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梅毒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55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有人说梅毒是由不洁性交引起的,其实生活中引起梅毒的因素有很多,那么梅毒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呢?

1梅毒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梅毒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新中国成立前在我国的发病率一度较高,新中国成立后经整治,到上世纪60年代一度在国内基本消失,但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现,此后发病势头见长,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专家指出,近十年来梅毒病例的增加,跟人们性观念的开放、不洁性行为增多有关。梅毒早期发现可通过规范、足量使用青霉素得到有效治疗。但临床上有不少梅毒患者症状不明显,直到术前验血排查,甚至是到了病程后期身体其他器官受损才发现,这种发病的隐蔽性特点可能跟患者滥用抗生素的既往史有一定关系。而从预防的角度看,避免不洁性接触是远离梅毒的关键。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周少虎教授、眼科黄仲委教授

病例:七旬老伯患葡萄膜炎竟查出梅毒

一位年过70岁的老伯因眼部患有严重的葡萄膜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该院眼科教授黄仲委按常规向他询问过往病史,老伯否认有风湿、结核等葡萄膜发炎的常见因素。

黄教授心存疑虑,在做专科治疗的同时,让老伯做了梅毒血清检查,结果是阳性。

“梅毒阳性!是不是搞错了?”当黄教授再次细问病史时,老伯一脸愕然,无法接受自己查出梅毒的事实。据他反映,他从没有过明显的可疑症状。医生了解到, 他多年前已丧偶,是一名有些成就的工程师,退休后他应聘到外地工作,在那段时间里曾结识过几位女性。最后,他委婉的承认自己曾有过“冶游史”,但身体一直没有明显的病症。

“你是隐性梅毒患者。”黄教授建议老人除了接受眼科治疗外,还应同时到皮肤性病等相关专科咨询专业医生治疗梅毒。

发病:近年来梅毒病例持续增长

“近年来,临床梅毒病例确实在持续增长,其中有不少患者是老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周少虎教授介绍说,梅毒在1505年自印度传入我国后,在新中国成立前发病率曾一度高达5%~10%。新中国成立后因禁娼整治,到了上世纪60年代,国内已基本消灭了梅毒。

但上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梅毒病例在国内又重新出现,此后势头见长,从几例、几十例、几百例到几千例、几万例、几十万例。有统计显示,1993年~1999年,我国梅毒病例年均增长85%,1999年后增速放缓。这与一开始病例基数小,越往后基数越大有关。而在广东,2011年12月公布的一项统计显示,连续8年来,梅毒病例年增幅达15%~20%。在近年广东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中,梅毒升至第二位,确实不可忽视。

“有不少梅毒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到了病程后期身体其他器官受损才发现。”周少虎称,近年来他在临床上接触到的梅毒病例不少具有隐蔽性,患者往往未能及时发现,耽误了早期的治疗机会。

“不少人是在体检、献血或术前检查时才发现的。”周少虎指出,他们发现时已进入梅毒三期,说明他们受感染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不少人神经系统、心血管或是骨骼、眼睛已受到明显的影响。

有报道指出,三期梅毒中有八成是老年人。周少虎称,目前对于梅毒病人的群体构成未有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但在一些大都市老年人经常出没的公共场所中有从事“特殊服务”的女性出没,以按摩或交友为名做些不正当的交易。一些中老年男性不懂得防范,安全套使用率低,因此更易染病。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值得警惕。

病因:隐形梅毒增多 与滥用抗生素有关

“其实现在的梅毒与几十年前的梅毒的病原体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为何隐性病例会增多呢?”周少虎认为,这与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一定关系。

“旧社会缺医少药,特别是对梅毒有疗效的抗生素,普通人在当时并不容易获得。”周少虎解释说,相比之下,现在人们想买青霉素并不是难事,甚至存在盲目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如,有些人换了感冒、喉咙或身体其他地方有点小炎症就会自作主张使用抗生素。

他指出,对不知道自己体内有梅毒潜伏的患者来说,滥用抗生素有时可能“歪打正着”,对体内的梅毒起到抑制的作用。但因用药不规范、不足量,所以对体内的梅毒“打得不够彻底”,反而可能使其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继续“潜伏”得更深,长年累月在体内悄悄蔓延,直到后期累及其他器官和系统才发现。

