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梅毒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748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梅毒是一种常见的性病,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疾病易与梅毒混淆呢?我们要怎样正确区别梅毒呢?

1梅毒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看过川剧的人都知道,川剧演员有一个绝活叫变脸。表演者可在短暂的时间内变出十几种脸谱,红、黄、绿、黑……应有尽有。可你知道吗?性病家族也有这样一个“变脸”高手,变出来的“脸谱”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若不留神,别说外行人,就是一些非专业的临床医生也可能看走眼,让其蒙混过关——它就是梅毒。

“脸谱”之一:湿疹

某日,刘家人声鼎沸,鞭炮声、欢笑声、划拳声不绝于耳。原来,刘氏夫妇正为其独生子办满月酒,亲朋好友纷纷赶来祝贺。在市医院皮肤科当护士的小雪是刘妻的表妹,自然也在祝贺人群中。刘妻一脸愁容地向小雪诉苦:“孩子得了湿疹总不好,后脑勺和屁股都烂了。”小雪听后忙问:“湿疹啥样儿?在哪家医院看的?”“起初是起红色小疹子,很快又变成水疱,疱破了就露出糜烂面。到街道医院检查了几次都说是湿疹,用了许多药都不见好。老人说是上火,消化不好,得吃点清火的药,可孩子太小,怎么吃药呢?因为我喂奶,就换我来吃呗。可还是不行,疹子反而越来越多了,都快半个月了,真急人!”说到伤心处,刘妻还流出了眼泪。

小雪听了刘妻的诉说,又仔细察看了孩子,发现孩子身上到处是红斑、脓疱,皮肤又黑又干,像个小老头。凭她在皮肤科工作几年的耳闻目睹,小雪总觉得不太妥,孩子的样子不像是湿疹,倒有些像……为慎重起见,翌日,小雪陪同刘氏夫妇去了市医院皮肤科。

皮肤科主任仔细察看了孩子的皮疹,又问了病史,得知是个早产儿,心中便有数了。他告诉刘氏夫妇,孩子得的是先天性梅毒。

解说“脸谱”:此乃梅毒的“变脸”花样之一——梅毒疹,大多在孩子出生后2~3周发病,疹子广泛且稠密,最先“亮相”于口周和臀部,然后开始扩展领地。上半身从口周向面、颈、肩、背甚至头皮等部位发展,下半身则以臀部为据点,向生殖器、大腿等处蔓延。起初为红色小疹子,接着变为水疱,最后水疱破裂,露出深红色或紫铜色的糜烂面……很容易被误认为湿疹。

“脸谱”之二:痔疮

供职于某企业的青年采购员林某,常去外地出差。近来,他总感觉肛门周围湿漉漉的,用手一摸,还摸出好些小疙瘩来。怕是得了痔疮吧?他寻思着去了一家私人诊所,将“痔疮”割掉。但没隔多久,那些“痔疮”又长了出来,而且比以前更多了。不得已,他去了市立医院肛肠科。

肛肠科医生听完林某的叙述后,觉得甚是蹊跷,随即给他做了仔细检查。一般来说,肛门周围能够直接看到的痔疮大多是外痔,而外痔除了前哨痔是皮赘外,其余大多数是由静脉曲张形成的紫黑色血栓块,且数量一般不多。可林某肛门周边长出的疙瘩却有数十个之多,而且都是呈椭圆形的扁平丘疹状,外观也不是黑紫色而呈灰褐色。医生略作思考后,决定给他做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真相大白——那些疙瘩根本不是痔疮,而是扁平湿疣,加上血液化验梅毒抗体呈阳性反应,确诊为梅毒。

解说“脸谱”:原来,林某到外地出差时与一些三陪女风流过,不幸感染上梅毒螺旋体,并且病变进展到了二期梅毒,形成扁平湿疣。由于湿疣长在肛门周围,而肛门又是痔疮的“风水宝地”,故给了此类梅毒伪装的机会。

