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2023-06-09 分类:百科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教要从婴幼儿时期就要重视。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讲解下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懵懂的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一个家庭聚会上,两位母亲正在聊天,突然3岁的莹莹哭丧着脸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玮玮不让我玩卡片。”妈妈擦着莹莹的眼泪,轻声说:“那你就去玩其它玩具。你看,有积木、图书,还有汽车,这么多玩具,为什么一定要玩卡片?”这时,玮妈妈的脸色不好看了,她大声对玮玮喊到:“玮玮,快把卡片给莹莹玩。”“不!” 玮玮大声回答:“谁叫她不肯和我玩做迷藏,我才不给她卡片。”这边,莹莹在妈妈的安慰下反而大哭起来。玮妈妈更生气了,走过去,一手夺过玮玮手上的卡片,递给莹莹:“乖,不哭,阿姨给你卡片。” 莹莹接过卡片,靠在妈妈怀里,不哭了。而那边,玮却哭了起来,一边哭还一边把玩具都扔在地上……就这样,孩子们的一个小小的争执,不仅打断了家长们的长谈,也破坏了家庭聚会的气氛。这种情况,作为家长的你一定很熟悉,而你也经常在扮演着莹妈妈或玮妈妈的角色。可你的介入,往往只会令大人、小孩都不欢而散。看来,介入孩子的争执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那么,对于孩子的争执,家长应如何处理?其实很简单,孩子们的问题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

3—6、7岁的儿童在游戏中最容易产生争执,因为这个阶段是儿童的幼儿期,又称为游戏期。儿童在各种游戏中体会着自我的功能,而且在游戏中实现着自我教育。艾里克森认为,儿童在此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将与以后在工作与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有关。如果这一阶段的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儿童就会因此感到自己无用而产生内疚感。格罗斯(Gross)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准备,他们在游戏中练习着未来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技能。他们在游戏中即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和人际关系。因此,现代儿童教育主张让孩子自己处理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由家长介入,这有利于孩子了解未来的社会:有竞争、有对手,也有协助、朋友。练习处理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为孩子进入真实社会后顺利处理各种问题提供基础。如家长一味地介入、协调,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抑制了孩子思维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会让孩子认为未来的社会也是一个处处有人协调、保护的社会,压强护弱。这样会使孩子日后面对复杂的真实社会时,感到难以适从,容易出现逃避或冲动的极端行为,不利于孩子顺利融入社会。

在不出现人身损害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解决他们出现的矛盾、问题,不要以为他们还是孩子,什么也不懂,其实他们的游戏能力远远超过成人,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实践的过程。

童童3岁半,每次她在游戏中与其它小朋友出现争执,她都会向妈妈告状:谁不让她玩玩具,谁不和她玩。而妈妈每次都会说:“你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现在,她已经能很好地和其它小朋友相处。当别人不和她玩时,她知道可以通过其它东西来吸引别人的加入;当别人不让她玩玩具时,她知道可以通过交换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小楠是个任性的孩子,当他哭闹时,如果隔壁家的小妹妹走来笑她,他就会去打人,批评过很多次,但效果不佳。小妹妹从来没有还过手,或者说没有还手的机会,因为家长早早就会把他们拉开。直到有一次在电梯里,小楠又在哭闹,旁边的一个小哥哥在笑他,他故伎重演,冲上去对着小哥哥就是一巴掌,小哥哥一愣,毫不示弱地马上回了一巴。小楠哭得更厉害了,求救地看着爸爸,爸爸动也不动,只是对儿子说:“记住,你打人,别人就会打你。哥哥打你,你觉得很痛,就象你打哥哥,哥哥一样很痛。”从此,小楠再也不敢欺负其他小朋友,包括比他小的。如果那天小哥哥的父母在一旁,或者爸爸早早地拉开儿子,没有了那一巴掌,小楠还会继续欺负其他小朋友,但现在,他一下子懂了爸爸说过好多遍的道理。

放开手脚。让孩子面对自己的社会,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当他们在未来社会中游刃有余时,你会为自己的“狠心”感到高兴。

你想翻天

有一次,老师让小朋友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的房间。

“还不睡觉去你这孩子,想翻天呀?”爸爸训斥她。张倩被爸爸突然的训斥吓哭了,这才说出原委:“老师说,要你们帮我做纸青蛙。”听了张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现在到哪儿去买彩纸?明天再说!”张倩想争辩一下,说邻居张爷爷家有彩纸,却没敢说。就这样,张倩的纸工作业没有完成,最后,还是妈妈答应,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儿园向老师解释,她才安心地睡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单位临时安排她出差,她把张倩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上午10时左右,妈妈在出差的车上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张倩没到幼儿园。妈妈忙给爸爸打电话。中午,焦急万分的妈妈终于接到爸爸的电话,说张倩找到了,原来,她怕老师批评她没完成作业,所以没敢进幼儿园,就在不远处的一个街心花园里哭呢。妈妈这才长长地叹了口气:孩子很乖,可就是太乖了……

其实,张倩妈妈除了叹息,并没有深入地寻找孩子这种行为的心理根由。

张倩原本并不是这样的,两三岁的时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和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说她:“你想翻天?”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地,在父母的管束下,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乖巧。这也简单,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

这样“乖巧”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大人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说的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自己是个乖巧的好孩子。这样“乖巧”的孩子,有的是遵从、礼貌、对赞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父母教育出了一种“奴性”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猎鹰。猎人捕到鹰后,不给它吃,不给它喝,在它反抗时,就打它的头,“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气。直到最后,鹰屈服了,顺从了,由搏击长空的鹰变成了捕兔的猎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然而遗憾的是,多数父母还是把这样的孩子当成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争相效仿。其实,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一定的判断标准,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象力丰富,善于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具体表现为:

•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热爱劳动,爱惜物品。

•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跌跤或受点儿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

•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

•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东西。

•服从约束,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分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

•能自己到商店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本文来自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如果觉得《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