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艾滋病的诊断原则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49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什么叫着艾滋病?那么在诊断艾滋病的时候都有哪些原则呢?

1艾滋病的诊断原则

HIV/AIDS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HIV抗体阳性者配偶及所生子女或有职业暴露史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作出诊断。诊断HIV/AIDS必须是HIV抗体阳性(经确认试验证实),而HIV RNA和P24 抗原的检测有助于HIV/AIDS的诊断,尤其是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感染。

急性期

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

无症状期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HIV抗体阳性;或仅HIV抗体阳性。

艾滋病期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HIV抗体阳性,加上下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或HIV抗体阳性,CD4+T淋巴细胞数《200/mm3。

1、 原因不明的38℃以上持续不规则发热,》1个月;

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菌肺炎;

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 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 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病;

14、青霉菌感染;

15、 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卡波西肉瘤;

17、淋巴瘤。

2艾滋病症状 肺孢子虫肺炎

艾滋病病人有呼吸困难、缺氧、胸痛等症状,胸部透视显示弥漫性浸润。在北美和欧洲最常见的致命的机会性感染为卡氏肺孢子虫所致的肺孢子虫肺炎。还有两种病毒也可致成同样的肺部症状。此外,刚地弓形虫感染也可致成肺炎,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的幼虫也常侵袭艾滋病患者的肺部。这里重点地介绍肺孢子虫肺炎:卡氏肺孢子虫原来译成卡氏肺囊虫,但它究竟属于哪一类生物,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确定。它形成芽拖,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一种酵母,但大多数人则认为它是一种孢子虫。由于卡氏肺孢子虫的大量繁殖,使肺泡腔扩大,充满蜂窝样物质,肺孢子虫分裂成团,形成肺孢子虫囊肿。它们粘附在肺泡壁上,使肺泡间隔的微血管堵塞,妨碍血和气体的交换。由于咳嗽,使肺泡子虫从一叶扩散到全肺,咳嗽也可将包囊咳出到呼吸道内,吸气时又将包囊吸入到其它肺叶的支气管内,气流和重力使它们进入新的肺泡。狗、猪、狐、兔和羊等体内都有发现。实验室饲养的正常实验动物,如大白鼠和豚鼠的肺部就常有隐性感染,不表现症状,只要用醋酸可的松每周注射2次,一个月后即可诱发肺孢子虫肺炎,似乎肺抱子虫原来就隐藏在它们的肺内。艾滋病患者是否原来肺内也有隐性感染,在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之后才诱发了肺孢子虫肺炎,或者是由动物传给抵抗力低的艾滋病患者,尚不清楚。此虫在患者的肺泡中发育和繁殖,由滋养体经包囊前期变成包囊。包囊的核由1个分裂成8个,形成8个子孢子,即为成熟包囊,子孢子从包囊逸出再发育成滋养体。用普通染色的标本中只有8核包囊较易辨认,从气管镜取出的活组织或尸解取得的标本,可用果氏银染法观察到着色的肺孢子虫囊肿。

肺孢子虫肺炎是欧美艾滋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感染率平均高达57%,常致死亡。艾滋病患者最初的表现就是肺孢子虫肺炎,它可发生在60%以上的患者中,在临死前患这种病的百分率就更高。患者常常是因患肺孢子虫肺炎住院而后被确诊为艾滋病患者。1985年6月6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死去的阿根廷旅游者,在1984年11月即患过肺孢子虫肺炎。卡氏肺孢子虫寄生在肺泡内,因一般病理切片所用的苏术素伊红染色剂(H一E〉染色不容易辨认,因此常常诊断为间质性浆细胞肺炎。由于卡氏肺孢子虫的大量繁殖,使肺泡腔扩大,充满蜂窝样物质,肺孢子虫分裂成团,形成肺抱子虫囊肿。它们粘附在肺泡壁上,使肺泡间隔的微血管堵塞,妨碍血和气体的交换。由于咳嗽,使肺子孢子虫从一叶扩散到全肺,咳嗽也可将包囊咳出到呼吸道内,吸气时又将包囊吸入到其它肺叶的支气管内,气流和重力使它们进入新的肺泡。

3艾滋病之淋巴瘤图片

4艾滋病淋巴瘤怎么治疗

干细胞移殖已经成为治疗淋巴瘤(lymphoma)的标准作法之一,但这却不适用于同时也感染艾滋病毒的患者,不过2005年元月出刊的美国血液学会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揭露了这类病患临床治疗上的新希望。

