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婴儿最聪明 早期教育当从襁褓中开始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55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家庭教育关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家长们要将早教列为重中之重。小编下面给大家分享婴儿最聪明 早期教育当从襁褓中开始,一起了解下吧!

天下父母无不想自己的孩子聪慧超群,可你知道,孩子什么时候最聪明吗?告诉你吧,婴儿期(即周岁之内)的宝宝最聪明。

刚出生的婴儿,其大脑已具惊人的吸收能力,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苔梭利女士称之为“胎生的吸收精神”。越是接近零岁,这种吸收能力越强。零岁到两岁之间的婴儿的脑子,是任何成人也无法比拟的。不论难易,它都能够对各种教育性刺激予以理解与接受,而且所记忆的图像十分清晰,其程度甚至超过高清晰的电脑。更为可贵的是,这一时期输入的信息将原原本本地进入到深层次意识——潜在意识中。

以学习说话为例,小宝宝靠的不仅是单纯的记忆,更多得益于这种“吸收精神”。每个孩子都是如此,可以说,婴儿除了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者(如先天愚型、白痴等)外,个个是天才。

然而,如果父母对这种情况一无所知,忽略了婴儿期的大脑开发,让孩子“安静”地度过这一阶段,将失去宝贵的机会。医学研究证实,出生后直至1岁,是神经细胞突触产生的关键时期,过了这个阶段,孩子将失去一半的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正如俗语所说,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幸存”的神经元和突触的多少决定了大脑功能的高低,婴儿的经历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如婴儿出生1~2天就有“认母”意识,两天就能分辨母语,六个月时会受到周围语言的影响,故家人、保姆以及经常与孩子打交道的其他人员与其成长密切相关,应尽早同婴儿接触交流,并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如接触大自然、聆听优美的音乐等,千万不要让宝宝寂寞地度过婴儿期。

——这就是早期教育专家倡导的一种新教育理念:婴儿也能学习,早教要从家庭开始。

婴儿学习潜力惊人

人们大多以为,刚离开娘胎的新生儿是无能的、被动的个体。其实,新生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具有主动探索外部世界的潜在能力,具有相当惊人的反应和学习能力。

比如,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看见亮光就会把头转向亮光方;听到巨响会有哭叫的反应;当奶头接触他的嘴唇时就张嘴吸奶……这些都是天生的本能反应,是对外界事物的无条件反射。

再如,为了生存,他必须学会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一些本领,于是就在已具备的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开始主动地探索他生活的小世界,在接触各种事物中感受各种刺激,并在不断重复、强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的条件反射——

①每当他啼哭时有人抱他,时间一长,他就学会了要人抱时就先哭的“技巧”。

②听见成人发出“嘘嘘”声就会排尿。

③看见奶瓶就知道要吃奶。

……

切莫小看婴儿日常表现出来的这样一些反应,其实这正是他们向大家展示学习的成果呢,父母及其周围的人要及时地作出应答,以便刺激婴儿的潜在能力,使其得以快速地发展。

婴儿潜力逐一数

刚才只是简单地举了几个例子,目的是说明宝宝的学习能力很强。其实,婴儿的潜力多着呢,表现在视、听、触觉等方方面面——

视觉方面。新生宝宝对光的刺激很敏感,能对光线的明暗变化作出应答,如闭眼时开了灯,他就会有所反应。出生三周左右,他就学会了注视眼前出现的物体,并追随物体移动视线。遗憾的是有些父母认为“月子里的孩子怕光”,常常白天用窗帘遮光,晚上把灯光调暗,这样就限制了婴儿视觉的发育。若是让婴儿感觉到白天亮、晚上暗、开灯亮、关灯暗,就能刺激婴儿视觉的发展,并建立起条件反射,使婴儿学习到天暗了、关灯了要睡觉,天亮了可睁开眼看看、玩玩等技能。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窗”的眼睛能获得外界80%的信息,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潜在能力,将有利于智力发展。

听觉方面。有人曾对刚出生24小时的新生儿进行试验:对正在哭的新生儿摇铃,他马上就安静下来,随即,眼睛也睁开来。这说明新生儿能听见声音。3~4天后,婴儿则能逐渐学会分辨不同的声音。如对一种声音连续响两次,将婴儿的头转向左边给他吃糖水,几次以后,婴儿听到这种声音就会主动地向左转头。满月后婴儿能集中注意听声音,当听见大人说话声时,就停止哭闹而期待大人出现在他面前。有些父母认为婴儿易惊醒、怕声响,而将房间里布置得鸦雀无声,大人连走路也蹑手蹑脚的,这样反而影响了孩子听觉细胞的发育及听觉功能的提高。相反,一天中给婴儿一些听声音的机会,如听音乐、讲话逗笑等,让婴儿感觉到声音时有时无,有机会倾听各种声音的变化,可以加速他学听的能力。