“脸谱”之三:手足癣

孙某在沿海某城市打工多年,近几个月来手掌及脚底凭空冒出许多圆形、类圆形斑块,呈红色,并有少量鳞屑脱落,但不痛也不痒。个体医生诊断为手足癣,涂了癣药水后几个星期,小斑块不见了,但没多久又卷土重来。

不久前回乡探亲,又逢“皮疹”发作,孙某遂到县医院皮肤科求治。皮肤科医生经过一番检查后确认,这些皮损并不是癣,而是二期梅毒。

解说“脸谱”:由于二期梅毒主要以梅毒疹的面孔“闪亮登场”,又以躯干、手足掌跖等部位为主要阵地,反而在生殖器部位不一定有踪迹,故特别容易与癣症等皮肤病混淆。如孙某手掌及脚底的梅毒疹即被当做手足癣,因而屡治屡发。

说到这里,你该知道梅毒有多狡猾了吧?它的伪装手段高明,除以上所述外,还可能摇身变为“银屑病”、“玫瑰糠疹”等,有的甚至根本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因此,当你因某些原因可能与其挂上钩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医,借助专科医生的慧眼识破其种种伪装,必要时验血检查,进而将“真凶”缉拿归案。当然,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洁身自爱了。

2哪些疾病易与一期梅毒混淆

本文介绍一期梅毒的鉴别。本病易误诊为生殖器疱疹、下疳样脓皮症、软下疳、结核性溃疡等等。

①生殖器疱疹:初起为微凸红斑1、2日后形成簇集性小水疱疹,自觉痒痛不硬,1-2周后可消退,但易复发组织培养为单纯疱疹病毒,Tzank涂片检查阳性。PCR检测疱疹病毒DNA为阳性

②下疳样脓皮症:病原菌为金黄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皮损形态与硬下疳类似,但无典型软骨样硬度,周围无暗红色浸润无不洁性交史,梅毒螺旋体检查阴性。附近淋巴结可肿大但皮损愈后即消退。

③软下疳:亦为性病之一有性接触史,由杜克雷(Duery)嗜血杆菌引起。潜伏期短(3-4日)发病急,炎症显著,疼痛性质柔软,皮损常多发,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可检见杜克雷嗜血杆菌,梅毒血清试验阴性。

④结核性溃疡:亦多见于阴茎龟头。皮损亦为单发孤立浅在性园形溃疡,表面常有结痂自觉症状轻微,可检见结核杆菌。常伴有内脏结核

⑤白塞氏(Behcet)病:可在外阴部发生溃疡女性亦可见于阴道,子宫颈。溃疡较深有轻微瘙痒,损害无硬下疳特征,常继发口腔溃疡眼损害(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等),小腿结节性红斑及游走性关节炎等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⑥急性女阴溃疡:下疳型者类似硬下疳但不硬,炎症显著,疼痛分泌物中可查见粗大杆菌。

⑦固定性药疹:可见于阴茎包皮内叶冠状沟等处,为鲜红色红斑,可形成浅在性糜烂自觉痒,不痛,无硬下疳特征有服药史,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3梅毒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过川剧的人都知道,川剧演员有一个绝活叫变脸。表演者可在短暂的时间内变出十几种脸谱,红、黄、绿、黑……应有尽有。可你知道吗?性病家族也有这样一个“变脸”高手,变出来的“脸谱”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性病家族有这样一个“变脸”高手,变出来的“脸谱”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若不留神,别说外行人,就是一些非专业的临床医生也可能看走眼,让其蒙混过关——它就是梅毒。

