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艾滋发作时有典型症状吗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2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我们都知道艾滋病发作的时候身体的部位是有症状反应的,那么艾滋病发作时候都有哪些典型的症状呢?

1艾滋发作时有典型症状吗?

现在许多人一谈到艾滋病就有点”谈艾色变”, 特别是曾直接或间接有过不洁性接触的人, 一遇到身体有什么不适或心情不好时, 就会往艾滋病上想, 非要跑到医院去反复检查艾滋病毒抗体, 一个医院查了不算, 要到几个医院, 一次不行, 还要多次, 查了阴性, 仍不相信, 需要反复的解释才稍安静一些, 总把这些症状与艾滋病联系在一起, 既怀疑有,又希望医生能否定它。 这是典型的艾滋病恐惧心理。

其实, 艾滋病的发作表现的症状并无特异性。 因为艾滋病毒侵犯的是人体的防御细胞, 它把人体的免疫功能给摧垮了,就像一个国家的军队被消灭了一样, 引起整个国家发生内乱, 其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 艾滋病发作时最多的是易感冒, 生出莫名其妙的肺炎, 并容易伴发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 用常规的药常不容易获得好的效果, 或刚治好,又冒出过新的感染。 多数会进一步加重, 多死于继发的疱疹病毒感染或念珠菌感染等。

有些人会出现不明原因发生腹泻, 不容易止住。 因病人的免疫力低, 免疫功能紊乱, 还易过敏, 如得寻麻疹,皮炎等。

我们在临床上所看到的艾滋病发作表现都不一样, 有一位妇女几个月不明原因的全身瘙痒, 多方检查治疗无效, 因她曾输过血, 后一查艾滋病毒抗体阳性, 才知道艾滋病发作了,且是以恶痒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皮肤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水疱, 形似播散性带状疱疹的特征, 并比后者要严重得多, 这也是一些艾滋病人发作的一个较有特征的皮肤改变, 我们曾见到一位23岁的小伙子发生这样的情况, 不久就死亡了。

另外有些人手指甲突然变颜色,整个指趾甲很快变成灰色,增厚,又无法用常规的营养不良等原因所解释。还有些人不明原因在身上出皮疹,范围越来越大,用药疹等都不好解释,要警惕是否有艾滋病的可能。

在四肢出现暗红色的结节, 特别是在手足背的位置发生, 可单个的或融合成多个的, 有疼痛等, 过去我们叫它卡波氏肉瘤, 是皮肤血管发生的一种较罕见的血管恶性肿瘤, 现在认为是艾滋病的一个较有特异性的表现。 有些以淋巴瘤表现为主。

艾滋病毒还可侵犯脑干神经和周围神经,引起病人痴呆,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出现明显的消瘦,足部麻木,偏瘫等。

有些人在患有其他性病治疗时, 无意中发现。 如有位年轻的女性检查有尖锐湿疣, 经多次治疗未见好转, 反而越治疣体越长越大, 这也是不好的前兆, 一查艾滋病抗体阳性。

总之,艾滋病的发作表现是五花八门。 而感染上艾滋病毒到发作却要经过比较慢长的时间, 因人因情况不一样, 短则几个月, 长则10余年,潜伏期在2-15年不等, 平均在8-10年。 一般通过吸毒或血液途径传播感染的要在5-9年发病,而通过性接触的时间要长一些。 没发病的,在感染期就像带肝炎病毒感染一样,和正常人没什么不同, 不要有什么恐惧的心理,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劳累和感冒, 不要情绪低落, 积极阳光的生活, 定期检查看病毒指数是否达到要给予干预药治疗的情况, 这样, 发病的时间会明显向后推迟。社会各个阶层都要关心和爱护他们, 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 不要歧视他们, 其实正常的接触是没有传染性的。

那些更多的有不良性接触的人, 不要把自己置身于艾滋病的恐怖中, 还自己良好的生活和心情状态, 洁身自好, 既然在医院检查艾滋病毒抗体是阴性了, 就没必要老怀疑自己有这种可能, 人身上的许多不适,有些是心情不好引起的, 有些是其它的问题, 上医院看看就行, 不要疑神疑鬼, 让自己和家人活在艾滋病的困扰中。

2麻疹

病毒分析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呈球形颗粒,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麻疹病毒有6种结构蛋白;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在人胚胎或猴肾组织中培养5-10天时,细胞出现病理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伴核内嗜酸性包涵体。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此病毒低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传染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目前发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虽然绝大部分婴儿在9个月时血内的母亲抗体已测不出,但有些小儿仍可持续存在,甚至长达15个月,会影响疫苗接种。易感母亲的婴儿对麻疹无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后得病。

感染方式

当易感者吸入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后病毒在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大约在感染后第5~7天,大量进入血液,此即为临床前驱期。在此时期,患儿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并出现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体液中,此时传染性最强。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即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100%阳性,临床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由于此时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肺炎。10%的患儿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明显增多,50%在病情高峰时有脑电图改变,但仅0.1%有脑炎的症状和体征,其出现常在急性起病数天后,此时血清中抗体已增高,且已找不到病毒,因此考虑为自身免疫性脑炎。

3什么是小儿腹型麻疹

腹痛是小儿的常见症状,孩子出现了腹痛往往会引起父母的重视。孩子出现腹痛的原因是什么?消化不良、胃肠炎还是胆道蛔虫症?

