本性成象,此中意境更随心所欲。园林设计者利用不同形式、色彩、纹理、质感的天然石,模仿创造大山大景之形,将园林石塑造成峰、岩、壑、洞的假山,自成一景,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联想与向往,立意深远。

4.室无石不雅,见微知著

在屋舍之中,很难见到大的园林石,一则太过突兀,二则大石有“功高震主”之嫌。室中之石,虽不能尽享缩微山水之美于一室,却可在小石中做文章,小者寸余,俯首谛视,方见其妙。与假山堆砌不同,石头若是在室内摆放,便对形状、质地、颜色、纹理、质感要求更高。喜好自然之美者,多在意纹理,自成一物一景,在细微处见山水凡尘;心性执拗着,却又想着随心所欲,用后天来弥补石的缺陷,镌刻文字,雕琢形意,不一而足。但往往在这些小石头中,却也能见微知著,得见大端,实在是有趣。

石有大小,亦各有不同。小者如中国四大奇石:《东坡肉形石》《岁月》《中华神鹰》《小鸡出壳》,“坐对石峰,透漏具备,而皴法之明快,线条之飞俊,虽静尤动”,在小境中求出奇,满足猎奇审美之心,大者“曲折高卑,从山摄壑”。园林石往往在大中彰显更大,在小中涵盖更小,赏石如赏景,观石如关心,见微知著,收放自如。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奇石宓语

如果觉得《虚实得益 奇清秀雅(园林石在怡情养性中的妙用)》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