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讲好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故事

2023-06-0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42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一份中药香囊、一包中药茶饮、一片中医药材园、一座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乡镇卫生院、一段中医药求学旅程……”无数个一,像一块块石砖,“砌”在一起,构成了中医药文化的巍峨“大厦”。了解中医药文化,讲好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故事,让中医药在我国大放异彩。

图为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中医院医务人员在制作中药香囊。

建设“百草园” 发挥科普“活字典”作用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楼后院,有一片特色中医药材园——“百草园”。每到夏季,金黄色的向日葵、紫色的鸢尾争相盛开,还有薄荷、黄芪、马鞭草等十几种中草药长势良好。

据格尔木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唐爱民介绍,“百草园”建于2019年4月,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是医院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医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帮助群众直观了解中草药的“活字典”。

据了解,为充分发挥医院的中医药特色,经过前期调研,针对格尔木市中草药种植空缺,群众对中草药植物缺乏了解这一现状,医院党总支研究决定打造一个特色的“百草园”。

根据格尔木市海拔高、气候干燥、温差大、土壤沙化严重的特点,结合中草药生长习性,医院筛选出了适宜在高原地区生长的黄芪、羌活、鸢尾等多种中草药进行种植。

建设初期,医院科学分配种植区域,采用阴阳五行理论,营造出独特的中草药种植环境。此外,为了让群众更深入地了解、认识中药材,医院还在每一块中草药种植区域内增设了二维码铭牌。群众在观赏时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即可了解中草药的药效和特性。

唐爱民表示,下一步医院将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逐步打造一个集中药科研、科普宣教和观赏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适合在高原地区生长的中草药种植示范园,努力补齐中医药知识缺失的短板,展示格尔木市“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的“中医名片”,助力医院中医特色发展,积极拓宽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发展新路径。

制作香囊 加固中医药防疫屏障

“谢谢大家的关心,这个香囊做得十分精致,闻起来有股中药材的香味,挂在身上既好看,又有益健康。”收到茶饮和香囊的群众感激地说道。5月16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中医院组织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治疗专家组,拟定茶饮和香囊组方,并根据组方赶制出200剂茶饮和100个香囊,及时送往肥西县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

肥西县卫健委科技教育科相关负责人束林介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肥西县中医院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提高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参与率。

束林表示,自1月28日开始,肥西县中医院就开始将制作的中药汤剂、茶饮以及香囊免费送给来院就诊的患者,并通过志愿者、各乡镇卫生院等分批送往全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全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概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发放香囊4000余个,中药汤剂、茶饮近万人次。”束林说。

同时,医院还积极组织志愿者将制作的香囊和茶饮分发到社区工作人员、民警等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手中。截至2021年5月,医院先后制作了茶饮2万余剂、香囊近万个。

下一步,肥西县中医院将继续彰显中医中药担当,发挥好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独特优势,全力做好全县医疗保障工作,为疫情防控奉献坚实力量。

深耕求学之路 学懂中医药文化

王振亦今年31岁,目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攻读博士,主修中医脑病方向。

谈到当初为什么选择学习中医,王振亦表示,因为爷爷是一名中医,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父母的支持,最后就选择了中医这条路,“我爷爷也留下了一些读书笔记和医书,我会经常翻出来学习。”

2008年,王振亦考入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专业。刚进学校的他,就遇到了“中药方剂难背诵”等学习路上的“拦路虎”。“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学。我每天都抱着书,背了一遍又一遍,不过慢慢也就摸清了门路。”读本科时,王振亦最喜欢的课程是“中医各家学说”。每当听到历代名中医的医案以及成名之路时,他就会期待自己有一天也能坐在诊室里给患者看病。

2013年本科毕业后,王振亦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究生,学习中医临床基础。2016年到2019年,王振亦进行了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9年,他又踏上了博士学位的学习。“我之所以选择一直深造,是因为想真正学懂、学透、学精中医药文化,想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目前,王振亦正在做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对于推广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以及治未病都有很好的帮助。王振亦还有1年就将毕业,他表示从没后悔选择中医这条路。“我愿意做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让患者受益的事情。”王振亦说。

打造人才梯队 建设中医药特色卫生院

“大夫,快看看我是怎么了?”2020年9月,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百善村村民谢红神情紧张,手捂着半边脸来到百善镇卫生院中医科诊室求诊。“当时她已经嘴角麻木,有口眼歪斜症状。”回忆起接诊谢红的情景,百善镇卫生院中医科医师王效军还记忆犹新。经过10多天的针灸与内服中药治疗,谢红面部恢复肌力并出院。

此类案例在百善镇卫生院并不罕见。成立于1958年的百善镇卫生院,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从建院以来一直坚持中西医并重,致力于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据百善镇卫生院院长邵向前介绍,目前院内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急诊科等20余个科室。“我们现在还开展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牵引、理疗、中药熏蒸、药浴等中医项目。”

邵向前表示,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结合院内房屋布局和诊疗环境需求,医院将门诊二楼的16间业务用房,改造为约430平方米的中医馆。同时,医院充分利用走廊、候诊区、诊室、理疗室等区域,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为了推进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百善镇卫生院还注重中医药人才培养,形成中医药特色人才梯队,为院内中医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我们计划在做好中医‘传帮带’的同时,不断引进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并且将卫生院中医人才送出去进修,保障中医药人才传承。”邵向前说。

如果觉得《讲好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故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