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艾滋和同性恋的特殊关系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878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8 分钟。

艾滋病是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很多同性恋患有了艾滋,同性恋和艾滋病友什么关系呢?

1艾滋和同性恋的特殊关系

首先,无论同性异性,下面四条原则值得你牢牢记住!

1、必须把每个性对象都视为已经感染,坚持每次插入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

2、只有在两人非常明确的确定互相是唯一的性行为对象,并且距离最近一次与其他人发生性行为已经超过3个月以上,同时双方的HIV检测都呈阴性的前提下,方可不用安全套。

3、如果是同性,在套上安全套之前,先在阴茎上涂抹足够量的润滑剂,套上安全套后,再在其外使用足够量的润滑剂,同时被插入方应该用手指在肛门内涂抹润滑剂。使用润滑剂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为了防止安全套破裂,另一个是提高快感。

4、性活跃的人群(有多个性伙伴),即使每次都正确使用了安全套也应该每个六个月进行一次HIV病毒检测。

对于中国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同性恋是一个令人羞于启齿更不宜讨论但又众所周知其存在的现象,大多数人在谈到这个事时,都可能会抱着一种莫名的窘迫、一种难以言传的紧张,赶紧转到另一个话题,在大众的心目中,同性恋,总是与“不正常”、“有毛病”以及“不道德”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我们首先来琢磨一下这些常被抛出来的词语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概念——“正常”和“异常”,“疾病”与“健康”,“道德”与“不道德”。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确定这些相互对立的概念的界限?就以“正常”与“不正常”来说,毫无疑问,在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的层面上,“不正常”意指一种与多数人不同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那么是要多少人所共有的行为,才算是“正常”呢?需要总人口的百分之几?在大家印象中,似乎四川人都喜欢吃辣的,但我就知道成都人中有完全不能吃辣的,这是不是就“不正常”呢?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不正常”(“异于常人”)被打上了道德的印记,换句话说, “正常”与否直接关乎“正确”。尤其是因为涉及到性,性的正确或不正确在中国是一个很严重的道德问题。在此种逻辑之下,同性恋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然而,为什么一种自然的性行为会面临如此的道德尴尬呢?看看今日世界,多元化和差异化正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难以理解为什么独独在同性恋问题上人们的态度如此落后。更不用说,大量的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证据早已发现:同性性倾向是人类乃至动物界正常的性倾向之一。同性恋也并非是任人随意选择的生活方式,而是先天形成的自然行为。

之所以同性恋在今日社会中成为许多人歧视、指责的对象,还在于不少人认为他们应当对艾滋病负责,他们认为是在这个人群中,艾滋病开始爆发并流行开来。可真的是他们那种“不正常”的行为导致了这种可怕疾病的飞速蔓延吗?这种说法看来有理,其实却不源于事实。虽然艾滋病最初被西方医学界发现时,是首先在美国男同性恋群体内,但实际上从世界来看,异性之间的传播是占首位的。 中国目前也是如此,卫生部在2007年11月29日发布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中指出:“2007年……在5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母婴传播占1.1%。”

这与目前媒体上常见的观点,以及社会上很多人的错误理解,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项评估的结果显示,虽然男男性传播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但目前并非首要途径,异性性接触造成的感染远多于高于男男性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群交往的频繁,几乎所有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几率都较以前为大。不正是由于人群的迁徙和商业活动的加速,才导致历史上一次比一次更为猛烈的鼠疫爆发吗?难道我们要因此而谴责一切人类活动吗?事实上,只要社会在变化,人的活动在变化,交往行为在变化,传染病以及一切疾病就会发生变化。艾滋病不过是一个有些特殊而本质上并无多少差别的例子而已。因此,艾滋病从来就不应该单纯的归罪于任何人或活动,它的确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大问题,但谴责和道德指控不会有任何建设性的作用,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

话分两头说。同性恋尤其是男性同性恋人群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之一,之所以会在这个人群中有如此高的感染率,与许多因素有关。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正是由于普遍存在的对同性恋的污名和歧视,导致很多同志处于极其负面的心理状况中。心理学和社会学诸多研究均证明,在这样的心态和社会生存状态下,个人很容易忽略自身的健康。同时,由于缺乏发展正常情感关系所必须的社会和家庭支持,大量的同志只能在一种匆忙和隐蔽的场景下交往。此种状况下的性,很难是有备而来和注意安全的。讨论“为什么同性恋群体的艾滋病居高不下”,不能忽略这些原因。当不少人在将整个社会的艾滋病问题肇因归结于同志时,更应该反思一下造成这一问题的社会根源。事实上,有证据表明,把艾滋病归因于社会中某一类或几类少数群体,采用漠视、歧视或加以污名对待的做法,不仅无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其本身更是疾病在主流群体中大规模流行的催化剂。例如,艾滋病在整个80年代一直是在美国男同志中流行,直到1995年为止,大多数美国异性恋白人男性都还坚信艾滋病是个“同性恋疾病”,认为艾滋病与身为异性恋的自己没有关系。这种观念盛行的后果,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异性恋美国男性中的艾滋病发病率逐渐上升。

