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眼部肿瘤的几种分类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77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眼睑肿瘤分良性和恶性两类。眼内肿瘤有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

1眼部肿瘤的几种分类

1、眼内肿瘤

(1)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家族遗传病,多在5岁左右发病,是一种视网膜组织的恶性眼内肿瘤,单眼较多。一般将肿瘤发展分为眼内生长期,青光眼期,眼外蔓延期和转移期四个阶段。

本病早期有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但患儿不会诉说,直到瞳孔散大,眼内呈黄色反光,犹如猫眼,始为家长发现。肿瘤增大后有眼压升高,眼球膨胀充血,眼球呈烂肉状团块高度突出,表面易出血,经淋巴转移到颅内、肝、肺等,危及生命。一经确诊应尽快行眼球摘除术,术后放疗或化疗,以防复发。

(2)脉络膜黑色素瘤:本病为高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中年以上,85%左右发生于脉络膜,其次为睫状体及虹膜。大多位于眼球后极部或颞侧,早期无自觉症状,若影响黄斑部可出现视力减退,后期有眼压升高、眼痛、头痛、视力严重减退。

眼底检查早期局限性青灰色扁平或半球形隆起,境界较清,有时可见瘤组织内有血管和色素。常用手术摘除眼球,术后再行眼眶放射治疗。

2、眼睑肿瘤

眼睑肿瘤分良性和恶性两类。

(1)良性肿瘤:包括黑痣、血管瘤、皮样囊肿。

①黑痣。为先天性。外眦部睑缘多见,呈浅褐或黑褐色扁平隆起,界限较清,可有黑毛。一般无需治疗,如影响视力或有恶变现象时应于手术切除。

②血管瘤。属先天性血管组织发育异常。可分为毛细血管型或海棉状血管型。

A.毛细血管型位置较浅,皮肤呈鲜红或暗红色斑块。

B.海绵状型。位置较深,呈蓝紫色,有时可深入眶内。

血管瘤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手术切除、放射、冷冻、电透热或局部注射硬化剂。

③皮样囊肿。属于先天性,囊腔为单房或多房性,内有皮脂腺分泌物和角化物,还可能有毛发或牙齿。表面光滑不与皮肤粘连,好发于上睑内外侧。治疗方法多采用手术切除。

(2)恶性肿瘤:

①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常发生于下睑内眦部,初为小丘疹,无症状,以后中心部溃疡,形成典型的硬底卷边,粗糙不平。一般手术治疗。

②鳞状上皮癌。老年男性多见,恶性程度较高,溃疡深浅不一,基底坚硬,界限明显,并有潜掘性边缘,饱满呈菜花样,宜手术治疗。

③睑板腺癌。本病原发于睑板腺恶性肿块,多见于老年女性,早期癌界限清楚、坚硬,与皮肤不粘连,睑结膜黄白色隆起,癌组织可穿破皮肤,呈菜花状。本病宜尽早广泛手术切除。

2眼内转移性肿瘤的症状表现

眼内转移性肿瘤比较少见,因为眼动脉与颈内动脉成直角分支,所以血流中的肿瘤栓子由于血流速度关系往往容易停留于颅内(脑及脑膜),而不易经过眼动脉进入眼内。单眼者多,左眼多于右眼,因左侧颈总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上发生,肿瘤栓子经此处上行易入左眼,而右侧需要绕过无名动脉,比较困难。也有双眼同时发病者,但少见。癌肿多于肉瘤或黑色素瘤,因为全身癌肿的发病率较肉瘤或黑色素瘤高,其中最常见的是乳腺癌,其次为肺癌、胃癌等。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脉络膜。

眼内转移性肿瘤症状

一。眼部症状:为全身症状之一,一般是晚期转移到眼内,但也有早期即转移到眼内者。

二。视力障碍:早期症状常有中心暗点及视力减退,因为眼内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后极部,尤其黄斑部之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如肺癌咽癌等。严重者到晚期可以出现继发性青光眼。

眼内转移性肿瘤治疗

主要是治疗原发病灶,患眼早期亦可试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免疫治疗等。但如视力已丧失且眼痛较重者可作眼球摘除术。预后不佳。

治疗肿瘤,放化疗不论是在费用还是在副作用上,都是患者不想承受的,有没有一种治疗,能使治疗过程中的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将到最低呢?

3治疗内眼肿瘤的中医偏方

内眼肿瘤

1.白蛇蜕1条,生绿豆30克,白糖120克。先将蛇蜕剪碎,香油炸黄存性为末,绿豆炒香为末加白糖,用水调匀,放锅内蒸熟,内服。每次1~2克,每日之次。每剂药服完,休息3天,可以继服。

2.羊肝50克煮汤200毫升,冲服蛇胆陈皮未2克,每日2次。

4腿痛不愈-警惕椎管内肿瘤

“腰椎间盘突出”的典型症状是大腿放射性地疼痛,因为突出的椎间盘刺激压迫腰部神经,放射至腿部。同理,凡是侵犯腰部神经的疾病都可以引起腿部放射痛,例如椎管内肿瘤、椎体肿瘤等,下文例举一个典型的病例,就是凭腿痛和CT检查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却是使疼痛不断加剧。

