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西域文化:身在新疆(想象西域)

2023-06-2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7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我们知道,在传媒尚不发达的古代,人的接触与流动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不仅如此,由于军事、政治、外交、经济、宗教等原因而形成的人员流动,也是这一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往最重要的原因。没有张骞第一次到西域“碰一鼻子灰”,就不会有中原人知道西域,西域人也不会了解中原。

在想象中建构异域世界,不仅是古代世界人们认识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文学作品中颇为重要的题材。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萨义德曾说,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其实,对于一个东方人来讲,西方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中国古神话里的昆仑到西王母的不死之乡,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设置,西方同样意味着天堂和诸种美妙的地方,但是同时,西方也象征着黑暗、悲哀、绝望与死亡!

西域,也是这样一个“西方”。在当时,对于大多数中原人来说,他们只能从别人的言语、历史的记载、遥远的传说以及心中浪漫的幻想来捕捉、了解西域。对他们来说,西域是仙山汇聚、神灵垂青之地,但也是蛮荒之地,充满危险的气息,四处有妖魔鬼怪、魑魅魍魉横行。西域、西方乃是一个隐隐约约的存在,正是这种隐隐约约,激发了人们对这个地方无穷无尽的幻想(既可以美化它,也可以丑化它)。在早期的记载中,无论是历史典籍还是笔记小说,通常都是根据传闻之辞并通过各种想象来建构西域世界的。

其后,由于西域文化的输入,使得大量新的表象涌入中土,大大丰富了中国人头脑中的表象系统,它改变了中国人对于世界、万物存在的观念,它改变和发展了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以及中国人对于自然规律主要是运动变化规律的看法,它使中土人相信存在着不追求质料的同一、没有特定的方式、没有动力、没有目的的运动(变化)观,具有绝对自由的运动与变化。在这种全新的宇宙观、变化观、人生观下,一些原有的表象开始建立起新的联系,从而触发新的想象。

作为想象的基础,表象及表象世界的变更、重组必然引起人们对世界的重新认识和观念的变动。这些想象既是人们对世界地理实际上的认识,又成为神话、诗歌等各类叙事的潜在背景,从而对文学结构产生深层的影响。比如“西域人传述的有关天堂地狱的想象。成为印度神话与中国本土神话之间的一座桥梁。西域(有可能是中国化的西域人所创作)的天国、冥界神话对中国天国幽冥故事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最容易接受的彼岸想象。

而来自于西域的各种文学现象,也参与了中国文学史的建构。那些来自于西域的神话就对中原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类神话,载在《山海经》及《穆天子传》等古籍中,例如关于昆仑的神话以及西王母的神话。在西域诸部族与汉民族的接触与交流中,一些神话以“故事”的形态进入内地的,载在诸如《搜神记》《大唐西域记》《酉阳杂俎》等古籍中,但被记载下来的只是少数,大部分向民间扩散。这些神话传入中原以后,与中原文学产生互文现象,无论对民间文学还是书面文学的建构,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尽管西域文化、文学对中原文学的影响是漫长而缓慢的,但在量的累积中一旦达到质变,它就会改变中国文学原来的发展方向,使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西域文化的输入,使得表象之间建立联系的法则被改变了,各种表象之间能够更轻易、更自由地建立联系,从而产生新的表象。这是西域文化影响中土想象力的最重要的方式,它对中国文学的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

如果觉得《西域文化:身在新疆(想象西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