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接吻不传染艾滋病主因唾液含有抗病毒蛋白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11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什么叫着艾滋病?艾滋病都有哪些症状呢,都有哪些传播途径呢?为什么接吻不会传播艾滋病呢?

1接吻不传染艾滋病主因唾液含有抗病毒蛋白

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染,即使与艾滋病人接吻,被传染的可能性很低。这引起了南大教授吴稚伟的注意:会不会是口腔里含有抗病毒的成分?在持续十几年的研究之后,近日他所在的课题组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口腔唾液中具有抗艾病毒的一种蛋白质GP340,并初步确定了其与抑制艾滋病毒的感染有关。

一旦其中最少且必须的成分得到确定,他们便可设计预防艾滋病的药物投入临床实验。

现场:博士生分装“艾滋病毒”

走进吴稚伟教授的实验室,扑入眼帘的首先是操作台上高高矮矮、大小不一的瓶瓶罐罐。两位年轻的博士生身着白大褂,戴着橡胶手套,正在分装血清样品及其他实验材料。而这些血全部来自艾滋病人的身体。楚鹰博士指着手边小小的试管说:“这里是40个艾滋病人的血清,他们当中有的尚未发病,有的已经发病。”听起来很可怕,可楚鹰笑着说:“这些血清已经过灭活处理,病毒去掉了,只剩下抗体,我们在常规的环境中就可以操作,没有危险。”“艾滋病人身体内产生的抗体有的能抑制病毒的复制,有的却不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能起强烈抑制作用的抗体,把它甄别出来。”

起因:为什么接吻不会传染艾滋病?

毫无疑问,研究人员早就发现在艾滋病人的唾液里能检测到艾滋病毒的基因,但这些病毒却无法去感染别的细胞。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流行病学分析也早已发现艾滋病通过口腔唾液传播的几率是极低的,或者基本没有。

这个现象引起了包括吴稚伟在内的若干艾滋病专家的大胆猜想:口腔里一定含有一些抗病毒的成分!

当吴稚伟还在美国纽约大学工作时,他就开始从事分离人体口腔下腭唾液的研究。结果,他们经过对唾液成分的研究发现:口腔里一般没有活病毒,是因为唾液里含有若干种能抗HIV感染的活性蛋白,特别是一个称之为GP340的蛋白质,能清除口腔里的某些细菌,对防止牙龋和保护牙齿起重要的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吴稚伟等人意识到:这个蛋白的基因在人体里可能起到两个比较重要的作用:一是和细胞的发育、分化有关,二是和人的天然免疫有关,而这正和GP340蛋白能阻止艾滋病毒感染细胞的活性是一致的。“我们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最终证明了GP340能抑制艾滋病毒感染细胞的活性,并搞清楚它的原理。”

最新进展:“缩小包围圈”

来到南京大学医学院后,吴稚伟带领课题组和纽约大学继续开展“锁定蛋白GP340特定部位”的合作研究。这个完整的蛋白由1600多个氨基酸组成,到底是哪些氨基酸在起作用?2007年初,他们已缩小包围圈,将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区域缩小到原有蛋白的十分之一,然后又在锁定的107个氨基酸中,发现其中的16个氨基酸有可能在抑制艾滋病毒感染方面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目前,他们还在继续确定这个区段涉及的“最少、必须的氨基酸数目”以及有可能的三维立体结构,为合成药物做好关键性的准备。“要想把它做成药物,少1到2个氨基酸都会在成本上有很大差别,并且氨基酸数越少越容易合成,争取在3年左右能够进入临床。”

2接吻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吗

接吻是男女间表达爱意的常见方式,一般的接吻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

礼节性的接吻不会感染艾滋病。长时间的接吻,通过唾液传染的可能性也非常低,接吻会传染艾滋病吗?因为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传播,但如果有口腔溃疡,艾滋病病毒就有可能进入渍疡部位通过血液而感染人。

在游泳池里游泳能传染上艾滋病吗?有些人担心如果泳池中的水被艾滋病患者用过了,自己再游泳时就会被感染。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即使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游泳池里因为皮肤划破而出了血,释放出的病毒也不会感染其他人,因为艾滋病病毒在水里存活时间很短,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而且艾滋病病毒在水里会很快分散,所以与病毒的接触机会非常非常的小。由此可见,在游泳池里发生这种感染几乎是不可能的。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多长时间才发病?一般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并不立即发病,平均经过7—10年的时间才发展为艾滋病患者。在发展成艾滋病患者以前外表看上去很正常,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但这期间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3艾滋病病毒衣壳蛋白结构图

美首次绘制出艾滋病病毒衣壳蛋白结构图,为人类寻找艾滋病治疗新途径带来曙光。

该研究项目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乔治 E·休伊特医学研究基金资助。

自1981年艾滋病首次发现以来,所有的治疗药物都瞄准了艾滋病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步骤,如利用蛋白酶抑制剂阻断蛋白分裂,从而防止病毒的产生。这些药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但随着病毒抗药性的增强,其效用越来越不明显。

