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乙肝病毒通过哪些路径传播给婴儿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40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乙肝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敏感的疾病,有关乙肝的生活小常识你不得不知,先从乙肝病毒通过哪些路径传播给婴儿开始了解吧~

1乙肝病毒通过哪些路径传播给婴儿

1,宫内感染:由于HBV使胎盘屏障受损或通透性改变。研究表明,母体血中HBV-DNA阳性是造成母婴传播的主要因素。不论母体HBeAg阳性或阴性,胎儿被感染的危险性均随母体血清HBV-DNA含量的升高而增高。故血清HBV-DNA是反映宫内感染的重要指标。

2,产时感染:指产程开始至分娩结束期间发生的感染。由于胎儿在通过产道时,吞咽含HBV的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等传播;或者是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使胎盘绒毛血管破裂,母血渗入胎儿体内所致。在母婴传播途径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3,产后感染:主要是通过母婴接触使病毒感染新生儿,与接触母亲唾液及母乳喂养有关。现在已经证实,乙肝大三阳母亲的乳汁内HBV-DNA检出率为100%。但专家认为HBeAg携带者母乳喂养新生儿增加婴儿病毒携带率是有限的,比分娩时传染机率低。

2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

主要传播途径有三: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

特别提醒: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可能传播乙肝。

日常生活中,乙肝病毒携带者比比皆是,那么乙肝病毒传播方式具体有哪些呢?

1、经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或其他血源性注射传播。

2、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的感染等,最年已经采取了相应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此环节的传播几率。

3、医源性传播: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液透析患者也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4、性接触传播: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亲密性行为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夫妻之间的无防御措施的性行为传播率大概在14%左右。因乙肝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乙肝病毒,在接吻时有可能会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造成传染。因此在口腔有破损(如溃疡,咬伤,牙龈出血等)的情况下应避免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亲吻。

5、昆虫叮咬传播: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如由于蚊虫叮咬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皮肤粘膜破损口被乙肝病毒感染(如因被蚊子叮咬后的痛痒采取的抓挠)。据国内外多年研究,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根本无法复制繁殖,而且乙肝病毒随血液被蚊子吸食后一般在14小时内就会被消化。

即使没有被消化,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也不会活过48小时,而蚊子的吸血间隔在72小时左右。还有证据表明,蚊子在吸食血液时并不会把前一次吸入的血液吐出到被吸食者体内,它只是吐出一些自己的唾液产生一些润滑和麻痹效果而已。所以蚊虫本身并不会传播乙肝。

6、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型肝炎。

避免乙肝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注射乙肝疫苗,与乙肝患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粘膜的破损。

3乙肝传播方式是什么

现据有关资料报道,全世界已有约2亿人感染了乙型、丙型肝炎病毒,而且近年来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还呈明显上升趋势。据俄罗斯有关资料,仅1992年-1996年俄罗斯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就从18.1/10万上升到35.8/10万,实际上这些资料还不包括急性无黄疸型型肝炎、隐匿型肝炎和不典型肝炎。一般认为,每6-8个无黄疸型急性肝炎的同时可出现一个黄疸型肝炎。

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性传播

对于乙型肝炎性传播的可能性很早就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而对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性传播的研究还知之甚少,而且有关资料的意见也不一致。涉及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属于流行病学的研究范畴,在这方面多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当然除了属肠道传播的甲、戍型(A、E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的基本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而在这方面更具体地说,存在着两种主要传播方式:一为“人为”的,如输血、使用被病毒污染的医疗器具和静脉吸毒;一为“自然”的,如母婴垂直传播以及性—血液传播。

乙肝传播途径

近年来,通过性传播使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的趋势更为明显,所占的病例不断增加。仅1994-1997年在莫斯科地区通过性途径致病原体传播的急性肝炎就从28.6%增加到42.3%,与此同时急性乙肝发病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其中15-29岁者占多数,这部分人恰好也是性活动力最强的人群。

无疑,对待每个具体的病例,尽管有时难以排除其他因血液传播的因素(医源性感染、吸毒等),但是在许多乙型肝炎患者的传播和发病上,经性传播的途径得到了多方的证实。

为乙肝病毒性传播提供流行病学间接证据的是,在性接触时所涉及到的生物学介质中携带乙肝病毒。现已在精液、宫颈粘液、唾液、汗液和月经以及其他排泄物如尿、粪便中,却查找到了乙肝病毒的存在,它们在非传统性行为方式下更易传播。因此学者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如果对方处于排毒状态,同时又缺乏其他方式感染的可能,都应考虑到是否为性传播所致。

鉴于造成病毒从病人传播给健康人的机率依赖于在性接触时致皮肤或粘膜损伤的可能性及操作的程度,因此我们可将各种性行为方式区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危险性。

还须看到的是,通过性传播疾病与乙肝发病率的比较分析,可见梅毒发病率与乙肝发病率呈同步上升趋势。更为深入的流行病学监测和研究揭示,对性病传播具有普遍性的危险因素同样对乙肝传播产生作用。

现在已知有6种肝炎病毒是经肠道外传播的,即肝炎病毒B、C、D、G和TTV。后者是近两年来特指因输血所致的病毒感染。显然,这种病毒也不是最后发现的一种肝炎病毒。通过输注途径造成的肝炎传播都不能排除性传播的可能性。

