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止步教育孩子必须要避免的7个禁语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42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早教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小事抓起。下面小编向大家介绍下止步!教育孩子必须要避免的7个禁语,刚做父母的快来了解下吧~

推荐阅读:小心早教变成“心理虐待”

禁语1 “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

说话分析:很多父母以为这样说,就可以解决孩子之间的纷争。那些已经为人父母的,回想自己的童年,好象从小就是接受这样的教育,以为做哥哥姐姐的就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就算大的一方心里有什么不满,也只能逆来顺受。

其实解决孩子纷争的关键不在于他们年纪的大小,“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原则。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爱护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不是一味没有原则地让步。

深远影响:若父母长期以这种口吻教育孩子,只会让大的一方对弟妹怀恨在心,渐渐成为手足间的芥蒂;而弟妹则会仗着自己年纪小,认为别人让他们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会不断犯错。

禁语2 “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

说话分析:有时父母为避免孩子们争夺玩具,实行同一款玩具买两件,孩子就不会因为别人有自己没有而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孩子间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纷争,父母便对她们说:“这是姐姐的玩具,妹妹玩自己的。”其实这种教导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借着互相分享玩具的时机,懂得体谅别人的需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而可以获得与别人分享的喜悦。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自己的,某些是别人的,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楚河汉界”的观念,不懂得互相分享的重要,令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

禁语3 “哪个乖就爱哪个。”

说话分析:家长不要以为对孩子这样说,就能把孩子驯服得服服帖帖。“谁乖就爱睡”反而会向孩子灌输“爱是有条件”的错误观念。父母让孩子觉得,只要表现好些、行为乖些,父母才会爱你一些。长辈这样的心态,会在不知不觉间加剧孩子们的竞争,为了争取长辈的爱,遮掩自己的真性情,以各种方法来取悦长辈。一些自信不足的孩子往往会认为长辈的爱不可靠,愈加自卑。

深远影响:长此以往,孩子会为了讨好长辈和争取他们的爱而努力,令孩子怯于表现真我。即使孩子生活在应以真诚示人的家庭中,都仿如带着面具,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下。

推荐阅读: 宝宝养成坏习惯的3大原因

禁语4 “弟弟一个人呢,快去陪他玩玩。”

说话分析: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令孩子反感。试想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做自己的事,可父母的一句话,孩子就要放下自己的事去陪弟弟玩,孩子当然会感到扫兴。即使孩子陪弟弟一起玩,也未必出自真心。相反,年长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其他孩子的感受,却不理会自己,这样无形中可能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膜。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令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变差。父母若经常要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禁语5 “她是我们家佣人,我们有权骂她。”

说话分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对孩子说:“她只是个保姆。”这样的话是极富阶级观念的,让孩子意识到她是佣人,我们雇她工作,我们就有权骂她!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尊重保姆曾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错,父母却怪保姆没照看好,这只会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导,甚至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懂得承担责任。

深远影响: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备保姆,这会纵容犯错的孩子重蹈覆辙。

禁语6 “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娇?等客人走了再罚你!”

说话分析:亲戚远道而来,孩子在别人面前撒娇,父母一时怒上心头,说出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父母为免客人和自己尴尬,不便马上责骂孩子,准备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说。可是由于父母和客人谈笑风生,把处罚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不过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却不立即处罚,等得太久,可能连孩子也忘了处罚的事。如果想取得惩罚孩子的效果,让孩子知错能改,就要立即处理,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

深远影响:施行奖惩,都该即时处理,才能获得效用。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惩罚,可能已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另责罚的作用大大减少。

禁语7 “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我叫老师罚他!”

说话分析:父母接到孩子给人欺负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护他,为他出头。

不过,父母要知道,孩子说出自己的情况,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应该以关怀的态度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即找老师代为出头。如果问题不是太严重,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如鼓励孩子把事情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记住: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

深远影响:因为小朋友间的争执时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问题,都找父母出头,有谁还敢和他玩呢?这样只会令孩子变得更孤立。

推荐阅读: 宝宝有哪些“与生俱来”的本领?

场景1:别因孩子可爱就乱了套

妞妞刚起床一会,乐滋滋地在房间看《天线宝宝》。“妞妞乖,把尿包扔到垃圾桶去!”妈妈在外面喊。这时,爷爷进房间了,妞妞马上笑嘻嘻地说:“爷爷扔,爷爷扔!”