“脸谱”之一:湿疹

某日,刘家人声鼎沸,鞭炮声、欢笑声、划拳声不绝于耳。原来,刘氏夫妇正为其独生子办满月酒,亲朋好友纷纷赶来祝贺。在市医院皮肤科当护士的小雪是刘妻的表妹,自然也在祝贺人群中。刘妻一脸愁容地向小雪诉苦:“孩子得了湿疹总不好,后脑勺和屁股都烂了。”小雪听后忙问:“湿疹啥样儿?在哪家医院看的?”“起初是起红色小疹子,很快又变成水疱,疱破了就露出糜烂面。到街道医院检查了几次都说是湿疹,用了许多药都不见好。老人说是上火,消化不好,得吃点清火的药,可孩子太小,怎么吃药呢?因为我喂奶,就换我来吃呗。可还是不行,疹子反而越来越多了,都快半个月了,真急人!”说到伤心处,刘妻还流出了眼泪。

小雪听了刘妻的诉说,又仔细察看了孩子,发现孩子身上到处是红斑、脓疱,皮肤又黑又干,像个小老头。凭她在皮肤科工作几年的耳闻目睹,小雪总觉得不太妥,孩子的样子不像是湿疹,倒有些像……为慎重起见,翌日,小雪陪同刘氏夫妇去了市医院皮肤科。

皮肤科主任仔细察看了孩子的皮疹,又问了病史,得知是个早产儿,心中便有数了。他告诉刘氏夫妇,孩子得的是先天性梅毒。

解说“脸谱”:此乃梅毒的“变脸”花样之一——梅毒疹,大多在孩子出生后2~3周发病,疹子广泛且稠密。最先“亮相”于口周和臀部,然后开始扩展领地。上半身从口周向面、颈、肩、背甚至头皮等部位发展,下半身则以臀部为据点,向生殖器、大腿等处蔓延。起初为红色小疹子,接着变为水疱,最后水疱破裂,露出深红色或紫铜色的糜烂面……很容易被误认为湿疹。

“脸谱”之二:痔疮

供职于某企业的青年采购员林某,常去外地出差。近来,他总感觉肛门周围湿漉漉的,用手一摸,还摸出好些小疙瘩来。怕是得了痔疮吧?他寻思着去了一家私人诊所,将“痔疮”割掉。但没隔多久,那些“痔疮”又长了出来,而且比以前更多了。不得已,他去了市立医院肛肠科。

肛肠科医生听完林某的叙述后,觉得甚是蹊跷,随即给他做了仔细检查。一般来说,肛门周围能够直接看到的痔疮大多是外痔,而外痔除了前哨痔是皮赘外,其余大多数是由静脉曲张形成的紫黑色血栓块,且数量一般不多。可林某肛门周边长出的疙瘩却有数十个之多,而且都是呈椭圆形的扁平丘疹状,外观也不是黑紫色而呈灰褐色。医生略作思考后,决定给他做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真相大白——那些疙瘩根本不是痔疮,而是扁平湿疣,加上血液化验梅毒抗体呈阳性反应,确诊为梅毒。

解说“脸谱”:原来,林某到外地出差时与一些三陪女风流过,不幸感染上梅毒螺旋体,并且病变进展到了二期梅毒,形成扁平湿疣。由于湿疣长在肛门周围,而肛门又是痔疮的“风水宝地”,故给了此类梅毒伪装的机会。

“脸谱”之三:手足癣

孙某在沿海某城市打工多年,近几个月来手掌及脚底凭空冒出许多圆形、类圆形斑块,呈红色,并有少量鳞屑脱落,但不痛也不痒。个体医生诊断为手足癣,涂了癣药水后几个星期,小斑块不见了,但没多久又卷土重来。

不久前回乡探亲,又逢“皮疹”发作,孙某遂到县医院皮肤科求治。皮肤科医生经过一番检查后确认,这些皮损并不是癣,而是二期梅毒。

解说“脸谱”:由于二期梅毒主要以梅毒疹的面孔“闪亮登场”,又以躯干、手足掌跖等部位为主要阵地,反而在生殖器部位不一定有踪迹,故特别容易与癣症等皮肤病混淆。如孙某手掌及脚底的梅毒疹即被当做手足癣。因而屡治屡发。

