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不能回避的教育:死亡话题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174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家庭教育关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家长们要将早教列为重中之重。小编下面给大家分享不能回避的教育:死亡话题,一起了解下吧!

·在线读书: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在我 3岁的时候,我的父亲自杀了。与此有关,我从小便对死亡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成年后更是执著于思考生命与死亡,在很多本书中都反复谈论生与死。曾经有一位朋友听我在电话里发了一通人生无常的感慨后,告诫说:“你可不能对儿子说这些呀,免得他的幼小心灵承受不了。”这朋友哪里知道,3岁多的儿子早已对死亡的概念耳熟能详了。我说:我不要我的孩子再如我一样经历对死亡的无知与恐惧。

在我看来,回避谈论死亡是一种弱者的表现,是一种无意义的逃避,正好佐证着我们对死亡的极大恐惧。死亡对于我们心灵的影响,绝对不会因为我们不谈论它便减弱。恰恰相反,如果我们正视它,以平常的心态谈论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也能够使我们更坚强地面对死亡。

我曾经认真地给儿子讲解,人是如何出生,如何成长,以及最终将如何死去的。正因为有死亡,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地生活。死亡的概念如此深入儿子的心灵,以至于当我和妻子同他谈论到未来的时候,儿子会突然冒出一句:“那时你们就该死了。”

还是 3岁时,一天儿子吵闹得太厉害,我和妻子都烦了,我便怒冲冲地说:“如果没有你,我们多清静呀!”儿子听了,立即躺到地上,说:“让我死吧。”这情节让事后听到的人十分愕然,认为如此小的孩子不应该对死亡有这样的认识,而我当时却哈哈大笑,也一直当做儿子的小机灵讲给别人。

一次,儿子和妻子有如下的对话:

“妈妈你什么时候死呀?”

“老了才死呢。”

“奶奶都那么老了,怎么也不死呢?”

“奶奶身体好,就不死。有病才死呢。”

“奶奶的手上贴创可贴了,怎么还不死呢?”

……

把死挂在嘴边,死便不再可怖,生便更有意义。

然而,儿子对死亡的感受,又并非一直这样平静。

儿子从小在郊区长大,为了上幼儿园的方便搬到了城里,郊区的房子租出去了。从郊区搬出那天,我颇伤感,晚上哄儿子睡觉的时候,对他讲,为了照顾你上幼儿园方便,所以爸爸妈妈不再住最喜欢的乡下了。也许几十年后的一天,爸爸妈妈都死了,你也老了,再回去住,会想起你小时候在那里度过的日子……儿子听着,脸上的肌肉开始抽动,嘴角一咧,一把搂住我的脖子,伤心地大哭起来。对死亡的概念已很熟悉的儿子,受不了这样的“煽情”……

这件事之后,我很多年不再轻易谈论死亡了。

·在线读书: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儿子是在我的鼓励下开始在墙上涂画的,最早的“作品”产生于爸爸这样的话:“你在墙上画画,试试会怎么样?”儿子便立即热爱在墙上涂画了。

所有的孩子都爱在墙上随意地画,儿子只不过是在我的启发下更早地开始了“壁画”创作。最简单的想法是,自由涂画有助于孩子成为一个画家。略高一级的看法是,用各种颜色的彩笔涂画的过程,是孩子思维自由驰骋、创造力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但我的认识更深一层:自由涂画有助于自由性情的形成与巩固,从而促进一个健康心灵的成长。

一个生活中有太多条条框框、受太多束缚的孩子,他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对世界的态度都会受到影响,他探索生活的积极性也会受到阻碍。成年之后,他挑战未知与自我的能力都将大打折扣。

与重新粉刷一遍墙壁相比,有哪一位家长真的愿意孩子付出这样大的牺牲呢?

物业的伯伯来收水电费,看到满墙的儿子的“画”,笑着说:“你爸爸是作家,你是画家。”儿子听了美滋滋的,此后一个月都在说:“我要当画家。”

物业那伯伯还指着唯一一面墙说:“就差这个没画了。”人家刚走,儿子便将那面墙涂满了。

胳膊够不着的地方,儿子便搬来小凳,踩在上面画。我盯着那些杂乱无章的线条良久,终于说:“你真是天才,你画的作品叫做‘困惑的思想’……”

本文来自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如果觉得《不能回避的教育:死亡话题》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