此外,不少人认为,男同性恋人群中存在的“混乱”的性关系是艾滋病的根本原因,并进而认为同志们应该为这一“不道德”的原因而负责。

那么,“多性伴”是否又应该成为一个道德问题呢?这又是一个应该两说的议题。社会学和行为学调查的结论的确支持一点:多性伴的确是男同性恋群体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过这也并非男同性恋群体的专利,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潘绥明教授的研究,在“主流”的异性恋群体中,近年来有多性伴行为的人数也在以很快的速度上升。至于多性伴本身是否应该成为道德评判的负面对象,就要用到一条基本的评判标准。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大多数伦理学家和社会学者都公认一点:道德的底线应该是“对他人无伤害”。如果是成年人之间在相互自愿的前提下的性关系,并且不涉及对第三人的感情和/或关系伤害,应该说这样的前提下,无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多性伴都不应该再成为一个道德问题。当然,从风险的角度说,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多性伴都会增加艾滋病和性病的传播风险。所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里依然转化为如何促进人们提高风险意识,善用保护措施,避免感染。在这一问题上需要强调指出的一点是,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没有基本的法律保障,来自家庭的压力等等,使得不少同志难以维持一种固定的一对一情感和性关系。

科学事实证明,性伙伴的数量与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几率成正比,不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与多人发生性关系都会提高感染几率。但是,在一个有充分选择自由的社会中,只要是自愿自主,个人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是有一个,还是多个性伴。这里想强调的只是一个事实,即很多同志之所以无法维持稳定的感情关系,主要是源于社会环境和家庭压力。换一个角度,如果社会能够更宽容一些,将不仅为同性恋者,也将为其他人提供更多的在艾滋病方面的保护。在目前很多中国同性恋最终被迫与异性结婚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重要。一味地强调同性恋是高危群体,是有很高的误导性的,会使很多异性恋者,产生一种假性的安全感,以为自己不属于高危群体所以是安全的。但实际上由于社会家庭的多重压力,导致很多同性恋者被迫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结婚,令所谓高危与非高危的区别失去意义。

正是面临着类似艾滋病的来自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挑战,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相处,怎样交流和合作的问题,这些思考必然关乎人们生活的根本。而同性恋及其与艾滋病的关系为人们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们怎样相互关注、尊重和行动,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与他人相处的关系模式,以及如何对待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

2南京:男男安全套助力同性恋人群防艾

“哎呀,这位大姐,你拿错了,这个不是你用的,这是男男同志用的”,“男同志用的?”当现场工作人员反复提醒后,张大姐才瞧清楚,她手里拿的是同性恋专用的避孕套,她哈哈一笑:“还有这个东西,第一次见,挺新鲜的。”昨天,江苏省疾控中心在山西路市民广场开展艾滋病宣传活动,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赠送的物品里除了宣传资料外,还有同性恋避孕套,这是首次在公众场合免费发放。

同志安全套被许多人称为“男男套”,在昨天的现场,瞧新鲜的多,真正拿回家的少之又少。记者看到,一名市民拿起来后,看了一眼,就迅速地丢在桌面上,尴尬地说:“拿错了,拿错了。”除了各大媒体的摄影记者围作一团聚焦拍摄外,几乎很少有市民来领用这个。“谁会领这个啊,谁领不就证明自己是同性恋了”,李先生告诉记者,他认为不太合适在这个场合发放,因为同性恋还是属于比较隐秘的一个群体。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方法不错,汪同学是一名研二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同性恋只是性取向与普通人不一样,在公共场所发放男男套以及普通安全套,本来就是说明这些人和我们一样,在社会上是平等的。”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男男套”第一次在公共场合发放,其实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让社会关注同性恋这个群体,提高这些人使用安全套的意识。