说到这里,你该知道梅毒有多狡猾了吧?它的伪装手段高明,除以上所述外,还可能摇身变为“银屑病”、“玫瑰糠疹”等,有的甚至根本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因此,当你因某些原因可能与其挂上钩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医,借助专科医生的慧眼识破其种种伪装,必要时验血检查,进而将“真凶”缉拿归案。当然,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洁身自爱了。

4混淆哪些疾病易与感冒混淆

感冒是婴儿期常见疾病,有些父母已经对感冒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要宝宝一感冒,他们就能迅速发现症状。

有些疾病的初期症状和感冒非常相似,一旦被当作感冒处理,将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所以,当宝宝出现打喷嚏、流鼻水等症状时,请务必找专业医师做详细诊断,不要轻易断定为感冒。

感冒的常见症状

宝宝一旦患上感冒,通常会有明显的打喷嚏、鼻塞及流鼻水等症状,也可能会出现发烧、食欲降低等情形,不过活动力和睡眠通常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当病毒侵入呼吸道之后,会在黏膜细胞内增殖,然后释放发炎物质,使黏膜水肿而引起鼻塞。另外,黏液分泌的增加会引起支气管收缩,造成咳嗽。

以下4种疾病其实并不是感冒

1、软喉症

这是婴幼儿常见的喉部异常,主要是会厌、杓状软骨或楔形软骨在呼吸时会出现凹陷,影响气流的通行,造成类似气管炎的杂音,往往让家长误以为宝宝有很多痰。

2、麻疹

主要通过飞沫传染,病童多半先有发烧、流鼻水、咳嗽及结膜炎等症状,通常在三四天左右于耳后出现丘疹,逐渐蔓延到脸颊及躯干,然后再逐渐消退。

3、白喉

该病由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所引起,导致鼻咽部黏膜组织坏死。由于外毒素可通过血液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而且心脏和神经组织最容易受到侵犯,所以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心肌炎和神经症状。

4、过敏

有些宝宝虽然出现流鼻水或鼻塞的情形,但通常都发生在早上,大约过了中午就慢慢好了,每天都是这样,周而复始,往往让父母不知所措。其实,这些很可能是过敏体质所引发的症状。如果父母或其他家人有过敏体质,那么宝宝遗传过敏体质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不过,如果宝宝持续有流鼻水或鼻塞的症状,而且还出现食欲及活动力降低,甚至发高烧、剧烈咳嗽等情况时,那么请尽快就医做详细检查,以免发生其他并发症。

感冒引发的并发症

如果宝宝持续流鼻水或咳嗽超过一周,或是分泌物(鼻涕、痰)变成黄绿色且比较黏稠,那就代表感冒已经引起了一些并发症。

由于婴幼儿阶段的宝宝生活自理能力很弱,无法将口鼻分泌物自行排出,比如咳痰或擤鼻涕,所以有可能会导致分泌物倒流,造成细支气管发炎或中耳炎等并发症。至于鼻窦炎的发作几率则比较小,因为小婴儿的大部分鼻窦尚未发育完全。

细支气管炎

一旦出现细支气管炎,宝宝通常会持续咳嗽。当他们躺下来时,有时会发现他们的呼吸有“咻咻”声。如果咳嗽得很厉害,那么在口鼻附近还可能有发绀的情形。

中耳炎

如果宝宝感冒后有持续流鼻水、鼻塞的情形,或是原来没有发烧而突然发烧,以及耳朵附近有脓性分泌物时,就很有可能是中耳炎的征兆。

感冒时请注意“三多”

1、多让宝宝喝水

如果宝宝本来就不爱喝水,只要能维持不错的吃奶量(或适当调配的果汁),那就不要强求喝水。

2、多让宝宝休息

睡眠对宝宝很重要,感冒导致身体不舒服,宝宝一定比较容易哭闹,家长应该尽量分散其注意力,或是利用一些轻柔的音乐舒缓其情绪,帮助宝宝入睡。

3、多观察宝宝表现

家长应随时注意宝宝,是否有任何不同于平常感冒的表现,例如眼神是否灵活、口鼻有没有不正常的声音、皮肤颜色及温度有无异常等,这些都是观察的重点,对于疾病的正确诊断非常重要.