值得庆幸的是乙肝疫苗的研制成功和应用,为预防乙肝提供了较好的效果,乙肝疫苗具有高度的免疫活性,对易感人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但是即使如此,提倡和采用健康文明的性行为方式乃是预防乙型肝炎性传播的上策。

4乙肝性的传播方式

通过性接触途径而传播的传染病其病种已逾20个。其中除了“经典性病”如梅毒、淋病和软下疳等,还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常见病也可通过性接触传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一直没有将其视为性传播疾病。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当属病毒性肝炎了。

性传播是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虽然乙肝疫苗为预防乙肝提供了较好的效果,乙肝疫苗具有高度的免疫活性,对易感人群也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但提倡和采用健康文明的性行为才是预防乙型肝炎性传播的上策。以下将为您介绍乙肝患者不可采取的三种危险的性接触方式:

属于高危险性的性接触方式:

1、在肛交情况下(特别是伴有射精时)的被动配偶。

2、女配偶处在阴道性交(特别是伴有射精)的情况下

3、对男配偶口交前并伴有射精

4、在妇科疾病或在妇产科干预基础上而有出血(哪怕是微量出血)可能时的性交

5、月经期性交

6、伴有处女膜破裂的性交

属于中度危险性的性接触方式:

1、在肛交情况下的主动性配偶

2、处在阴道性交情况下的男配偶

3、为产生性兴奋而在直肠内注入液体或放置坐药

4、使用仿真性器具

5、用舌或唇刺激男配偶或女配偶的肛门

6、对男配偶进行的没有与精液接触的口交

属于低危险性的性接触方式:

1、与尿的接触

2、对配偶进行的伴有射精的手淫

3、“湿吻”(深吻)

4、舔阴

性接触传播乙肝的几率有多大?

性接触传播乙肝的几率,主要看双方中乙肝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乙肝病毒DNA检查是能有效了解乙肝患者体内乙肝病毒活跃情况与复制程度,这直接关系乙肝患者的传染性强弱,也决定了性生活传播乙肝的几率,如果乙肝病毒DNA为阳性,说明此时性生活传播乙肝的几率极高,建议暂时停止房事,积极治疗。若乙肝病毒DNA为阴性,则此时的传播几率相对较小。

为了保证性生活的安全,乙肝患者除了不进行高危动作的性接触方式以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婚前应进行体检。乙肝患者在发生性行为之前最好进行相关的检查,如果对方已经有乙肝病毒抗体,那么不会被传染。如果对方没有抗体,建议尽快注射乙肝疫苗。

其次,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患有乙肝在过性生活时男方最好使用安全套,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阻止乙肝病毒传播,也会阻断其他疾病的传播。

再来,注意休息,不能过度劳累。乙肝患者一定要注意休息,过度的夫妻生活容易体力透支,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容易下降,此时如果乙肝病毒活跃,就会加快复制,加重病情。

最后,不能盲目的夫妻分床。患有乙肝不要盲目的夫妻分床,因为有些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的人也会产生乙肝抗体,这是因为在乙肝病毒侵入的过程中,自身的免疫系统会杀伤乙肝病毒从而产生抗体。

5乙肝病毒是父婴传播吗

患有乙肝的男性,其精子中可检出乙肝病毒DNA,该病毒存于精子头部细胞浆中,精子进入卵细胞,尽管其母亲无肝炎,但这种受精卵在形成胚胎过程中,乙肝病毒也在不断增殖,使这种子代成为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因而,这种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称为父婴传播。

乙肝80%左右来源于家族性的垂直传播

我国被称为乙肝大国。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近1亿之多,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一名。虽然我国乙肝人数众多,但并非都是与病人接触感染而得,绝大多数(80%左右)来源于家族性的垂直传播。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包括母婴传播和父婴传播。

有关母婴垂直传播的途径及相应的防治方法国内外已有较深的研究。最近,在国内的有些研究结果表明,乙肝病毒垂直传播中,父婴传播的情况也不容忽视,事实上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的几率虽然不比母婴传播多,但是一旦感染同样容易造成终身携带,但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只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一种方式,并非遗传病,通过有效的预防,可以阻断父婴间的垂直传播。

究竟什么是父婴传播呢?

患有乙肝的男性,其精子中可检出乙肝病毒DNA,该病毒存于精子头部细胞浆中,精子进入卵细胞,尽管其母亲无肝炎,但这种受精卵在形成胚胎过程中,乙肝病毒也在不断增殖,使这种子代成为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因而,这种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称为父婴传播。

父婴传播与母婴传播又有所不同,有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的父亲其精子已携带有乙肝病毒DNA片段,这种DNA片段可存在于精子头部的细胞浆中,通过受精,就可以在子代细胞中继续复制,发生子代细胞感染,引起乙肝的父婴传播。此外,即使受精时无乙肝病毒感染,但只要孕期夫妇生活在一起,孕妇仍一直未脱离被丈夫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为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孕期的性生活等均有可能使孕妇被乙肝病毒感染,进而又可通过父-母-婴的方式感染子代,这其实是一种间接父婴传播。

如果觉得《乙肝病毒通过哪些路径传播给婴儿》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