新生儿的触觉也很发达,对冷热的刺激特别敏感,像对牛奶及洗澡水的冷热都有反应。婴儿一般都是通过嘴和手去触摸感知外界刺激的,婴儿早期触觉的发展与长大后手的灵巧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但有的父母却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他们在婴儿出生后就用小包被将婴儿捆绑成一个“蜡烛包”,使其手脚和身体都不能自由活动。还有的父母怕婴儿小手抓伤脸而将衣袖做得很长,并用带子扎缚衣袖,使婴儿手臂不能弯曲,小手无法触摸东西,这样势必影响触觉功能的发展。实际上,让婴儿睡在宽松的睡袋里(夏日穿衣裤),手脚和身体不受束缚,双手能从袖洞中伸出触摸各种东西,眼手能协调一致活动,不断地探索,婴儿的学习潜力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婴儿的嗅觉比较敏感,能分辨不同的气味,如闻到奶香气味,会露出笑脸并将头转向奶瓶,但若闻到某些刺鼻的气味就会转头避开。

婴儿还能区分不同的味道,喜吃甜水,不愿吃酸水、苦药。因此,父母可以让婴儿闻闻花香、香皂等有气味的东西,还可以给婴儿尝尝甜、咸、酸及无味的食品,以增强其嗅觉、味觉方面的能力。

尤为喜人的是,婴儿还具有交往能力和模仿能力。婴儿出生就会笑,这是“生理性的微笑”,是与生俱来的。以后,慢慢地,婴儿学会对人脸和玩具微笑,这时就产生了社会交往的需要,转变为“社会性微笑”。他喜欢被人逗引,有人接近他就笑,离开他就哭,和他讲话会咯咯地发音应答等。

他还特别依恋母亲,早期交往能力在母亲搂抱、爱抚、笑笑、玩玩中得到发展。据研究,新生儿从两周起,就学会模仿母亲的面部表情,如模仿母亲伸舌头、张嘴,母亲经常训练,婴儿就会跟着做,稍大时婴儿学会模仿拍手、摇头、挥手再见等动作。婴儿最初学会的本领都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

以上事例说明,婴儿出生后就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父母应该为宝宝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实施合理的早期教育,使宝宝主动探索外界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睡眠中也在学习

人们爱用“废寝忘食”这个词来形容某个人专注于工作或学习,婴儿在这方面也可与之媲美。芬兰一个科研小组进行的研究显示:婴儿能够在睡眠中学习辨别不同的语音。这个小组的负责人休尔女士发现,婴儿到一岁的时候能够识别的语音和字眼之多令人惊异,原来他们在睡眠中也在学习。

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是:把45个刚出世的婴儿分成3组,每组15人,都在其头部接上电线,来测试他们的脑电波。当这三组婴儿都入睡的时候,研究人员就向他们持续不断地放送1个小时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类似韵母的声音,如“欧-欧、衣-衣”等。1个小时之后,1组婴儿继续一整夜听这些声音;另1组婴儿改听不同的韵母;而第3组婴儿则安安静静地休息。对这些婴儿的脑电波进行的分析显示:第1组婴儿,也就是听“欧-欧,衣-衣”字母最久的一组婴儿,在第二天早上和晚上都能够分辨这些声音,而其他两组婴儿就不能。

从婴儿期开始培养学习能力

时下,国人在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存在诸多误区:如在教育的时间问题上,认为婴幼儿没法进行教育,等孩子长大后再说;在教育的地点上,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要管好小孩的吃喝拉撒就行;在早教的内容上,认为就是让孩子背背唐诗、数数数字、唱唱儿歌;在早教的方式上,认为就是买一些相关的产品,让孩子看看就行等。其实,早期教育从胎儿临盆起就该开始了,从孩子的视、听、触等感官刺激做起,积极培养、发掘他们的学习能力,才是科学的育儿之道。

编辑推荐:

日本妈妈培养天才宝宝的13个绝招

婴儿早期教育不容忽视的关键期

每天为宝宝做个快乐健脑操

他来到心理咨询室。落座后我才知道他是为了孩子的问题来咨询的。年轻的父亲已经有了一番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规划。他说:“我们的孩子还没到一岁,我希望把他培养成有作为的人。我是个爱读书的人,命运却留给我一个最大的遗憾,那就是没能走进大学校门。所以,我要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可是,”他的眉头皱了起来,眼里流露出疑惑的神情,“您说孩子怎么对拿笔写字没兴趣?前些天,我给孩子一枝笔,让他在纸上画画写写。开头他还蛮有兴趣地在纸上乱涂乱画,没多久他就没兴趣了,再给他笔,他就扔得远远的,去玩别的东西了。”

看来,这又是一位走进早期教育误区的家长。早期教育当然越早越好。但是,早期教育不等于早读书、早识字和写字、早做算数。因为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害莫大焉,弄不好会压制了孩子一生的发展。这位年轻的父亲如此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是个难得的好爸爸。可是他教育的内容不对头,不满一岁的孩子还没到学写字的时候,想在孩子身上圆自己的大学梦,心太急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会站就学跑是要摔跟头的。

早期教育,从感官训练开始

那么,早期教育该教孩子什么呢?