5恶性组织细胞病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无特异性,因此单根据临床表现极易发生误诊,综合国内报道的669例初诊误诊率高达69.4%。国内文献报道的误诊病种多达70多种,常易误诊的情况:①因发热、出血、全血细胞减少而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②因发热、黄疸、肝脾大而误诊为黄疸性肝炎、肝硬化、胆道感染等;③因发热持续不退伴有胃肠道症状而误为伤寒、败血症、肠结核等;④因便血、腹泻或腹部肿块而考虑为肠道肿瘤、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等;⑤因发热、咳嗽、气短、胸液而误为肺部感染、肺肿瘤、肺结核等;⑥因发热、血尿、水肿而诊为肾小球肾炎、泌尿系感染、甚至尿毒症;⑦因发热伴截瘫、脑神经麻痹或抽搐而误为脑炎、脊髓炎、颅内肿瘤;⑧因发热伴有心包积液或胸腹腔积液而误为多发性浆膜炎;⑨因鼻咽部溃疡而误为坏死性肉芽肿;⑩因发热、皮肤结节溃疡或红斑而误为皮肤结核、非化脓性脂膜炎、蕈样霉菌病等。此外,有不少病例误为外科疾病而施行手术探察,故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

有骨髓的细胞形态学的支持,可以帮助诊断,但是许多非肿瘤性疾病也可引起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常与本病鉴别。

1.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的概念 是指有明显的原发病存在,由于原发病的某些因素的刺激而发生组织细胞增生,待原发病去除、刺激减轻后增生的组织细胞可自然消失。当原发病诊断明确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程度较轻时,后者易被忽视。但若重症患者,其组织细胞反应强烈,而原发病诊断不明时易误诊为“恶组”。已知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伤寒、布氏杆菌病、疟疾等可引起骨髓组织细胞增多,并有吞噬血细胞现象。过去对组织细胞增生的概念及分类比较混乱,20世纪70年代提出将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分为3类:①感染性:继发于感染性疾病,包括上述疾病及肝炎,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等;②变态反应性:继发于结缔组织病、药物过敏、皮炎性淋巴结病及某些疫苗接种反应;③恶性肿瘤性疾病:在未转移到骨髓时亦可有组织细胞增生。

20世纪70年代初张之南等通过随访工作,发现原诊断为恶组的部分病例,经过数年之后仍存活,有的发展为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的以后查出为红斑狼疮;有的发现为迁延型肝炎;有的无任何疾病迹象。重新复习这些病例、过去的临床表现及骨髓细胞形态,结果:临床上发病很像“恶组”,有高热、苍白、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个别有出血倾向,其中1例当时血压已下降至80/57mmHg,自动出院。大多病情十分凶险。但骨髓细胞形态大都是单核样和淋巴样细胞,个别有异型细胞,但为数不多(不超过1%),仅有1例数量较多(约20%),血压下降自动出院,当时并无关节症状,多年后关节明显畸形变形,实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由此可见,个别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与“恶组”在初期较难鉴别。

1979年Risdal等报道19例因病毒感染引起组织细胞增生并有吞噬血细胞现象,其中14例发病前曾接受较长时间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毒检查阳性,称之为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VAHS)。其后发现不仅病毒可引起噬血综合征,很多细菌、真菌、甚至近期输血、肿瘤播散等也可引起,有称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infection-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有称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hematophagic histiocytosis),此外有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ematophagic syndrome)者,都是从骨髓细胞学角度提出的,表现为组织细胞增生并活跃地吞噬各种血细胞。

如果觉得《梅毒易与哪些疾病混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