提醒:不洁性接触是感染主因

据专家介绍,性接触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占其95%以上。因梅毒的病原体对人体泌尿生殖器官的皮肤黏膜有很强的亲和力,只要有极细微的破损,就可乘机钻进去使人致病,而且越是早期传染性越强,随着病程的进展传染性会减弱。而除了性接触之外,母婴垂直传播以及通过血液(比如吸毒者共用注射器)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播途径。

临床上,梅毒患者的年龄分布很广,从婴幼儿到成年人甚至高龄老人也屡有发现。因此,为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现在无论是男女老少,医院都会把患者的梅毒血清检查列为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有人认为术前查梅毒“多此一举”,甚至质疑医院增加此类检查项目是对患者的歧视,有借机敛财的嫌疑。

对此,周少虎认为应从医疗安全的角度来理解术前排查梅毒的必要性。“信任自己患病的亲人,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术前排查梅毒,对患者也是一种保护。一旦出现意外,医护人员就能及时采取更全面的治疗。”

防治:避免不洁性接触 症状可疑及早查

“只要洁身自好、注意卫生,梅毒是可以防范的,无须恐慌。”结合梅毒的传播特点,专家给出了如下的防治提醒:

1.日常要洁身自好,避免不洁性接触。做好这一点,可大大降低感染梅毒的风险;

2.鉴于梅毒有多种传播途径,在潮湿的生活用品上可存活数小时,建议在公共浴池和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旅店,尽量少用、慎用其所提供的公共洁具;

3.已知道自己患上梅毒者切莫讳疾忌医,应及早主动就医,但莫轻信江湖术士滥用药物治疗。在正规医院,早期患者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足量、持续用青霉素是可杀灭梅毒螺旋体,得到有效治疗的;

4.为保护亲人,出现疑似梅毒病症的患者应让与自己亲密接触者知情。除了自己积极治疗、做好隔离外,与已确诊的患者有过亲密接触者最好也做血清学检查,以排除染病的可能。

2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哪些

梅毒其实并非那么可怕。叶兴东说,梅毒的病因很明确,就是梅毒螺旋体。梅毒螺旋体不耐高温,在20~30℃的室温很快就会死亡。梅毒的传播途径也很明确,绝大部分由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防范就可远离梅毒。以下是梅毒的常见传染途径:

性接触传染:大约占95%,主要通过与梅毒患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由皮肤黏膜破损处传播。早期梅毒的传染性更大,病期超过4年的病人传染性小。

胎盘传染:梅毒孕妇在妊娠4个月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以引起胎传梅毒、流产、早产、死胎。

产道传染:分娩时,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发生感染。

血液传染:如输血或共用针头、意外接种。

日常接触病人污染的衣物、毛巾、食具、医疗器械等,尚未证实能传播梅毒。

3如何遏制梅毒传播?

旧社会,梅毒俗称“花柳”,因沾花惹柳而相互传染得病,因当时医学不发达,得了梅毒迁延难愈甚至危及生命而谈之色变。由于现代医学发展,梅毒已是可治可防不可怕的性病。

积极防治 遏制梅毒传播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传染源是梅毒患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也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少数可通过接吻、哺乳、接触带菌的日常用品或医疗器械或输血而被感染。

梅毒的发病人群已经由刚传入初期的有钱阶层向普通阶层转变,目前发现的病例主要是工人、农民,他们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经济能力弱、得到规范治疗的机会少,患病后多就诊于小诊所或自行购药治疗,成为梅毒传播的重要因素。

根据传染途径不同,梅毒可分为后天梅毒和先天梅毒,先天梅毒其传染途径是因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常引起早产和死胎;后天梅毒主要通过性交传染,少数可通过接触传染。本病病程长,在发展过程中可侵犯任何器官和组织,引起多种多样的症状和体征,甚至危及生命;亦可感染多年后无临床症状而呈潜伏状态。

江门市皮肤医院代院长朱正君认为,一般把梅毒患者分为三类:高危人群、桥梁人群、普通人群(受害人群)。梅毒患者并非都是有道德问题的人,很多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上的,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更何况患先天梅毒的婴儿。梅毒患病增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应该正视现实,积极防治。

目前对于梅毒防治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应加大防治力度,消除梅毒,保护国民健康。

