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淋病在临床上的分类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79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淋病的潜伏期多数为2-10天,平均3-5天。淋病临床上可分为单纯性(无合并症)淋病、有合并症淋病和播散性淋病三种,各种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各不相同。

1淋病在临床上的分类

患者有接触传染源历史。多数为性活跃期的中青年,几乎全部有性接触史,尤其是在有性乱行为、嫖客、卖淫人群中发病率最高;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是通过患病的母亲产道感染;极少数是接触患者的脓性分泌物或其污染的物品感染;也有医源性感染的可能。

1、播散性淋病

临床上极少见,约2/3为妇女,多数在月经期发病,月经期性交可能是诱因。另外,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也有发生播散性淋病的报道。淋球菌通过血行播散。发生菌血症、败血症,同时侵犯许多脏器,产生化脓性炎症和相应局部症状,及较严重的全身症状。临床上可表现为关节炎、腱鞘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胸膜炎、肺炎、肝炎及皮疹。皮疹为瘀斑、斑丘疹、水疱、脓疱、或出血性、坏死性病变,常发生在肢体远端。

2、单纯性(无合并症)淋病

(1)淋菌性咽炎:主要见于口交者,表现为急性咽炎或急性扁桃体炎。有咽干、咽痛、吞咽痛、并有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

(2)女性淋菌性尿道炎:与男性相同,即化脓性尿道炎症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红肿、排出脓性分泌物,但症状通常比男性轻,也可无症状。

(3)淋茵性结膜炎:多见于新生儿,是新生儿在分娩时经过感染的产道而受染,出生后2-4天发病,多为双侧;成人少见,多为自身接种所致,单侧多见。表现为眼脸红肿、结膜充血,有大量粘膜稠脓性分泌物。若治疗不及时,可致角膜混浊、浸润、溃疡,甚至穿孔、失明。应注意与新生儿衣原体结膜炎相鉴别。

(4)女性淋菌性宫颈炎:子宫颈是女性淋病的原发部位,淋球菌首先侵犯宫颈鳞状一柱状上皮交界处的鳞状上皮而发病。多数患者(60%)为无症状带菌者,部分患者症状、体征轻微。典型的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异常或增多,月经异常,外阴刺痒及烧灼感,偶有下腹部坠痛、隐痛及腰痛,检查可见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糜烂、触痛和大量黄绿色粘稠脓性分泌物。

(5)幼女淋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儿童性病,其传染源多数来自家庭与患病父母密切接触,即接触淋病脓性分泌物或受污染物品感染。与成年女性相比,幼女更易被淋病球菌感染。可在小范围内流行如家庭、幼儿园。表现为弥漫性外阴阴道炎,可有阴道、尿道、外阴红肿、疼痛、尿痛、阴道有脓性分泌物,部分合并肛门直肠炎。

2艾滋病会感染的临床症状

艾滋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呢?近期很多朋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有些朋友只是熟悉疾病名称而并不了解,当疾病真正发生时不能第一时间发现且做好诊断,那么艾滋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专家的介绍吧!

1. 一般性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 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 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3. 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4. 皮肤和粘膜损害

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

5. 肿瘤

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临床症状的特点

1.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

2.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3.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约30%艾滋病例出现此症状,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痴呆、抽搐等,常导致严重后果。

以上就是对艾滋病的症状简单介绍,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在此劝告大家生活中一经发现此病的症状,一定要马上就医,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3艾滋病感染者的临床症状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是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没有被确诊为艾滋病的人。

当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并不会很快使人体有异常感觉。开始几年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外表看上去完全正常。他们可没有任何症状地工作和生活几年。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平均经过7~10年才会出现症状。

在感染艾滋病病毒数周(4~8周)内可能出现一些急性早期病状,急性感染期多发生于感染后2—6周,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发热、头痛、肌关节痛、咽痛、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有的像单核细胞增多征。有10%出现脑膜炎症状,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质中度增多。有的病人此期症状轻微,常易忽略。一般持续3-14天,然后大部分病人进入无症状期,而部分病人则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消瘦。此时一般血象正常,或血细胞轻度增高,淋巴细胞减少,血液中可HIV抗原,但出现血清HIV抗体阳性时间延迟,一般为输血感染后2-8周,性交感染后2-3个月。

症状并不能做为艾滋病是否感染的判断标准,根据我们多年咨询的经验分析,绝大部份网友是因为恐艾所致,所以如果有高危行为后,首先有一个较好的心态犹为重要,然后可通过检测来确定是否感染艾滋病。

