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肝炎者该禁用什么药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00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乙肝通常是由生活中的很多不良习惯而引起,防治它要从点滴小事开始了解。接下来,小编要为大家讲解下肝炎者该禁用什么药,一起来了解吧!

1肝炎者该禁用什么药

正常人的肝脏具有解毒和排泄的功能,当肝脏有病时,解毒、排泄功能减退。而药物进入身体后,都要经过肝脏加工处理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药物和肝脏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药物对肝脏有直接或间接的毒性损害,了解哪些药物需经肝脏解毒,哪些药物毒性较大人不能服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常用的药物中能引起肝损害的有以下几类。

①金属类药物 如锑、汞、砷等。

②麻醉镇静药 如乙醚、氯仿、吗啡、冬眠灵、巴比妥类安眠药,以及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

③解热镇痛药 如保太松、复方阿斯匹林、扑热息痛及消炎痛等。

④抗菌药物 如磺胺类、呋喃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

⑤抗结核药 如异菸肼、对氨水杨酸钠、利福平等。

⑥其他 如驱虫药、抗癌药、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塞、利尿酸等)。

总之,肝炎病人为了保护肝脏,减轻肝脏负担,应尽量少用药物,可用可不用的药尽量不用。必须应用时,选择毒性较低的为宜。

2中医疗法抗毒软肝对付乙肝

国际卫生组织发出呼吁“谁能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谁就将治愈慢性肝炎。”这充分说明肝纤维化在肝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防治的必要性。肝炎纤维化是指由于乙肝病毒持续存在,引起肝内慢性活动性炎症反应,从而造成慢性肝损伤,肝细胞变性坏死,间质中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肝纤维化,重者称为肝硬化。

两者虽有轻重之分,但无明显界限,不能截然分开。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重要的病理特征,也是向肝硬化发展的重要中间环节,是肝硬化的早期阶段。从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纤维化一般只需2—6年的时间,年龄越大,发病的机率越大。

肝纤维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病毒复制得到有效抑制,肝损伤病变处于静止状态,肝纤维化就可以逆转。当然这与肝脏的结构与功能的改变程度有关,病变越轻,逆转的可能性越大。在临床上许多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通过治疗得以逆转,一些肝脏已经失去代谢功能的肝硬化病人,经过适当治疗后获得了好转或痊愈。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的结果打破了肝纤维化、肝硬化不可逆转的传统观点,给广大肝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医学认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病因是疫毒侵入人体,湿热留恋不去,出现气滞血瘀和气血不足等症状。治疗上注重活血化瘀的同时,根据辨证论治予以清热解毒祛湿,补肝肾益气血之法,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西医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因毒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所以西医专家也开始研制抗肝纤维化的中药。

我国中西医结合著名肝病专家王宝恩教授认为“在我国具有肝纤维化的乙型肝炎患者中,几乎100%都有病毒复制,抗纤维化必须与抑制病毒复制相结合,二者有因果关系,不可偏废。”

中国中医研究院肝病医疗中心“抑扶软肝,内服外治”特色疗法中所选药物双虎清肝颗粒、乙肝康颗粒剂具有抑制病毒复制,调整免疫功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同时乙肝康颗粒剂中含有的冬虫夏草成份,具有广泛的免疫增强作用,且作用持久而和缓,它可激活和增强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抗病毒的活性,药物中含有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不但可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而且有抗肝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

“抑扶软肝,内服外治”特色疗法在抗病毒治疗慢性肝炎的同时,对乙肝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清热祛湿解毒及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和阴阳平衡的方法进行治疗。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医整体观念和标本兼治的特点和优势,针对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特征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达到抑制病毒复制,调整免疫功能,缓解清除症状,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抗纤维化,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阻止肝硬化和肝癌发生。

3磺胺类过敏 需慎用磺胺类抗菌药

药物交叉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已经对某一种药物发生了过敏反应,以后使用的另一种药物,虽然与首次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同,但是,在化学结构上与前者相似,同样会发生药物过敏反应。磺胺类过敏患者应慎用磺胺类抗菌药,同时,还应该慎用和磺胺类抗菌药化学结构相似的一些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呋塞米和布美他尼等利尿剂都与磺胺类抗菌药有相似的结构,含氢氯噻嗪的复方降压药如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等,也会与磺胺类抗菌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应尽量避免使用。

事实上,和磺胺类抗菌药结构相似的药物种类较多,例如,磺脲类降糖药、治疗青光眼的药物等。所以,对磺胺类抗菌药过敏的患者就医时,应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药物过敏史,以免误服这些药物。

如果患者不小心误服了和磺胺类抗菌药结构相似的药物,出现过敏症状,如恶心、呕吐、眩晕、皮疹等,需立即停药,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同时,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及所服用药物,以便医生判断病情,及时诊断和治疗。

4合成磺胺类抗菌药需“首剂加倍”

张小姐患化脓性扁桃体炎到医院看病,医生给她开了复方新诺明,和她交代服药的方法:每天两次,每次两片,但第一次服复方新诺明时要吃4片。她纳闷,第一次为什么要加倍呢?

首剂加倍指第一次服药时,用药量要加倍,目的是在病菌繁殖初期,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有效值,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

为了使药物迅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通常第一次给予常用量的加倍量(又称负荷剂量),以迅速达到稳态,然后再按半衰期间隔给药,采用维持量以维持血药浓度,以避免由于药物浓度过高而引起的副作用及药物蓄积作用。

反之,如果首剂不加倍,不能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产生疗效,还会给病菌的快速繁殖留下时间,从而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延误疾病治疗。

一般来说,需要“首剂加倍”的多是合成磺胺类抗菌药,如复方新诺明、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啶唑片、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多辛等。

以复方新诺明为例,它的半衰期约为6小时,即如果首剂加倍,口服后6小时血药浓度趋于稳定,可有效杀灭病菌。如果首剂不加倍,则需12个小时才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病菌可能在这几个小时内迅速繁殖。

因此,服药前阅读药物说明书时,不要忽视个别药物需要首剂加倍的特别说明,如有疑问最好向专业人士咨询。

5醋不宜与磺胺类药同服

《本草纲目》中称,醋又名酢,消痛肿,散水气,杀邪毒,调诸药。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醋含有蛋白质、多种有机酸和游离氨基酸,还有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等,具有助消化、增食欲、活血化瘀等功能,对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也有一定作用。

在烹调时,适当加点醋,可更加美味可口,同时还能促进食物中的锌、铜、铬等微量元素的溶解和吸收。醋确有消毒杀菌作用,在室内蒸醋,可以预防流感、流脑。

如此说来,大量喝醋就有利无害吗?

非也。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醋中有大量的酸性物质,大量喝醋会影响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并突然增加胃肠道的酸度,进而产生不良的刺激作用,甚至会损害胃黏膜,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痛等症状,有的还会引发急性胃炎。原有浅表性胃炎的人喝醋,会使症状加重;有溃疡病的人喝醋,可诱使溃疡发作。

另外,醋的酸碱值在7.0以下,它与碱性及中性药物同服时,可使酸碱中和,药物失效。

醋亦不宜与磺胺类药物同服,这类药物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降低,可以在尿路中形成磺胺结晶,产生尿闭(即膀肌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尿)和血尿。

如果觉得《肝炎者该禁用什么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