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拒绝坏习惯 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五不要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42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早教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小事抓起。下面小编向大家介绍下拒绝坏习惯 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五不要,刚做父母的快来了解下吧~

“孩子这么小”“孩子听得懂什么”这是家长们常有的想法,抱着这种想法也就会在孩子面前松懈,不管好自己,放纵自己的坏习惯,但是事实上是孩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已经超过了父母预计的范围,很多事情他不懂,但是他却学会了模仿,不要等到孩子成为你坏习惯的小翻版之后,才后悔莫及……

1、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2、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孩子的观察力和认识能力是很强的。因此,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现处不好的行为或态度,孩子很容易就学会并内化为他自身的社会习惯。哪些不好的行为是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显露的呢?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5、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孩子、钱,亲戚、性”四大忌讳

孩子如果父母为了孩子的问题而争吵,孩子会认为他们应对此负有责任。这种争执极可能伤害到孩子与父母之间一方甚至双方的关系。比如,父母二人针对是否该让孩子参加春游活动进行讨论。

在孩子看来,赞同的一方简直就是英雄,而反对的一方则是大坏蛋。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和家里管教方式比较严格的一方家长产生隔阂。

家人和亲戚在孩子面前讲祖父母的是非极不明智。孩子和祖父母往往关系融洽,在孩子面前说对祖父母不利的话,对孩子本身也是一种伤害。如果孩子在你公公婆婆面前学舌,那该有多尴尬!

金钱凡涉及金钱的问题往往让人无法平心静气。就算开始时你还能保持理智,但只需一会儿,你激动的情绪就足以把孩子吓得哇哇大哭了。而且,现在很多孩子对贫穷和无家可归心存恐惧,你可能很清楚家里还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孩子并不知道这一点,这样只会增加他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

性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你们的浪漫生活,谈论这种话题还为时过早,相信你们也不希望孩子为了调和矛盾而睡到你们两个中间去吧!

编辑推荐:

家长如何与“淘气包”斗智斗勇

父母不得不教会孩子的三种生活技能

家长如何培养独生子女的品德行为

孩子,在这安静的夜晚,你依偎在妈妈怀里,你还要问你是怎样的孩子吗?是呀,宝贝,当柔软的手臂环绕妈妈的脖颈,你稚嫩的身体贴紧妈妈的胸怀,你美丽的眼睛闪烁出纯洁的光芒,你不就是妈妈的宝贝呀!孩子,有一天你长大了,坐在妈妈眼前,你还要问你是怎样的孩子吗?是呀,你已经长高了,健壮了,目光也是成熟的,可你还是妈妈的宝贝,你是让世界上所有妈妈都向往得到的宝贝。他们把羡慕的目光投向你,也投向我——可爱的孩子,你给妈妈带来了怎样的荣誉呀!

孩子给予世界的美好,更多出自他们心底的纯洁和善良。基于社会的普遍认识,大人也要求孩子从小要学会接受别人,要成为对世界有用的人。“先人后己”,尽管孩子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却知道那是一种荣誉——所谓受人赞美的奉献精神。

这便要求孩子们先要学会自我埋没,不论是否愿意,先要给自己施加一定压力,去做那些尚不理解的成人事情。四岁的孩子也可能被教以“孔融让梨”的道理,而做父母的则不一定会将他们的心爱之物让给他人。譬如,孩子想用爸爸的剃须刀当汽车,或者借用母亲的梳妆盒装玩具,父母都会用各种道理和借口告诉孩子“这不是你可以玩的,大人的东西小孩子不要乱动”等等。当小伙伴来家里玩,大人也总是把最大的苹果给别人的孩子。这就造成了孩子最早的对于事物的迷惑认识。

大人总是有道理的。

“孩子从小要听大人的话!”不容置疑的告诫,像输液似的注入到孩子稚嫩的潜意识中。他们不得不遵从这般教诲,并有意识地模仿大人的言行。尽管那里面充满了矛盾,永远令孩子不解,但他们还是得到了所需要的,即大人的赞美。这是父母慈爱中发热的一部分,使孩子感受到无限温暖。

于是随着孩子日渐成长,这种模糊的社会观念,更在他们刚刚形成的思想意识中种下了根。他们开始对自己持批评态度,否定和轻视自己,否则周围的环境也会轻视他们,让他们被“不谦逊”、“个人主义”“标新立异”等等名声压得抬不起头来。这在孩子上学以后体会得尤其深刻。老师的方法远比父母多,且更“无情”。他们会制造气氛,形成一个令人在表面上似乎能接受,而私下里却深感压抑的“氛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在集体环境中受到批评和歧视,他们相信老师的道理更甚于自己的父母。社会意识与家庭教养所获得的“效果”,显然不同。其中包含的压力感更重要,受到赞许或批评后形成的心理状态也更加明显。

我们也经常看到来自这方面的报道。

一个做母亲的可以置自己病重的孩子于不顾,而专程去另一个地方关心另一个生病的也同样需要照顾的孩子。一些父母为了工作,“忍痛割爱”,丢下家庭,在事业上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而其家庭却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这些事迹被社会大加渲染,过早地渗入到孩子内心深处,不仅使他们对社会的道德标准产生疑虑,同时也对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拿不定主意。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想什么。因为他们所想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放在“良心”的天平上称出分量,然后再拿到成人世界提出申请,那里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良心”和“社会”一致了,方可施行。孩子们必须记住这句话:在你们尚未能对世界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前,须得到大人引导。

父母们于是便充当了这种角色,教会孩子以虚荣造假。在他们本来纯洁无暇的内心中注入世俗的成分,然后再一笔一笔涂抹下成人的色彩和线条。

父母们在担忧孩子的将来是否会变得“虚伪”、“自私”和“无情”的时候,殊不知自己的诸多言行正是充当了这方面的“导师”。孩子们正不知不觉地接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潜移默化”实际上正是“强制灌输”的结果。他们“以身试教”的教养方式,正为孩子简单直率的内心加以模仿并接受。正如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所说:“这些自我怀疑和自我摒弃的定义会一直延续到成年以后,他可能会感到难于爱别人。而能否爱别人,直接取决于爱自己的程度如何。”

因而,我们也看到了众多被自己同时也被生活抛弃的人们,在回顾自己充满磨难的一生时,会发出这般感慨:

一个不能自爱的人怎么能爱别人,一个不能爱别人的人怎么能够为别人所爱——同样,怎能为世界所爱?!

当我们第一次学会自我贬低,且为此而沾沾自喜时,我们就已被彻底贬低了,它使我们一生都抬不起头来。

我不知自己在做什么,我也想不起来曾为别人做过什么。

我在不停地努力“付出”,可它从来没有体现出真实的意义。

孩子们总是说:“父母耽误了我们的前途。”我想加以批评,可不知说什么好,也许我过去说得太多了,这在他们看来实在可笑。我想这也确实可笑。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如果觉得《拒绝坏习惯 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五不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