临床上的数据显示,患者因为感染艾滋病毒所导致的免疫缺陷,极易合并淋巴瘤,而医生发现这类淋巴瘤治疗的成效,也远低于单独出现淋巴瘤的病人。

这次研究人员所属的芝加哥希望之城癌症中心( City of Hope Cancer Center ),募集了20位11岁至28岁感染HIV的淋巴瘤患者,据了解这些病患之前都曾接受过标准的化学抗癌药物的治疗,不过效果并不明显。

参与这项研究计划的病人,在接受自体干细胞( autologous transplant )移殖前,得分别接受化学药物,或合并放射线治疗的过程,并且所有病患在接受治疗的时间内,同时也接受治疗HIV的鸡尾疗法。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多管其下的作法,虽然引发较多副反应,但总数20人的研究计划,至今仍有17个人存活,因此对于艾滋病患者,同时也罹患淋巴瘤的患者,干细胞疗法仍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效用。

5认识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在皮肤科不常见,尤以不典型病例易误诊,现将诊治的2例做一报告。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22岁,农民,因面、颈、胸部红色丘疹伴脓疮反复3年就诊。3年前,患者面及颈部出现粟粒大小红色丘疹,散在,单生长,不痛不痒,很难消退,逐渐增多,个别呈囊性小脓疱。自购肤轻松软膏外擦无效,后在当地乡医院及某县级医院诊断为痤疮及毛囊炎。先后口服四环素、红霉素、甘草锌片等治疗,病情未见好转。皮疹逐渐向颈下及胸部扩展,受热时偶有轻度瘙痒。患者平素体健,否认其他传染病史。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皮肤科查体:皮肤油腻,面、颈、胸、背部可见广泛、散在、粟粒大小、较对称毛囊性红色丘疹,互不融合,上腹部及双上臂见少许散在类似皮损。颈中部及胸骨柄处可见个别皮疹稍大,上覆少许鳞屑,个别呈脓疱。在典型皮损处刮取鳞屑真菌检查,镜下可见菌丝。诊断: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治疗:口服酮康唑片,每日0.2g,外用皮康霜每日2次,1周复诊时,皮疹有消退,继续巩固治疗2周,病情明显好转,改口服酮康唑,每周3次,剂量同前,再治疗2周后,皮疹全部消退,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例2,患者,男,43岁,乡干部。半年前,患者发现颈、胸部出现米粒大小、单个散在淡红色丘疹,持续生长,不见消退,出汗时有轻微痒痛感。在当地医院以毛囊炎口服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片,外用红霉素软膏等治疗,皮疹未消退,且向四周扩展。患者平素体健,少有患病。查体:患者体型肥胖,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油腻性,颈、胸部可见米粒样大小,散在对称性淡红色或正常肤色毛囊性丘疹,互不融合,个别丘疹上覆鳞屑或脓疱,皮损周边见少许抓痕。在皮损处刮取鳞屑直接真菌检查,未见菌丝,取毛囊性丘疹组织病理:HE染色见扩大的毛囊口内有较多嗜伊红角化物和聚集成堆的圆形和卵圆形孢子,毛囊上皮有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诊断: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治疗同例1。治疗4周后,皮疹完全消失,皮损处见少许色素沉着。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2 讨论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皮肤油腻患者。典型皮损为圆形毛囊性红色小丘疹,直径为2~4mm,广泛、散在而对称生长,互不融合。好发于胸、颈、面、肩、背和上肢,个别皮疹有细小鳞屑,伴有散在毛囊性小脓疱,少有自觉症状,时有痒、灼热、刺痛感。病情迁延,抗生素或皮质激素治疗常无效或使病情加重。皮损真菌检查或培养,可见圆形孢子或菌丝。组织病理,切片PAS染色,见毛囊口及毛囊漏斗部有聚集成堆的紫红色圆形或卵圆形孢子,毛囊上皮则有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本病易与痤疮、毛囊炎、毛囊虫皮炎等疾病混淆,应注意鉴别。 本文2例误诊原因分析,患者为中青年,且皮疹发生于面、颈、胸、背部,呈毛囊性,个别见脓疱,故极易与青春期痤疮、毛囊炎混淆。其次对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认识欠深,忽略了该病皮损广泛,且对称性分布,呈毛囊性红色圆形小丘疹,病程较长,与刺激性食物无明显关系,在抗生素治疗不佳,皮疹继续扩展时,应及时做病原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便确诊。

如果觉得《艾滋病的诊断原则》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