所谓早期教育,从年龄上界定,一般是指对新生儿到三岁左右的婴幼儿的教育,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感官训练、语言训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感官训练是早期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整个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应以感官训练为主。

心理学上有个有趣的实验:一位心理学家把12对孪生老鼠分为两组:一组放到刺激丰富的环境中,一起装进一个大笼子,灯光明亮,能听到各种声音,并装有梯子、车轮等;另一组放到尽可能没有刺激的环境中,单独装进小笼子,放在昏暗无声的屋子里。80天后,处于刺激丰富的环境的老鼠脑子体积大、表面折皱深、重量大,而且聪明得多。心理学的许多实验都是先在动物身上做的,这正像医生先拿动物做实验一样。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让孩子多用眼、耳、手等感官,多种多样的感官刺激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使之更聪明。孩子从子宫这个小天地来到陌生开放的大世界,如果说他们对世界有所认识的话,那么最初的认识就是各种感觉。感觉是一切复杂认识的基础。所以说,不能一提早期教育就只有写字、算数,训练孩子的感官才是教育的第一步。

训练之一:眼明心便亮

感官训练首先是眼睛的训练。俗话说,眼明心亮。孩子刚出生就对光有反应。眼睛的训练,最早应先给孩子以明暗光线的刺激。随着孩子长大,可以在他的小床周围悬挂各种色彩鲜艳的气球、布条等,这比他睁开眼只看见白色的屋顶好得多。小家伙首先偏爱红色,可以拿个鲜艳的红球放在他眼前,逗引他用两眼注视,随后慢慢移动红球,吸引他的两眼跟踪红球。小家伙对人的脸似乎有极大兴趣,比注视别的东西时间都长,会盯住人的脸长时间目不转睛。家长可以在哄抱孩子时经常变换位置抱孩子,让他从不同角度注视您的脸,训练他的视觉机能。

对两三岁的孩子应给他准备五颜六色的玩具,还可以利用游戏训练视觉能力。例如,大人在一张纸上先画一条红线,让孩子也画一条红线;大人画一条绿线,孩子也画一条绿线,其他颜色类推。孩子画得颜色不一样,算输。然后互换由孩子先画,这叫画线游戏。也可以跟孩子说,我心里想着屋子中的一个东西,是红色的,你猜是什么?他就可能猜各种红色的东西。猜着了再轮换,这叫猜猜看游戏。还可以把棋子、豆粒等小东西放几个在桌上,让他看一眼后快速说出数目,说对了再互换,这叫数数游戏。

训练之二:耳聪舌头勤

其次是听力的训练。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的听觉有时是很灵的,这时要充分利用并训练它。比如,小宝贝啼哭时,不要以为只有喂奶才是好办法,弄出一个清脆的音响(如铃声),同样能止住小宝贝的哭声,还可以吸引他寻找声源。虽然母亲未必是歌唱家,为了孩子还是应学会几首好听的歌,因为孩子早期跟母亲交往时间最长。给孩子轻声地朗读诗歌也是个好办法,这可以使他们随大人语调的变化有不同反应,又为发展语音听力做了准备。孩子非常喜欢有人跟他“聊天”,尽管他们还听不懂。

跟两三岁的孩子玩悄悄话游戏也可以训练耳朵。如果孩子由于某些疾病(如中耳炎)致听力受损,除其他措施外,父母更应注意对孩子大声喊话,以训练听力。这个阶段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应特别注意增加孩子的语言交流。

训练之三:手巧心也灵

再有是手的训练。手并非只是用来劳动的。对婴幼儿来说,手首先是一种重要的感官,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由皮肤获得的感觉叫触觉。闭上眼试想,事物的冷热、软硬、轻重、大小、远近等都可以用手来“认识”。而且,即使睁开眼,冷热、软硬等也只能靠手摸出来。只是成人有了经验,似乎用眼也可以看出来。这就不难理解,婴幼儿的两只小手总要东摸西摸闲不住,因为这对他的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充分解放他们的双手。让小宝贝的手摸摸抓抓,还可以训练他们手眼协调。对两三岁的孩子,可以做蒙眼睛游戏,给他们手上放一个东西叫他们猜是什么,或者让他自己摸。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触觉机能。一些运用手指的游戏,如折纸、剪纸等,也可以发展孩子肌肉关节的感觉能力。此外,观察力、创造力等也可从中得到发展。常言道,心灵手巧,反之也是成立的。

我们进行了如上的沟通之后,年轻的父亲终于领悟了:“原来这才是早期教育呀!以前我把早期教育当成只教孩子读书写字了。这不,昨天孩子又把笔扔得远远的,我还差点打他一巴掌呢!看来,要培养孩子首先得懂孩子的心理啊!”

编辑推荐:

日本妈妈培养天才宝宝的13个绝招

当心!好心妈妈扼杀宝宝创造力

婴儿早期教育不容忽视的关键期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如果觉得《婴儿最聪明 早期教育当从襁褓中开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