4艾滋病病毒的临床感染过程

HIV-1感染伴随着CD4+T细胞计数的进行性下降和病毒载量的增加。因此感染程度可以通过检测病人的CD4+T细胞计数和HIV在血液中的水平决定。

初次HIV感染一般发生是在感染者体液传入非感染者后发生。感染的第一阶段,即初期或急性感染,病毒快速复制,为在暴露HIV后导致外周血中出现大量病毒(通常是每毫升上百万病毒)的一段时期。这一阶段免疫应答伴随着外周血中CD4+T细胞数量显著下降。事实上,这种急性病毒血症在所有病人中都与CD8+T细胞的活化相关,CD8+T细胞活化可以杀伤HIV-感染细胞,引发抗体产生或血清转换。CD8+T细胞应答在控制病毒水平中起重要作用,良好的CD8+T细胞应答虽然不能清除病毒但却与延缓疾病进程以及更好的预后密切相关。在这段时期,大部分个体(80-90%)有发热、不舒服、淋巴结病、咽炎、头痛、肌痛和有时还会出现红疹等流感样病症。由于症状的非特异性,并且并非所有的HIV感染都会有这些症状,因此,即使病人去看医生或去了医院,也经常被误诊为具有同样症状的普通感染性疾病。因此,这些基本的症状不被作为HIV感染的诊断指标。然而,识别这些症状非常重要,因为病人在这段时期通常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强有力的免疫应答可以减少血液中的病毒颗粒数目,并作为临床潜伏阶段开始的标志。临床潜伏期可以从2周到20年不等。在感染的早期阶段,HIV在淋巴器官中比较活跃,大量的病毒被滤泡样树突细胞(FDC)网络所捕获。富含CD4+T细胞的周围组织可以同样被感染,无论是在感染细胞中的病毒还是游离病毒都得到了累积。本阶段的个体仍具有传染性。在这期间,CD4+CD45RO+T细胞携带着绝大部分原病毒。

当CD4+T细胞数量降到一定程度时,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将丢失,就会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最先出现的症状通常有缓慢而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如窦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咽炎)、前列腺炎、皮疹和口腔溃疡等。通常CD4+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能够控制的普通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便会开始侵袭患者。典型的例子是,早期对口腔念珠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抵抗消失后,可以增加对口腔念珠菌和结核的易感性。晚期,疱疹类病毒的复发加重疱疹类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EB病毒导致的B细胞淋巴血症,或卡波西氏肉瘤(一种当HIV蛋白如Tat与人疱疹病毒-8相互作用时发生的上皮细胞瘤)等。由卡氏肺孢子虫引起的肺炎是常见的,而且通常也是致命的。在AIDS的最后阶段,感染巨细胞病毒(另一种疱疹病毒)鸟型分枝杆菌复合物感染十分常见。并不是所有病人都会发生所有这些感染和肿瘤,也会发生其它一些不十分常见但也十分重要的肿瘤和感染。

5艾滋病感染者的三种临床类型

HIV感染的三种临床类型

(1) 典型进展者

在感染早期,其免疫功能未受损害,但在8~10年内免疫能力逐渐下降,最后发展成为艾滋病。

(2) 快速进展者

这个群体的CD4细胞计数在2~5年内迅速下降,抗HIV的抗体水平很低,而且该抗体中和HIV的能力也较差,也可能有增强抗体。快速进展者中最显著的特征是HIV感染后一直维持较高的病毒载量。

(3) 长期存活者(又称长期不进展者)

这些感染者能维持健康状态12年以上,并且CD4细胞计数维持正常。这些长期存活者在所有感染者中的比例一般在8~10%,目前最长已达17年。这些无症状者可在血友病患者、静脉吸毒者、异性接触者和新生儿中发现。长期存活者常常具有如下特征:病毒载量低(血浆和PBMC)、HIV毒株是相对非致病性毒株、针对个体中现存HIV毒株的抗体不会加重感染、PBMC产生Ⅰ型细胞因子、CD8细胞抗病毒反应很强。

长期存活的相关因素包括:

1、人体强壮;

2、CD8细胞抗病毒反应很强;

3、可检测到自身毒株的中和抗体;

4、感染了复制能力较弱的减毒株(nef缺失);

5、产生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IL-12);

6、缺失一个CCR5的等位基因,CD4细胞上CCR5受体的表达降低,影响NSI毒株的播散。

如果觉得《淋病在临床上的分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