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艾滋病的起源是怎样的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37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说起艾滋病,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谈“艾”色变的。那么艾滋病是怎么起源的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1艾滋病的起源是怎样的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内脏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科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最初是在西非传播的,是一位非洲男子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性交后传染开的,当时该男子在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性交后,再与其他同性者性交,才开始有艾滋病。

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化而来。其实,艾滋病的起源应该是在非洲。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

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见曾毅:爱滋病的流行趋势、研究进展及遏制策略)。 [1]

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2008年7月29日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星期二发布了《2008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不过,各国的情况并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的总数也仍然居高不下。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万,比2001年下降了3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比2001年下降20万。[2]

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故此我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

2艾滋病的流行病史

AIDS全球大流行的历史可以明显地分为4个时期:即寂静期、发现及初始反应期、全球动员期和目前的十字路口期。

从70年代中开始,HIV已在全世界传播而不为人知的时期称为寂静期。现代社会交通发达,国际间人员交往频繁、性行为开放,非常有利于性传播疾病在全世界蔓延。今天远离高发区和表面上平静的地方,明天也可能成为AIDS严重受害地区,因为AIDS的流行可能在5年或更长时间内不被科学检测所发现。

1981年AIDS的发现结束了寂静期,1981—1985年为初始反应期。1983年初在病原体尚未发现以前,由于流行病学家的努力,很快推断出AIDS的性传播途径,为预防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对HIV的科学研究是广泛而有成果的。但不论个人、社会或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它的初始反应都是相当迟缓的。从诊断出第一例AIDS病人,到开始大规模向社会公众进行有力的宣传教育,往往需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例如,瑞士于1982年发现了第一例病人,而全国性的AIDS防治计划(全世界最佳方案之一)直到1986年才提出。这说明人类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际。要使个人、社会和国家都认识到AIDS的严重性是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工作的。

第三时期从1985年4月第一次国际AIDS大会开始到1989年,这一时期形成了对AIDS防治的全球战略,并付诸实施,为全球动员期。大多数国家制定了自己的防治计划。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加强了对AIDS斗争的全球性指导和实际支援。1987年10月联合国第40届大会第一次对—个疾病即AIDS进行了讨论。并号召各成员国互相合作加强对AIDS的斗争。1988年初在伦敦召开了有148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卫生部长会议,通过了预防AIDS的伦敦宣言。强调对AIDS的危害和传播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可以防止AIDS的蔓延。并指出,宣传教育应成为各国预防AIDS规划的最重要内容。

第四时期即目前的90年代,AID在全球范围蔓延、扩散并波及到社会的各阶层,AIDS对人类的威胁在不断增强,但社会对AIDS防治的赞助却在减少,公众对、AIDS病人的态度变得僵硬而麻木,医护人员的厌倦(burn—out)情绪在增加,歧视情况严重存在,科研经费在下降,社会贫富差距在增大,高科技产品(包括叠氮胸甙即AZT、戊烷眯气雾剂aerosolized pentamidine等有效治疗药物)世界上绝大多数感染者无力购买。人类对AIDS的斗争正处于十字路口。AIDS的全球性流行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种矛盾,并使人们认识到,健康与人权,健康与和平不可分割,人类行为问题对未来的公共卫生至关重要。“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应该是人权的基本内容。

3艾滋扫盲 什么是艾滋病

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由于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缩写为HIV,又称艾滋病毒)而发生的传染病。艾滋病的英文全称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取其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则缩略为AIDS,其完整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所谓“获得性”,就是说本病不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疾病,而是后天获得的;所谓“免疫缺陷”就是指患者体内抵抗疾病和感染的免疫机能有了缺陷,发生了故障,从而使机体缺乏足够的抵抗力来保护人体健康,抵御疾病;所谓“综合症”,在这里是指由于免疫缺陷而引起的一系列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英文,缩略词为AIDS,读音为艾滋,因此,就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叫艾滋病。在较早的书本上,有许多与“艾滋病”这三个字写法不同而读音却相似的写法,这是因为人们最初认为AIDS主要与“性”、“爱”有关。故当时有“爱之病”、“爱滋病”的写“爱死病”。事实上,本病与“性”、“爱”等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为了避免出现狭隘的误解,国内统一写作“艾滋病”。

2、艾滋病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

(2)血液传播:包括: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②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③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

(3)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 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

当感染者在染感染HIV后8-10年之内都有可能不会现任何明显症状。但其血液、精液里还是含有病毒。期间如果发生危险性活动,将会把病毒传染给性伴。所以没有症状不一定没有受过感染。有过高危行为的人最好通过检测来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

