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怎样预防药物性耳聋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78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人们服用各种药物,本来是为了防病治病,健体强身,但是,事实上有成千上万的人,服用药物后却发生了药物性耳聋。

1怎样预防药物性耳聋?

人们服用各种药物,本来是为了防病治病,健体强身,但是,事实上有成千上万的人,服用药物后却发生了药物性耳聋。如果这类不幸,发生在孩子身上,不仅意味着儿童将终身生活在寂静无声的世界里,不能像正常人那样上学、就业,对其本人和家庭都是个极大的痛苦,对国家、对社会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目前已知最常见会引起中毒而造成耳聋的药物:(一)抗生素类:链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小诺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利福平;(二)其他类药物:保泰松,阿斯匹林,消炎痛,灭滴灵,心得安,本巴比妥,乙胺碘呋酮等。

以上药物可以导致耳聋,为了避免或减少药物中毒性耳聋的发生,所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医生要了解药物的性能,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在给病人治病时要注意慎用或不用耳毒性药物,以免给病人造成耳聋,尤其是小儿。

2、要有自我保健意识,要了解耳毒性药物的知识,在给患儿看病用药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请教有经验的医务人员,采取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当自己的小儿患病时,不要随便用药;小儿用药,药物的剂量、浓度都与成人有不同之处,所以,应到医院就诊,按医生的处方用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药物逐渐被淘汰,但有些药物正在被开发利用,它们是否导致耳聋,还不得而知,希望广大医生和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要慎重。

2治病需用药 警惕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简称药疹,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的反应。药物性皮炎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

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湿疹、红皮症、毛囊炎、血管炎与其他特发性的疾病组织象是一样的。药物性皮炎:

1、扁平苔藓样药疹

角质层出现灶性角化不全,颗粒层薄或消失,界面空泡变性,乳头真皮呈带状致密炎症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有时还见到浆细胞及嗜酸性细胞,炎症浸润不只在浅层,还可达深层。

2、药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表皮角朊细胞大片融合性坏死,细胞结构消失,可见核溶、核缩及核碎。角质层仍呈网篮状,界面空泡改变,表皮下水疱、真皮浅层水肿,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少许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

3、固定型药疹

表皮内见到多数坏死的角朊细胞,棘层细胞气球变性,可发展成表皮内水疱。由于破裂细胞的胞膜仍留在疱内,使疱呈蜂窝状。真皮乳头高度水肿,可出现表皮下水疱,真皮上部可见到大量的噬色素细胞。真皮浅、深层可见到淋巴细胞的浸润及少许嗜酸、嗜中性白细胞,还可见到组织细胞及肥大细胞。

3惊!抗生素药物致耳聋

据介绍,我国听力障碍患者每年达2000多万人,其中新生儿发病率占千分之三。以往耳聋 的病因中,主要是先天性内耳畸形、药物性耳聋和遗传性基因突变致聋。最新临床发现,不明原因耳聋中,药物性耳聋占了其中大多数,尤其儿童治感冒乱用抗生素药、用药过量致耳聋的比例已上升为首位。

氨基糖柑类抗生素药含有致耳毒性

新华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吴皓教授指出,儿童机体免疫系统处于发育成熟阶段,特别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小儿1至3岁刚脱离母体营养保护,特别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当孩子发高热,许多家长就希望赶快注射庆大霉素、链霉素、新霉素等退烧、抗菌药。殊不知,这些氨基糖柑类抗生素药含有致耳毒性,对儿童的听力损害很大,药量过多会导致耳聋,终生无法恢复听力。

正常剂量使用这类抗生素药也会产生耳毒性

此外,一些小儿对药物过敏 ,即使按正常剂量使用这类抗生素药也会产生耳毒性。近来新推出的卡那霉素虽然比庆大霉素等药毒性降低许多,但仍有耳毒性病例发生,小儿还是应该避免使用。

专家建议,儿童感冒等尽量避免使用氨基糖柑类抗生素药。最新发现,一些毒性强的如抗肿瘤药等对儿童听力也会造成严重损害。使用哪种药物必须严格遵照医生嘱咐。即使需要使用抗生素药,也须根据小儿体重、药物使用安全剂量,经精确计算确定服用量。在服药期全过程,还须密切观察小儿反应,一旦发现患儿对声音反应能力差,立即要停止服药,及时就诊。

简单方法测听力

临床上,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发生药物性或急性中耳炎 ,造成听力障碍。0至6岁儿童期发病率最高,成为小儿常见的致耳聋原因。当感冒后出现耳鸣、耳闷胀感、鼓室积液和听力下降,应警惕听力受损,须及时进行听力筛查。

吴教授介绍,家长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在家自我检测小儿的听力:0—2岁的婴幼儿,已有对声音的自动反应,父母可以在孩子的身边发出响声,辨别他的转向、定位,或依据跟着大人复述语言的功能,检测孩子的听力;3—6岁儿童如果还是语言发音差、讲话不清,尤其是看电视老是要把声音开大,就要怀疑听力受损,须及时就诊。