如果按这些疾病治疗,没有任何效果,还会是什么病呢?做父母的必定会非常焦急,想很快搞清楚孩子患的是什么病。其实,在引起腹痛的疾病中,腹型荨麻疹并不少见。

小儿腹型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是由于病变累及整个消化系统,胃肠道黏膜出现充血、水肿、风团,此时皮肤风团与胃肠道黏膜损害不一定同时出现,而是胃肠道症状的出现先于皮肤症状,而且胃肠道黏膜损害的持续时间很长。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对小儿腹型荨麻疹的误诊进行了分析,在他们收治的17例被误诊的小儿中,均为阵发性腹痛,有些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多以阵发性腹部绞痛为主,持续15~30分钟,少数持续1~2小时,病儿在皮疹出现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瘙痒感,腹前发生后的24小时内,全身均可见散在的风团。进一步分析误诊的原因,主要是对腹荨麻疹缺乏认识,在整个疾病的变化过程中,只重视腹痛而忽略了皮疹,或者把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与皮疹割裂开来看,以及腹痛时经常想到的是急性胃肠炎、急腹症、过敏性紫癜等,造成误诊。

为了避免对本病的误诊,儿科专家指出,6~12岁的孩子,如果出现阵发性不明原因的腹痛,应当想到本病,如果有食人异种蛋白史或药物过敏史,先出现腹痛后出现皮疹,且持续时间较长,基本可以确诊。治疗腹型荨麻疹使用抗过敏药能收到明显效果,轻者可口服息斯敏、扑尔敏、赛庚啶、维生素C等抗过敏药,重者可静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药,一般在2~4周内可痊愈。

4科学预防寻麻疹的四大方法

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如何科学预防呢?

一、注意卫生,避免不良刺激

有荨麻疹病史的人,要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中要少养猫、狗之类的宠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尘等。对风寒暑湿燥火及虫毒之类要避之有时。使生活规律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喝酒、受热、情绪激动、用力等都会加重皮肤血管扩张,激发或加重荨麻疹。橡皮手套、染发剂、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涤剂、化纤和羊毛服装等,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或荨麻疹患者都可能成为不良刺激,应予避免。

寒冷性荨麻疹的人不要去海水浴场,也不能洗冷水浴,要注意保暖。胆碱能性荨麻疹应保持身体凉爽,避免出汗。据有关研究发现,吸烟者血液中的IgE(一种参与人体过敏反应的免疫球蛋白)与皮肤试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而且对其子女等被动吸烟者所导致的过敏现象也相对增加。因此,患有荨麻疹的人应戒烟。

二、注意饮食,避免诱因

荨麻疹的发病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某些食物可能是诱因。例如鱼虾海鲜,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部可诱发荨麻疹。另外。过于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会降低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因而产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人体过敏的几率。

三、保持健康心态,提高身体抵抗力

慢性荨麻疹的发作和加重,与人的情绪或心理应激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保持一种清心寡欲的心态,可以使人体气机调和,血脉流畅,正气充沛,久而久之荨麻疹自然会消失在无形中。

四、注意药物因素引起的过敏

在临床中。有些药物可以引起荨麻疹。如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多粘霉素等抗生素,安乃近、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剂等等。某些中成药如感冒清、牛黄解毒片等也可导致过敏引起荨麻疹的发生。当你在服用多种药物而怀疑荨麻疹是由其中一种药物引起时,最简捷有效的方法是及时停用所服的药物(最好立即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

5中医与寻麻疹的姻缘之旅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临床特征为表皮反复发作鲜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一的风团,伴瘙痒或烧灼感。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大多数荨麻疹属Ⅰ型变态反应,少数属Ⅲ型变态反应。现代西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对经常反复发作者,不易根治,且应用西药还会产生一些副反应。

荨麻疹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痦瘤”、“瘾疹”、“赤白游风”等证,民间俗称“风疹块”、“鬼饭疙瘩”等。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很早,《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已有“瘾轸”之名,《诸病源候论·风痦痛候》说:“夫人阳气外虚则汗多,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痦痛。”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风邪关系密切。历代医著对本病都有一定的记载,如明代《证治准绳》、《外科真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得颇为仔细。《证治要诀》说“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会导致本病的发作。清代,《外科大成》根据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风邪所致,提出治疗“宜凉血润燥”,“慎用风药”;《疡医大全》则提出了“疏风、清热、托疹”的治疗大法,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此外,在古代还创制了一些治疗本病的专方,如消风散、胡麻丸等,也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现代中医治疗荨麻疹,最早报道见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这是有关针刺方法的经验介绍。之后,随着针灸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各地又介绍了许多针刺方法,如体针、耳针、梅花针、刺络拔罐或单用拔罐等,不仅方法简单,而且确有良效。中医药治疗方面,从50年代末起,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祛风解表为主治疗,或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选用和血之剂加减治疗。另外还有部分其他治法。至60年代中期,有文章专门就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透表和卫”、“清营凉血”、“疏肝解郁”、“清心泻火”、“表里双解”等五个治疗法则。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因其病势缠绵,历久不愈,反复发作,故有时又称为顽固性荨麻疹。80年代以后,临床上对此病颇为重视,其病机多责之于虚、湿、风、瘀;治疗方面,主张益气固表、清理湿热、祛风止痒、养血和营、活血祛瘀等,尤其是久病风邪人络,认为宜选用虫类搜剔之品。目前,有关治疗荨麻疹的临床报道,积累有300多篇,累计病例逾万例,无论是分型治疗,还是运用专方,均有很好的疗效,一般可达90%以上。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机理研究尚不够深入,大量的临床报道多限于治验方药介绍及病例的积累,且各医家对荨麻疹的病因病机的阐述和辨证分型的方法很不一致,今后应重视这方面的规范化研究,并注意从中筛选出有效方药,旨在进一步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

如果觉得《艾滋发作时有典型症状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