3、艾滋病临床上分为三期:

(1)艾滋病病毒感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仅血里检查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约有90%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不发展为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或艾滋病。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机体遭到疾病侵袭或创伤时,则会发病。

(2)艾滋病相关综合症:病人出现腹股沟淋巴结以外的两处以上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持续3个月以上,并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疲劳、食欲不振、消瘦、体重减轻、持续性腹泻、夜间盗汗等,至少有以上两种症状和两项艾滋病实验室检查不正常,可以诊断为艾滋病相关综合症。一部分人停留在这种状态,而另一部分病人则发展为严重的艾滋病。

(3)艾滋病阶段:突出表现为致病性感染,其中包括原虫、真菌、病毒、细菌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如卡波西氏肉瘤(Kaposi肉瘤)、淋巴瘤等,以及找不到原因的细胞免疫缺陷。

4、艾滋病临床表现有四种类型:

(1)、肺型:表现缺氧、呼吸困难、胸痛和X线检查呈弥漫性肺部浸润。肺部感染占艾滋病症状的50%,其中卡氏肺囊虫引起的肺炎占80%。

(2)、中枢神经系统型:约30%艾滋病病例出现此型,由病原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或肿瘤、血管并发症及中枢系统的脑损害,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痴呆、抽搐以及局灶性和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严重后果。

(3)、胃肠型:水样便泻,每天10-20次,失水。养分消耗与丢失,体重减轻,衰弱。病原体主要为隐孢子虫。

(4)、发热原因不明型:因病原体感染,出现高热、不适、乏力及全身淋巴结肿大。

4男子隐瞒婚前艾滋病史 法院判处婚姻无效

近日,青羊法院的一纸判决书,给张芸和李石(均为化名)一见钟情的童话,画上了一个句号。

2009年冬天,张芸和李石认识,两人很快恋爱。1年后,两人结成夫妻。结婚后,张芸一直想早点当妈妈,可丈夫李石一直以“不想要孩子”为由推脱。在张芸一再追问下,李石坦白:自己患有艾滋病。去年9月,张芸向青羊法院递交诉状,希望法院判令她与李石的婚姻关系无效。

法院审理认为,李石在明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而且知道医学上认为该类病人不应当结婚的情况下,隐瞒事实,与张芸登记结婚,违反了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是婚姻法禁止结婚的情形。法院认定李石与张芸的婚姻关系自始至终无效。

5艾滋病起源没有定论

爱滋病究竟是怎么来的?

许多人都十分纳闷,爱滋病毒究竟是怎么来的?科学家做过研究调查,但是到今天仍不十分清楚。东欧共党还没有解体之前,共产国家的医生以阴谋论来看爱滋病的出现,认为爱滋病毒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发展出来的生化战武器,不慎外泄所致。一些宗教界人士则认为,爱滋病是上帝的天谴,对那些不遵从祂的旨意行事的罪人,尤其是同性恋者及纵欲者,所作的严厉惩罚。

其实,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或种族的人民会免于受到爱滋病毒的侵犯,造成各地区的人有不同严重程度的感染,原因有两个:一是爱滋病毒开始大规模蔓延的时间不同,二是具有感染爱滋病毒的危险行为的人数不同。

爱滋病毒的起源地究竟在何处,目前并没有一个定论,比较没有争议但学术界却不太愿意公开宣称(怕引起非洲人民的抗议)的说法是,它很早就存在于非洲大陆的乡间,长久以来并没有造成大规模流行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并不频繁,个案总是零星式地发生,并不引起人注意。直到二次大战结束,非洲各个殖民地纷纷独立,快速的社会变迁与都市化让许多乡间的民众往城市里聚集,病毒的「密度」因此大大增加,加上都市里的人的行为(例如不安全的性行为、色情行业、吸毒)促进了病毒的散播,是故,造成了目前非洲地区的严重疫情。另一方面,这些非洲新兴国家独立之后,社会上急需要许多专业人员(如教师、医师),所以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国家(如海地)的非裔知识分子,就回到非洲去从事这些工作,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也同时把病毒带了回去。加勒比海的海地气候宜人,物价便宜,一直都是美国人的渡假天堂,1978年同性恋者还曾在海地举行国际性大会。爱滋病毒就因此经由海地传进美国的加州,以及世界各地。

依科学的推测,爱滋病并不是一种天谴,而是一种伴随全球性巨大社会变迁所出现的一种新的疾病。今天我们要控制爱滋病毒的蔓延,找出它的发源地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了解爱滋病毒的传播方式,进而改变会促进病毒传播的人的行为。

如果觉得《艾滋病的起源是怎样的》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