爷爷慈爱地摸了下妞妞的头,提了尿包走出来,有些得意地跟妈妈说:“咱家妞妞越来越聪明了,自己不扔叫我扔,这小家伙,呵呵。”

妞妞一周8了,爷爷闲下来,最喜欢逗妞妞玩。“妞,打爷爷,打爷爷!”爷爷笑眯眯地抓起宝宝的小手,轻轻拍打着自己的脸庞,妞妞一边拍,一边“咯咯”地笑了起来。

点评

当孩子们动用“小聪明”、“小伎俩”来对付大人时,很多家长明知道不对,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津津乐道。家长表情、语气、行动的不一致性,常常让孩子无法正确分辨,导致了错误的模仿。

专家支招

孩子最初的社会秩序感和规则,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妞妞确实很聪明,懂得把事情“转嫁”给爷爷做,但这并不值得赞赏。父母应该语气平静地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做。面对孩子的“聪明”,家长要多些理性,并且全家一致。

场景2:不要替孩子“长脸”

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一会儿提水,一会儿堆土,亲子氛围其乐融融。这时,有小同伴过来了,想借一把铲子。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妈妈就说开了:“乐乐,借给哥哥,好吗?乐乐乖,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妈妈告诉过你,要大方的……”长篇大论后,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可乐乐呢?转身走开了。

点评

孩子大一些,带出去玩,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长脸”。但乐乐妈的行为,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

专家支招

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碰到类似问题,家长不妨等一等,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马上拥抱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场景3:别用世俗偏见评价孩子

海洋球池里,一群孩子在玩耍。一个哥哥快速、熟练地从一旁的滑梯上滑下,“嘭”的一声,躺在球池里了。这时,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声而来,一边嘟囔着,一边把自己的宝宝从球池里抱出。霎时间,球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

点评

看着大孩子“粗鲁”地“闯”进了海洋球池,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保护”措施,把宝宝抱了出来。家长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环境。

专家支招

家长心里关切着孩子,但表面上要不动声色地走到球池边。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而大孩子看到家长在也不会太为所欲为。何况孩子之间的交往,多数没有恶意,家长完全可以“暗中保护”,又不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

场景4:别替孩子看世界

全家出门去公园游玩,热热闹闹的。妈妈看到花了,笑着说:“宝宝,这是菊花。看她的花是黄色的哦!”远远的,风车在转,爸爸说:“宝宝,你看,那是风车哦。”这时,爷爷一抬头,发现鸽子了,连忙大叫一声:“宝贝,天上有鸽子在飞。”

点评

还没等孩子自己发现,家长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东西指出来。表面上看,这是向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们自我探索的乐趣。

专家支招

家长不妨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你再开口说话。而且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而是多用问句的方式,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比如,当宝宝在看花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你在看这个吗?上面有什么?花是什么颜色的呢?

场景5:家长的权威不是“吓”出来的

妈妈一下班回家,就看到多多正在满地跑,高兴的咯咯笑个不停,后面是奶奶拿着碗和勺子在追。

放下背包,妈妈说开了:“多多呀,刚才妈妈在楼下看到警察叔叔了。他告诉妈妈,正在找不认真吃饭的小宝宝,要把不乖的宝宝抓到警察局里去。你怕不怕警察叔叔?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警察局关起来! ”

晚饭后,妈妈看到多多玩得太兴奋了,在小区里跑来跑去的,出了不少汗。妈妈又说道:“多多,医生阿姨要来抓你了!快过来,穿衣服。不然,让你到医院,打针!”

点评

生活中,有的家长会借用“警察”、“医生”、“小偷”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也许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

专家支招

孩子不听话时,家长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家长何不编个可爱些的小故事呢,或顺着孩子的性情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场景6: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妈妈看到宝宝正在和一个年龄较大、性格活泼的大哥哥在一起玩。这时,大哥哥轻推了宝宝一把。只是因为宝宝站错位置了,纯无恶意,宝宝很自然地走开了些。可这时,妈妈却飞箭似奔跑过去,喊了声:“小心点,宝宝!我们去那边玩。”

点评

宝宝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长心里会不舒服,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其实,孩子们的交往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也许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推来推去,后一分钟,就拥抱欢呼。

专家支招

家长带着成人的眼光出手“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机会。家长不可能永远地守护在孩子身边,让他自己先试着解决,其实孩子很坚强。

6个小小的生活场景里,都暗藏着不同的教育智慧。希望这些建议,能让有不同“错误行为”的家长有所领悟,并努力改进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用心的“雕刻者”。

亲子天地一周排行榜11月1-11月5日直击:国外孕妇水中分娩全过程1400972时尚杂志全裸上阵的十位明星孕妇1008511令女人恐惧的分娩五种手术923058宝宝有“性行为”≠性早熟852070如何在孕期帮老公赶走“性真空”813905推算排卵期:让你百发百中的怀孕方法766246想受孕,精子养5天695481兔唇发生率与父母年龄有关669083细数分娩中的“难言”问题631522哪些女性不宜在冬天造人605394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如果觉得《止步教育孩子必须要避免的7个禁语》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