4梅毒的传播途径

关于梅毒(syphilis)的起源和传播有很多争执,据西方学者认为,在15世纪以前欧洲无梅毒。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一些水手与美洲妇女发生过性关系,水手回到欧洲时,将此病传播到意大利、西班牙。1494年法兰西国王查理第八世募集各国士兵三十余万人,远征意大利,梅毒正蔓延于意大利国内,当围攻那波里时,军营中发生了梅毒大流行。1495年这些患有梅毒的士兵回国后,造成欧洲梅毒流行。有人认为1488年,葡萄牙舰队将梅毒带到印度。也有学者认为,1498年哥伦布的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由于感染梅毒船员的到达,将梅毒也带到印度。通过商业往来,梅毒也进入了我国,1505年在广东省首先发现和记述了梅毒病例,此后,梅毒便从沿海到内地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发病率居高不下,居性病之首。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有效地取缔了妓院,禁止卖淫活动,对性病进行广泛的普查普治,经过十年的努力,已于1959年基本上消灭了梅毒,1964年我国向全世界宣布基本消灭了性病,这一举动震惊了世界,轰动了全国。

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性病又在我国死而复生,特别是梅毒发病人数大大增加,发病人数急剧上升。

梅毒的病原体是一种螺旋体,它可存在于梅毒患者皮肤粘膜硬下疳、皮疹、体液中。当与健康人性交时,螺旋体就随分泌物进入健康人体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即使是很细微的肉眼看不见的损伤),而使接触者受到感染。极少数可通过输血或接触污染了梅毒螺旋体的物品被传染。母亲患梅毒可传给胎儿。医学上称之为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idum),1905年由法国科学家Schaudinn 与Hoffmanu发现并报告的。

梅毒螺旋体是一种小而纤细的呈螺旋状的微生物,长度为5-20nm,直径《0.2nm。它有6-12个螺旋,肉眼看不到,在光镜暗视野下,人们仅能看到梅毒螺旋体的折光性,其活动较强。在其前端有4-6根鞭毛样细纤维束,其末端呈卷曲状。在未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时,螺旋是规则的。因其透明不易着色,又称之为苍白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是厌氧菌,在体内可长期生存繁殖,只要条件适宜,便以横断裂方式一分为二的进行繁殖。在体外不易生存,煮沸、干燥、肥皂水和一般的消毒剂(如升汞、石碳酸、酒精等)很容易将它杀死。

梅毒的传染性随着病期的延长而减小。一期、二期的梅毒患者都具有传染性,她们的皮肤粘膜损害处有大量的梅毒螺旋体存在;潜伏早期的梅毒患者也有传染性。病程超过2年以上时,梅毒的传染性会逐渐减弱,即使与未经过治疗的病程在2年以上的梅毒妇女有性接触,一般也不会被传染。病程越长,传染性越小,病程超过8年以上者,其传染性已非常小。

5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

主要传播途径有三: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

特别提醒: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消毒不彻底,也可能传播乙肝。

日常生活中,乙肝病毒携带者比比皆是,那么乙肝病毒传播方式具体有哪些呢?

1、经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或其他血源性注射传播。

2、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的感染等,最年已经采取了相应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此环节的传播几率。

3、医源性传播: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液透析患者也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4、性接触传播: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亲密性行为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夫妻之间的无防御措施的性行为传播率大概在14%左右。因乙肝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乙肝病毒,在接吻时有可能会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造成传染。因此在口腔有破损(如溃疡,咬伤,牙龈出血等)的情况下应避免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亲吻。

5、昆虫叮咬传播: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如由于蚊虫叮咬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皮肤粘膜破损口被乙肝病毒感染(如因被蚊子叮咬后的痛痒采取的抓挠)。据国内外多年研究,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根本无法复制繁殖,而且乙肝病毒随血液被蚊子吸食后一般在14小时内就会被消化。

即使没有被消化,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也不会活过48小时,而蚊子的吸血间隔在72小时左右。还有证据表明,蚊子在吸食血液时并不会把前一次吸入的血液吐出到被吸食者体内,它只是吐出一些自己的唾液产生一些润滑和麻痹效果而已。所以蚊虫本身并不会传播乙肝。

6、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型肝炎。

避免乙肝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注射乙肝疫苗,与乙肝患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粘膜的破损。

如果觉得《梅毒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