与普通安全套不同的是,“男男套”前端没有“贮精囊”,外包装标注了醒目的字体“同志”,一行小字“特别的你,享受特别的爱”,更是提醒它的与众不同。另外“男男套”材质更厚,其拉伸力是常规安全套的150%以上,能有效预防艾滋病或性病。 江苏省疾控中心门诊部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其实之前疾控部门已经在酒吧等娱乐场所发放过这种安全套,从反馈的情况来看,还是很受欢迎的,“同志”群体基本上都能接受这种安全套。记者在南京一些超市里并没有发现有这种“男男套”出售。专家表示,“男男套”究竟进不进超市,这是企业的自主行为了,但是从目前的趋势看,今后“同志”群体购买“男男套”会越来越方便的。

3艾滋,同性恋,安乐死,谋杀?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曾经参与制作过超过100部电视记录片和主持过超过1000场广播现场秀的BBC资深主持人雷·高斯林(RayGosling)昨日在英国诺丁汉郡被捕。他被捕的罪名是谋杀——雷·高斯林在一部他参与的记录片中向观众公开承认用枕头闷死了病中的同性恋伴侣。

上电视公开杀人罪行

英国诺丁汉郡警方发言人称:“警方留意到在周一晚间的BBC电视节目‘Inside Out’中,一名70岁本地男子声称自己杀人,警方今日以谋杀嫌疑将其逮捕。”

70岁的雷·高斯林在警方所指的电视片《死之尊严》中,站在一片墓地里向观众陈述了自己杀人的经过。他在这部讲述死亡话题的电视片中说:“我有一个保守了很长时间的秘密,也许现在是时候公开了。”

“我曾经杀过一个人……他很年轻,是我的爱人,但是他患了艾滋病。”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在医院里。医生说:‘我们无能为力了。’他(死者)很疼,疼得要命。”

“我对医生说,‘请让我们单独呆一会儿’,于是医生离开了。我拿起枕头,盖在他的头上直到他窒息而亡。医生回来的时候,我对医生说:‘他死了。’大家都没再说什么……”

在电视片中,高斯林声称自己让同伴“安乐死”可以为改变相关立法提供一个案例。他说:“有时候医生会帮忙,而有时候病人和家属会自己动手。”高斯林还说,他知道警察会找他问话,但他表示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遗憾。他说:“如果你爱一个人,不能看着他受苦。”

4安全套究竟安不安全?

相信大多数人都想不起来。就是因为熟知,所以我们学会了忽略,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我们经常用到的安全套真的安全吗?

你对安全套熟悉吗?相信用过的人都会说:“熟悉”。但熟知不等于真知,就像我们整天花着人民币,你现在能立即想起来毛主席头像的背面是什么图案吗?相信大多数人都想不起来。就是因为熟知,所以我们学会了忽略,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我们经常用到的安全套真的安全吗?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会有两个答案:安全和不安全。回答安全的肯定是避孕没失败过的;回答不安全的肯定是不成功成了人的。其实,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所知的是避孕套,并不是安全套。相关专家级媒体也曾经报道过,避孕套不等于安全套,现在市面上的产品大多是避孕套,并不是安全套。对于这个观点我们暂且不去深究,姑且都偏颇的称为安全套。那我们再做个提问:你的安全套能完全有效的防艾滋、乙肝等病毒吗?从这个角度来讲,你的安全套真的安全吗?

相信大多数人的心里都在打鼓,心里都没底。很多人肯定也会反问,现在的安全套大都没那么大的功效。但性学专家告诉我们,目前市场上已存在这种安全套产品,而且是中国制造,是中国能引领世界的为数不多的产品之一。这就是“塞呋盾”安全套。“塞呋盾”安全套以其创新的高阻隔特性被国家药监部门批准注册成为“天然复合乳胶高阻隔安全套”,成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套”。

塞呋盾的出现给安全套行业重新划分了阵营,这个阵营不再是本土品牌与外来品牌的划分,也不再是一线品牌与二三线品牌的划分,而是安全套与传统避孕套的阵营划分。《生命时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也对塞呋盾进行了相关报道,赞其在安全套行业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塞呋盾安全套的突破性主要表现在对性传播疾病的预防上。据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调查显示,避孕套并不安全。使用避孕套后,并不能防止淋病由男性传染给女性;而且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仅能降低85%,值得注意的是,15%的失败风险对艾滋病这一致命性的传染性疾病来说是巨大的不安全!这一缺陷是由天然胶乳避孕套材质的致密度造成。因为天然胶乳表面有5000—70000纳米的天然裂隙,而致病淋病的淋球菌直径不到1000纳米,病毒的体积则更小,天然乳胶致密度缺陷,给病菌传播制造了机会。

塞呋盾安全套与传统避孕套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采用“复合交联纳米填充技术”,有效地弥补了天然乳胶致密度的缺陷,使其致密度大大提升。多家权威医院机构实验证明,新产品能对迄今为止临床发现的直径最小(42纳米)的乙肝病毒,以及艾滋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还有淋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容易导致性传播疾病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有效阻隔,大大降低使用者感染或传播疾病的风险,真正做到了政府提倡的性传播疾病的前瞻性预防,为人类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

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套”才能带来切实的安全,我们每个人都改思索,我们用的安全套安全吗?也许我们到了换“套”的时候!