个案

陈女士,五年前开始出现左腿疼痛,之后疼痛逐渐加重,上居住地医院进行过腰椎CT检查,开始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治疗很长时间,病情反而加重,剧烈的腿痛常使她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后来,她转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专科,医师给她进行了MRI检查(核磁共振造影)等系统的检查后,最终确诊为“椎管内肿瘤”。手术把肿瘤切除后,腿痛随之消失。

病况分析

“治不好的腿痛”,考虑椎管内肿瘤

说起来陈女士的“腿痛”并不是难治,而是一开始的治疗方向偏了。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专科主任梁德教授说陈女士所患上的椎管内肿瘤发病率不高,加上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有类似之处——也是腰部神经被侵犯,引起腿部放射痛。很多患者都和陈女士一样,在倍受折磨之后才找出真正病因。

肿瘤为良性,手术可治疗

不用提到“瘤”就以为是绝症,椎管内肿瘤多为良性,较少发生远处转移。常见的椎管内肿瘤有神经纤维瘤、神经鞘膜瘤、脊膜瘤等。只要做手术把肿瘤切除就可以去掉病根,梁德说,由于肿瘤来源于神经系统,即使完全切除仍然有一定的复发率。

前车之鉴

CT检查不出,为什么?

看到这,不少读者有疑惑,陈女士做过CT,为什么没检查出来呢?这种漏诊的情况不在少数。梁德说,近年他们医院确诊的椎管内肿瘤患者约100例,差不多一半有漏诊的经历,而漏诊者大多只接受过CT检查,而没有接受过MRI(核磁共振造影)检查。

CT、MRI都是检查骨科疾病常用的手段,可一种叫做椎管内肿瘤的疾病,CT检查显示不出,必须做MRI检查。这种肿瘤引发的腿痛跟腰椎间盘突出类似,因此常被误诊。

只有MRI才能确诊

腰椎CT和MRI检查都是脊柱专科常用的检查手段,脊柱专科医师江晓兵分析了两者的利弊:CT检查快捷、显示骨结构清楚,但CT纵使扫描到椎管内肿瘤,亦不能显示;MRI检查较为耗时、显示软组织清楚,但在判断椎间盘病变、椎管内肿物时,MRI更有优势。

他提醒患者,遇到这种“总治不好”的腿痛,仅照CT不够,应该做个MRI检查。

另外,很多患者发现腿部疼痛,看错门诊,首诊医师不是脊柱专科医师,诊断路线越引越偏也是被漏诊的原因之一。

5椎管内肿瘤误诊分析

一、误漏诊原因

1、忽略病史和体征:忽视了病史的采集,如是否有外伤史、腰腿痛的性质及部位,是否有肋间痛、排尿困难、下肢无力等症状;或未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如直腿抬高试验、膝跟腱反射、肌力检查等。典型的根性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诊断依据。

2、过分依赖影像学检查结果: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CT已成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但有的临床医生忽略对临床资料的分析,完全依赖影像学检查结果,这是临床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且CT检查对腰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不及MR I,影像学医师诊断经验不足也是造成误漏诊的原因之一。

3、诊断思维误差:部分医生对外院已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产生惯性思维,先入为主,盲目信任外院诊断,不对病情演变仔细分析;或诊断中简单运用“一元论”,忽视多种疾病并存的可能,这些都是造成误诊或漏诊的原因。

二、 防范误漏诊措施

1、重视鉴别诊断:椎管内肿瘤多无外伤史且症状进行性加重,神经损害程度与肿瘤大小有关,休息后症状不能缓解;椎间盘突出症多有外伤史,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椎管内肿瘤逐渐增大产生对该侧脊髓压迫,脊髓丘脑束与椎体束排列都是下肢者在外侧,故髓外肿瘤首先压迫下肢神经纤维,产生自下而上的感觉减退、麻木及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此时疼痛减轻;晚期脊髓完全受压,产生相应症状。腰椎管肿瘤大部分疼痛以夜间痛和烧灼样痛为主,椎间盘突出症疼痛为下肢放射性痛。仔细做好体格检查和病史收集,了解两病不同点, 有助于鉴别诊断。

2、正确使用影像学检查:MR I检查是当前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重要手段,文献报道其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 97.1%,定性诊断准确率70.6%,发病部位、信号强度及强化特征是MR I诊断椎管内肿瘤最重要的依据 。CT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准确率在80.0% ~93.2%,但因其断层面有局限性,可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温新东等对200例腰腿痛患者行MR I及CT检查,其中42 例腰椎管内肿瘤CT检查均漏诊或误诊。故对有不典型临床表现的腰腿痛患者,应警惕腰椎管内肿瘤,术前必须行MR I检查助诊,必要时做脑脊液和脊髓造影检查。

3、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内肿瘤的认识: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内肿瘤从症状和体征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不易鉴别,本组有28例行MR I检查前均漏诊腰椎管内肿瘤。CT检查往往只扫描椎间盘平面,孤立的椎管内肿瘤容易漏诊。总之,对于顽固性下腰背部痛伴根性神经疼痛者,应想到二者并存的可能, 完善X线、CT、MR I检查,及早手术以免延误病情。

如果觉得《眼部肿瘤的几种分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