为此,科学家们开始寻求另外一种解决途径,希望通过阻碍病毒衣壳形成或摧毁病毒衣壳来削弱甚至杀死艾滋病病毒。但由于对HIV病毒衣壳的结构和形成机制没有更清楚的认识,科学家们一直无法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达到目的。病毒衣壳是包围在病毒核酸外的一层蛋白质,由一定数量的壳粒组成。科学家们此前发现,HIV病毒衣壳是由大约250个六边形的蛋白团呈蜂窝状排列组合而成,其内包裹着病毒遗传物质。HIV病毒会绑定细胞表面受体,然后将衣壳转移到细胞的胞浆之中,从而感染人体细胞。

《细胞》杂志6月11日网络版刊发文章称,美国科学家采用X光晶体照相术,首次精确描绘出构成人类艾滋病病毒(HIV)衣壳的CA蛋白六聚物结构图,为人类寻找艾滋病治疗新法带来了曙光。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马克·耶格尔教授和他在弗吉尼亚大学、犹他大学的同事一起,采用X光晶体照相术,第一次详细描述了构成HIV病毒衣壳的六边形蛋白体的高清分子结构,他们称这种六边形蛋白体为CA蛋白六聚物。研究人员发现,在CA蛋白六聚物中,六个氨基酸链的氮末端聚合在一起,形成六聚物的中心,而氨基酸链的碳末端则形成围绕中心的“软”带,起着连接相近六聚物的作用。大约250个这样的六聚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病毒衣壳。由于起连接作用的“软”带非常柔软,所以这些衣壳的曲率并非固定不变。

通过观察,研究小组还发现了六聚物中相近CA蛋白分子的氨基酸氮末端与碳末端的连接方式,这对了解HIV病毒衣壳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科学家找到干涉这种连接的方法。比如设计出能够插入关键位置的小分子,来阻碍衣壳的形成,或者使衣壳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任何能够使病毒衣壳不稳定的东西,不论是阻碍六聚物的聚集结合,还是促成病毒衣壳的损坏解体,都会起到削弱甚至杀死病毒的作用。

4接吻竟染“急性接吻病”

接吻无法避免跟对方的唾液接触,很自然会“交换”双方口腔内经常存在的细菌。如果口腔没有溃疡,身体又健康,抵抗力足的话,细菌就不容易作恶,口腔中的细菌可“和平共处”。可是,如果接吻太激烈,咬伤嘴唇或牙肉,其中一方的抵抗力又弱的话,便有可能出现“接吻病”,造成口疮、喉咙发炎,甚至入血后引起致命的坏血病。

食物中有无数细菌存在,透过进食,口腔也会“吸收”细菌,一有机会,便加以散播。

年轻人接吻太频繁,会染上“急性接吻病”。

“接吻病”的严重程度,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细菌恶性程度:如急性的毒性传染病病毒。。细菌数量:口腔卫生越差,口腔细菌量越多,致病的几率越高。。接触时间:接吻时间越长,互换细菌的数量也越多。

年轻人易染病“急性接吻病”,这是常见于年轻人身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状。这种“接吻病”是由病毒感染,透过口水、飞沫散播,属于急性的毒性细菌传染病。一般如果对方带菌,不论口腔有没有溃疡,亲嘴后24小时,另一方会被感染。

此菌往往在年轻人身上发病,原因不是年轻无抗体,而是他们的接吻太频繁,容易受感染。

医生说,接吻时间不应太长;如果身体不适,如咳嗽、发烧、呼吸道感染时,最好少接吻。

看着刚出生的小宝宝,爸爸妈妈总忍不住又亲又抱,但这些亲密举动,可能会让宝宝感染致命细菌。除了经大人的手和口腔,b型链球菌还存在母亲子宫颈内,宝宝被垂直感染的话,会出现腹泻、发高烧等类似感冒症状。

对付b型链球菌,用抗生素治疗,很快可痊愈,不过一定要尽早医治。

5朊蛋白病

朊蛋白病是一组具传染性朊蛋白所致散发的,显性遗传的,可传染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脑海绵状变性。

朊蛋白病非病毒也不是类病毒,而是一种特殊的具有传染性质的蛋白质(protinactious infectious particles,prion)。

朊蛋白上一种糖蛋白,分子量约27~35道尔顿。正常脑组织中也含朊蛋白,并存在朊蛋白基因,位于20号染色体短臂上。正常脑组织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无致病性,其功能尚不清楚。感染性朊蛋白是朊蛋白的一种变异型,可引起脑组织海绵状变性。

正常朊蛋白是α螺旋结构,是水溶性蛋白,可以被蛋白酶水解。而变异型朊蛋白则是β片状结构,不溶于水,不能被蛋白酶水解,也不能被核酸酶破坏,高压消毒及巴氏消毒不能灭活。变异型朊蛋白沉积在脑组织中,引起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造成海绵状脑病。

人类朊蛋白 朊蛋白病约15%的患者为遗传性,患者家族有朊蛋白基因突变,遇到外部致病因子时约半数人可发病,潜伏期长短与解除致病因子的量有关。

朊蛋白病包括: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Creutzfedt-Jokob Disease,CJD)是人类最常见由朊蛋白引起的疾病。疯牛病(BSE)的发现引起世界上极大震动,系通过被感染动物尸体加工成饲料喂饲牛而发生流行。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而kurn病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致死性朊蛋。

如果觉得《接吻不传染艾滋病主因唾液含有抗病毒蛋白》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