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儿子的婴儿期教育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1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父母们都想为孩子好,早教也因此不容忽视。今日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详解介绍儿子的婴儿期教育。

·在线读书: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儿子只有几个月,尚属“婴儿”阶段,妻子便常不自觉地以我为理由教育他了,如“乖点,否则爸爸要不高兴了”,等等。而我在楼上书房写作,妻子抱儿子到书房外的露台晒太阳,一待他哭闹,立即说:“你如果哭,我们就得走了,不能影响爸爸工作。”妻子这样说的时候,我有一种模糊的快感,一定是潜意识中获得尊重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但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男性权威的形象便是这样在孩子的头脑中开始塑造的。

无论男孩儿或女孩儿,在他们幼年的时候,父亲的重要地位便被确认了。父亲不像母亲那样从事家务劳动,他们的工作更重要,整个家庭要为父亲的工作开绿灯,父亲的喜怒哀乐是家庭的晴雨表。女人对丈夫的爱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要让孩子懂得敬重父亲。男人的权威便这样一点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形成了。男孩子成年后会为自己是男性而骄傲,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种种如父亲一样的特权,而女孩子则显得被动,认为男人更重要,婚恋关系中应该更多为男人付出。两性的不平等,便以这种方式开始了。

妻子绝非这种教育的始作俑者,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两性的对应等级。做母亲的在重大事情上总是以父亲的名义、利用他的权威来提出要求,父亲有种神秘的威望。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男权的威望由家庭扩展到社会。他会发现,男人同样是社会领域中的“父亲”。

我自己同样对儿子进行过带有性别误识的婴儿期教育。那是他 6个月的时候,去医院打针。当别的孩子又哭又闹的时候,小家伙只是皱了皱眉头,委实令我大跌眼镜,连声夸奖。那之后,我便会对他低语:凡需要“受苦”的时候,“别哭,坚强些,爸爸会为你骄傲。”现在想来,我岂不是在对他进行着“男人应该刚强,不应该轻易哭泣”的性别角色教育吗?几千年来男人为扮演这种角色不是已经付出太多的代价了吗?哭泣是舒缓我们感情的一种手段,是自然的生理现象,男人有着与女人同样的神经系统,为什么不能哭泣?

以男人为中心的概念,是我反对的;不哭泣的“硬汉”形象,也是我反对的。但是,当妻子对儿子灌输前一种观念的时候,我曾感到朦胧的快慰,而我自己竟然也不自觉地进行着后一种观念的灌输。理论上总结出来的,落实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难呀!我想我更应该时刻警惕着检省日常生活中的性别政治了。

本文来自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在线读书: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一位朋友来访,送给妻子几个小包装的口红。我们正在客厅里聊天,时值3岁的儿子已悄然研究起那几个口红。他将盖子揭开,抹在手指上,然后在墙上画起画来。

最先注意到正在“创作”的儿子的是朋友,他大叫起来:“这可怎么办呀?墙上都弄红了!”

我笑笑,说:“没有什么,随他画吧。”

儿子先是被朋友的惊叫吓了一跳,怔怔地看着他,见我这样表态,立即放松下来,笑了。但他的兴趣便由墙壁转到了朋友身上,张着两只已艳红的小手,就要过来摸那朋友。朋友吓得从沙发上跳了起来,连连后退,同时向妻子呼救:“快,快,我最怕小孩儿了!”

儿子见他这样子,更来了精气神儿,嘎嘎大笑着,追着要用那红手去摸他的裤子……

这朋友后来每次通电话和见面的时候,都不忘记说一句:“你们家那小孩子,唉!”一个“唉”字,包含了无法言尽的太多内容。朋友还多次告诫我们:“我也反对严厉地管孩子,但孩子不管还是不行的,千万不能宠坏了!”

我笑笑,礼貌地应承着。

朋友不知道,对于儿子,我实行的是“宠爱教育”。我的一个口头禅就是:“使劲儿地娇宠他吧!”

中国历史上,“宠爱”一向不是一个好词。旧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新有“千万不要把独生子女宠坏了”的告诫。只是没有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相:小孩子生来就是让人娇宠的!永远不要怕宠坏了孩子,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的会宠孩子。

精神分析学大师阿德勒曾说:小孩子在 3岁之前无论如何是宠不坏的。

我想说:如果你真的“宠爱有道”,便可以永远宠爱你的孩子而不必担心被“宠坏”。

所谓“宠坏了”的告诫,换一个角度看实在是混账话:我们总是尽力地宠爱自己,宠爱女人,甚至宠爱宠物,为什么不能宠爱弱小、纯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呢?女人和我们自己都会被宠坏,猫狗也会被宠得非肉不吃非奶不喝,但小孩子是绝对不会被宠坏的。因为,小孩子是可画可改的白纸,你只要对他认真讲道理,他就会听你的。如果是一个一直宠爱他也因此被他所爱的人对他细心讲道理,他更会言听计从。

尽可能地呵护、疼爱、抚慰你的孩子;

尽可能满足你的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

尽可能不批评孩子,必须批评的时候要紧跟着表扬几句;

尽可能让孩子自由地行为,对他想做的事在不伤害他自身的前提下不加任何限制;

尽可能避免打骂你的孩子,实在气急时打骂了,事后要向他道歉和解释;

……

宠爱孩子的关键在于你真的理解了孩子。绝大多数的父母并不真的理解孩子,他们总是俯视孩子。只有当你蹲下来,将自己的心置换到孩子的内心中时,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宠爱也自然产生了。

也就是说,我这里提倡的宠爱教育不是一种过于感性的简单的溺爱,而是基于理解的一种理性选择。

儿子之所以去玩弄那口红,甚至将其涂抹到墙上,完全是好奇心使然。而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任何一个伟大人物的一生都充斥着旺盛的好奇心。如果我们保护了口红、白墙,伤害的却是孩子的好奇心,得失孰重孰轻呢?

