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互联网+医疗健康”来了(家门口就能看上大医生)

2023-06-1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48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卫健委等部委研究起草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按照《意见》,未来“互联网+”将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药品供应保障、医保结算、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等诸多领域深入融合。

在2018年4月16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于学军、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就《意见》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政策解读,其中,《意见》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从医疗、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药品供应保障、医保结算、医学教育和科普、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相融合。所以涵盖了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诸多方面。

二是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支撑体系。从及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体系,提高医院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提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有关举措。

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对强化医疗质量监管和保障数据安全作出明确规定。

问诊更顺畅 服务更便捷

一部手机完成挂号、就诊、缴费,机器自动选择采血试管、自动粘贴条码并传输……利用“智慧医疗”,2017年全国已有4100余家医院可为患者提供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近3000家医疗机构可提供移动支付结算。

意见指出,围绕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提高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度。到2020年,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有关负责人焦雅辉表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打破了多行业壁垒,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整体服务效能、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切实化解群众“看病烦”与“就医繁”问题。

为减少群众看病“跑断腿”,意见还提出推动各级各类医院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的共享,以及在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间的授权使用。

严把质量关拧紧“安全阀”

“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下,“隔着屏”的求医问药如何放心?

意见指出,出台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的管理办法,明确监管底线,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和安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机构应当确保提供服务人员的资质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并对所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

焦雅辉说,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网络医院必须落地在实体医疗机构,这旨在加大医疗健康服务主体责任,线上线下统一监管。“今后将加强主体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医院对不良医疗事件或损害事件承担主体责任,促进互联网企业主动履责。”

“医疗行业具有特殊性、复杂性、不容错性。”卢清君说,互联网不应成为监管的“法外之地”。今后还应继续加强全流程管理,并完善远程医疗技术标准、协同规则和人才培养机制等。

据了解,我国正在研究出台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以对“互联网医院”进行界定,明确互联网医院登记注册流程等。

随着海量数据的互通共享,患者面临比传统医疗模式下更大的医疗健康信息泄露和滥用风险。怎样才能不让患者的隐私“裸奔”?

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健康医疗大数据确权、开放、流通、交易和产权保护的法规。严格管理患者信息、用户资料、基因数据等,对非法买卖、泄露信息行为依法依规予以惩处。

“严格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的等保制度、分级保护制度至关重要。”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邓勇认为,应继续加强调研和立法论证,禁止相关医疗机构买卖、泄露患者信息,防止患者合法权益被侵害。

来源:健康时报网

如果觉得《“互联网+医疗健康”来了(家门口就能看上大医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