4哪些药物原因导致耳聋

在生活中,很多人患了感冒一般都是自己买点感冒药来吃吃就应付过去了,但专科医院的专家提醒感冒患者,乱用感冒药小心用成药物性耳聋。专家介绍,临床上很多治疗感冒的药物都可以引起耳聋。例如利尿剂、抗肿瘤的药物,还有某些中药,例如含有乌头碱的药物和一些含有重金属的中药使用不当也可以引起耳聋。然而,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还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的耳聋,这些药物包括庆大霉素、链霉素、妥步霉素、新霉素等等。

氨基糖甙类的抗生素引起耳聋的原因关键在哪呢。在我们内耳当中,有数万个头顶上长着纤毛的细胞,它们被称为毛细胞。我们内耳对听觉的感知依赖于内耳的毛细胞,每个人大约都有15000个左右的内毛细胞,还有内毛细胞三倍的外毛细胞。内耳就像一架精巧的钢琴,不过琴键是由数万个组成。这些琴键可以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然后将声音转化为电能,通过神经的传导,最终到达大脑皮层,我们就可以听到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内耳的毛细胞非常娇嫩,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以损害这些可爱的毛细胞,无法感知外界的声音,从而引起听力下降。而且这种听力损害一旦发生,往往是不可逆的。虽然老百姓把这种耳聋俗称为“神经性耳聋”,但是其实听觉神经并没有太大的损害,真正损害的就是这些毛细胞,所以正确的称法是“感音性耳聋”。

目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危害已经过被很多人所熟知,现在医学已经很少运用。我们的孩子距离药物性耳聋这个魔爪已经越来越远。然而在某些小诊所,还有不少的农村地区,仍然有人还在使用这些抗生素。即使在城市中,新霉素滴耳液还在使用,对于鼓膜完整的患者并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对于鼓膜穿孔的中耳炎患者,一样有可能导致耳聋。近年来,结核病又开始卷土重来。链霉素在抗结核治疗中处于二线药物,在一线药物耐药的情况下就会被推到前线。但是在抗结核治疗中,链霉素的使用也需要注意药物性耳聋的情况。

所以,专家提醒广大患者朋友,一旦出现药物性耳聋后,一定要及时到医院积极进行治疗,平时生活中也要谨防乱用药而引发耳聋的发生。

5哪些药物会导致耳聋

近年来,非抗生素药物致聋报道有增多趋势,在应用时应高度重视。非抗生素类致聋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利尿药 此类药物的耳聋性反应率约为7%,如利尿酸、速尿、丁苯氨酸等,往往在使用较大剂量时才发生耳损害。而速尿对听力的损害较为隐匿,需注意提防,及时停药可能恢复。

β受体阻滞药 心得宁、心得安、氯噻酮、美多心安、肼苯哒嗪等β受体阻滞剂也有不可忽视的致聋毒性。

水杨酸类药 以阿斯匹林为代表,当每天用至6~8克时可产生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毒副作用。大部分可在48小时逐渐消失,少部分损害不能恢复。

抗疟药 此类药有奎宁、氨喹等。奎宁在治疗剂量时即可引起耳鸣、重听等反应,大剂量可能致聋,且为永久性损害,不再恢复。氯喹长期大量应用可能引起严重后果—————永久性耳聋。

抗癌药 氮芥有神经毒性,大剂量应用使血药浓度上升较高时会损坏内耳细胞,是感音性神经耳聋的重要致因。长春新碱直接损害耳螺旋器。用于妇科肿瘤的顺铂大剂量时可致突发性耳聋。此类药物的总致聋率达25%~91%,但多为可逆性损害,停药后能逐渐恢复。

预防药物性耳聋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上述耳毒性药物,其具体措施为:

详问病史 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庭中有无用药致聋史,注意药物个体易感性及家族遗传作用。病史阳性者,避免应用该类药物。在治疗中发生耳中毒现象,必须告知家族中有关成员,今后应禁止应用这类药物。

保护内耳 应用耳聋性药物要保护内耳,若同时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泛酸钙或抗过敏药,对内耳能有一些保护作用。

计划用药 制定剂量及疗程方案,剂量应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对老人、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或已有耳聋的患者更要慎用。妊娠期药物易通过胎盘进入血循环,胎儿血药浓度约为母体的一半,临床用药应警惕胎儿发生耳中毒。

避免联合或连续应用多种耳毒性药物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利尿剂同用,或几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同用,耳聋性作用明显增加。需联合用药时应掌握其指征。

早期发现定期监测 如应用耳毒性药物,要及时发现中毒的早期症状,用药期间如出现高音调耳鸣、耳胀、耳聋、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现象应及时停药。

如果觉得《怎样预防药物性耳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