5艾滋传播以性为主 有大学生因赶时髦同性恋

今天是第24个“艾滋病日”。1981年世界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例至今,在短短30年间,艾滋病已肆虐全球,夺去2500多万人的生命。近日,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说,这将是一场非常艰难的攻坚战。

当前我国艾滋病感染几乎波及所有人群,60岁以上“艾滋老人”和20出头的“艾滋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同性性传播特别是男男传播快速上升。专家分析指出,艾滋病疫情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60岁以上男性由483人逐年递增至3031人,所占比例由2.2%扩大为8.9%;在艾滋病病人中,60岁以上男性由237人增至2546人,所占比例由5.4%扩大为11%。

吴尊友指出,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状况改善,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的性活跃年龄在延长,退休之后仍精力旺盛,再加上丧偶或伴侣没性趣等原因,一些老年男性会去寻求性服务。这些老人往往选择比较隐蔽的低档暗娼,且不使用安全套,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很高。

近年来,随着检测面的扩大,学生人群报告感染者人数显著增加。今年1至10月,新报告学生感染者和病人1252人,占学生历年累计报告数的21%。学生中,特别是20至24岁男大学生,近两年报告感染者数增加明显。

同性恋人群感染进一步上升,在今年报告病例总数中已占到13%。男男性行为人群感染率增加明显,在西南个别地区甚至达到20%以上。

吴尊友说,当前艾滋病感染群体更加分散,已不再是集中在人们所说的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中。在综合医院检查救治的病人中,发现的新病例越来越多。今年1至10月,医院在对病人进行术前检测时,新发现感染者和病人6733人;到医院其他科室就诊检测的,又新发现感染者和病人17160人。由于感染涉及的人群范围更广、更分散,落实防治措施、减少新增感染的难度加大了。

权威访谈

陈竺:局部地区疫情严重

在第24个艾滋病日到来之际,卫生部部长陈竺就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累计报告43万例

问:当前我国艾滋病疫情整体形势如何?

答:截至2011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4459例,其中病人166207例、死亡88223例。2011年1至10月报告感染者45749例、病人30303例、死亡16338例。

根据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结果,截至2011年底,估计我国现存活感染者和病人约78万人,其中病人约15.4万人;2011年新发感染者约4.8万人,因艾滋病相关死亡约2.8万人。

我国艾滋病疫情总体形势向好。从全球来看,我国的感染者和病人数约占全球的2%,仍属于低流行国家。

传播途径以性为主

问:艾滋病传播速度、传播途径、人群分布及地域分布等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答:从整体疫情看,依然呈上升趋势,但增速减缓;艾滋病感染者发病进入高发期,死亡人数增加。

从传播途径看,转为以性途径传播为主,并且持续增高。

从人群分布看,吸毒人群感染率下降,男男性行为者上升;各年龄段人群均有报告,但以老年男性和青年学生上升较快。

从地域分布看,局部地区疫情严重。四川布托县、昭觉县,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云南瑞丽市、陇川县等地方感染率超过1%,已属高流行地区。

2015年控制人数120万

问: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防治艾滋病采取了哪些积极措施?

答: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艾滋病防治工作。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艾滋病防治法规和政策措施。今年,将要下发第三个《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中央财政加大了防治经费投入,近年来,中央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2007年为9.4亿元、2008年10.7亿元、2009年12.2亿元,2010年增加到20.7亿元、2011年增加到22亿元,地方财政也在逐步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问: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如何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

答:“十二五”期间,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是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降低艾滋病病死率、减少社会歧视、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到2015年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控制在120万人左右。据新华社

社会调查

有大学生因赶时髦同性恋

晨报讯(首席记者 崔红)同性性行为是导致艾滋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确有大学生因赶时髦而尝试同性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正处于从“保守”到“开放”的转型中,总体上健康、理性,但对婚前性行为、校外同居、同性恋等问题却持包容、开放的态度。社会学家指出,大学生的婚恋观中确实存在一些非理性的观念和行为,必须引起社会重视。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 近日发布《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实证研究》。调查显示,来自白领家庭、月生活费超过1000元的男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最开放者。五分之一的男生尝试过婚前性行为。

如果觉得《艾滋和同性恋的特殊关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