凡有客人来访的时候,无论生熟,儿子总是极其疯狂。他会围着客人嬉戏,而不理会人家反感的脸色与回避的姿态。一次有个小姐姐由母亲陪着来访,妻子拿儿子的书给小姐姐看,儿子却不断地夺下来;还有一次来客人时,他挥舞着棒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还爬到了餐桌上,吓得客人惊叫:“这孩子,这孩子……”

我相信客人们最大的吃惊还在于,孩子这么淘气,他的父母怎么不管呢?有时看儿子太惹客人惊恐了,我们也会象征性地呵斥几句。其实我们清楚,此时无论我们说什么,儿子都不会理会的。因为他的经验告诉他,爸爸妈妈并不会因此而真的严惩他。

我的这一娇宠完全是基于对他行为的理解:他在客人面前所做的一切,不仅绝无恶意,而且意在讨好。他夺下小姐姐手中的书并非出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而是因为想和小姐姐玩,想吸引她的注意;他之所以在客人面前“疯狂”,同样是因为他想吸引客人的注意而关注他。他不喜欢被忽视,他通过淘气来讨好客人。他越淘气,来访者越惊惧,越关注他,儿子内心也越满足。

儿子的舅奶奶是位退休的小学校长,每次见儿子都抱到腿上给他讲书、讲故事,所以儿子和舅奶奶在一起时最乖,从来不淘气。如果那些陌生的来访者也能抱起儿子夸奖几句,同他说说话,我相信他同样会安静下来的。只是成人们通常缺少对别人家孩子的爱心,以及同孩子平等交流的胸怀,他们去别人家串门的时候总是忽视(至少是轻视)孩子的存在。

孩子渴望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这一愿望也常受到批评,有文章说这样长大的孩子社交能力差,心理不健全。在我看来这至少有一半是胡扯。道理很简单,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反驳说:渴望被关注的人,自尊心、自信心都很强,在学校、工作岗位,他都会不断进取,以保证自己处于被关注的位置。

每个孩子,甚至每个成人,骨子里都是渴望被关注的。所以,问题并不在于一个孩子是否成为关注的中心,而在于成人以及社会如何对待这个“中心”,如何将他被关注的欲望正确引导。

理解了孩子渴望成为“中心”,同时也要理解孩子缺少“标准”。

成人们积累了多年的成长经验,“度”的概念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我们清楚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做到什么分寸。比如我们同孩子开玩笑,会知道怎样做才不会过火,不会伤害他们。但是,孩子们却因为过于年幼而未及通过经验来形成度的概念,他会同我们开玩笑,但是,他的玩笑许多时候在我们看来就是伤害,就是胡闹。如果这时我们不理解他们头脑中度的概念的缺乏,而将孩子的玩笑当成恶作剧,甚至当成“破坏”来批评和惩罚,我们就会伤害孩子的情感,甚至真正伤害他的“人际能力”。

我同儿子开玩笑的时候,有时会轻轻地捅弄他,敲打他的脑袋,他会嘎嘎大笑。有几次,他同样以类似的方式逗我,大笑着用木棒打我的脑袋,疼痛中的我刚要恼,想到了“度”的差别,便还之以微笑了。

小孩子习惯于舞弄棍棒砸坏东西,这是惹大人恼火的行为。这时就要理解孩子: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对这个陌生世界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舞弄棍棒同样如此。只不过他们头脑中尚没有轻重、距离这些微妙的概念,所以,损坏物体并非他们的本意。

但物品还是不应该损坏的,所以我们要平心静气地同他讲道理。有时讲过道理还犯同样的错误,怎么办?这时就要理解,每个人的学习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需要慢慢适应。同样的道理可以讲两遍、三遍、四遍……大人们还会不断重复同样的错误,为什么要苛求孩子一次“达标”呢?

如果大人讲道理时先烦了,态度野蛮了,孩子便可能以他们的方式“提醒”你犯的错误。

有一次,儿子吃荔枝,将果核扔到了地上。我随口训了他两句,他看看我,又将刚吃过的果核扔到了地上。我刚要发火,立即意识到自己刚才的态度不好,转而改为同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儿子便乖乖地将果核放到托盘里了。

每个人对禁忌都有一种反抗的本能,禁忌越强,反抗越烈。儿子以扔果核反抗着我刚刚实施的强制禁忌,而当我改为怀柔的疏导时,他便言听计从了。

有人也许会反对说,这不就是把孩子惯坏了吗?对于习惯于强制管束方式的家长来说,这可能是惯坏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从自幼培养民主精神、平等意识的角度看,这恰是孩子具有民主精神的一种表现:你可以和我平等地讲道理,但是不可以居高临下地命令和强迫我。

这便是宠爱教育的核心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看,宠爱是一种欣赏,一种鼓励。而在欣赏与鼓励下长大的孩子,会是自信的、不断追求上进的。

本文来自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如果觉得《儿子的婴儿期教育》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