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专家:肠息肉不可一切了之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72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专家表示,肠息肉可不是一切了之,只要肠道炎症不除,息肉就会反复发作,因此术后3~5年一定要做肠镜检查,以尽早发现病变,避免发生癌变。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则要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

1专家:肠息肉不可一切了之

肠息肉的症状及特点

肠道息肉多发生于40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而且在早期基本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时,说明息肉已长大,影响到其他组织,需到正规医院治疗。肠息肉虽不容易根治,但手术切除配合辅助治疗,可延缓息肉生长,关键是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肠息肉复发的原因

肠息肉一直被视为主要的癌前病变,现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7月份接受常规结肠镜检查时,就发现了5块结肠息肉,好在术后病理显示没有癌变。早在1998年和1999年,布什就做过两次肠息肉切除手术,怎么又会长出息肉呢?

对此,专家表示,肠息肉可不是一切了之,只要肠道炎症不除,息肉就会反复发作,因此术后3~5年一定要做肠镜检查,以尽早发现病变,避免发生癌变。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则要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验血等检查,争取早期发现癌变。

肠息肉复发的另一个因素与生活习惯有关,如果切除后仍食用辛辣刺激、肥腻的食物,长期久坐、很少运动,同样会诱发肠息肉,埋下癌变隐患。

做完肠息肉手术还应提防肠息肉癌变

布什在医生建议,接受了结肠镜下手术祛除肠息肉。但金伟森医生提醒说,切息肉前一定要经肠镜进行“活检”,进行癌变病理分析。

如果活检病理报告显示息肉已癌变,就不是单纯进行手术,而是要确定可能发生癌变的范围,除息肉外还要切除其他组织,同时术后要根据患者情况辅以化疗等。

>>更多推荐:妹妹怀上丈夫的孩子

2如何治疗肠息肉?

治疗胆囊息肉:平息逆转疗法

平息逆转疗法是采用开发出的治疗胆囊息肉的特效纯中药系列方剂内服、外用,组合用药,针对局部着眼全身,通过局部治疗(息肉、瘤体脱落)和整体病态因素调整,(逆转病态受损易感致息因素)为治疗胆囊息肉这一癌前病变的顽固性疾病开创了一条新路。十几年来,已为万余例胆囊息肉患者治愈了疾病,免除了手术痛苦,并有效防止了胆囊息肉的移位复发、癌变。

平息逆转疗法,以现代医学科研成果理论为依据,以祖国中医药学为基础,以息肉发展、演变过程为对象,由此开发研制的专治肠息肉、胃息肉、胆囊息肉的纯中药肠息平、胆息康、速效化息膏系列方药;经数千例患者临床使用具有息肉脱落快、脏腑功能恢复快、症状解除快、愈后不复发、无毒副作用、药性稳定等优势。

肠息肉、胆囊息肉是癌前病变性疾病

肠息肉、胆囊息肉,这一重要的癌前病变性疾病,以发病率高、致癌率高、隐蔽性强为特点,手术切除,移位复发、癌变、术后后遗症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令医界人士困惑、迷茫。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都有它潜在规律性和差异性,若不管这些因素存在,凡是息肉,一律手术,一切了之;且不考虑是否会复发,是否有并发症和后遗症,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中医中药在治疗肠息肉、胆囊息肉的优势

祖国中医中药在治疗肠息肉、胆囊息肉这一重要的癌前病变性疾病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以其组方灵活、针对性强、药力持久、无毒副作用的强大优势,从遗传致息因素、致息缺损细胞、免疫系统、微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脏腑功能等领域着手,调整、逆转患者整体病态因素,局部使息肉瘤体迅速脱落;整体使患者恢复健康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抑制息肉复发、再生;从根本上治疗肠息肉、胆囊息肉开辟了一条新路。辨证施治是传统医学的精髓,脱离具体患者、具体病情而谈治疗无疑是极度荒唐的,也是绝对不可信的。

治疗过程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个体差异进行

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临床情况不同,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的病期阶段其临床情况也不同。所以在治疗时,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个体差异,制定出适合该患者目前病情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疗效。采用平息逆转疗法针对不同病情选用不同方剂,主药辅药配合使用的缘由所在。灵活配伍,发挥中药多层次、多靶点治疗息肉作用的优势,中药的化学实体是活性物质群,具有多靶点、多效性的特点,作用的基本形式是改变肠息肉、胆囊息肉整体环境和微环境。

而肠息肉、胆囊息肉是多因素、多阶段形式的,药协同作用,解决了肠息肉、胆囊息肉局部( 手术、肠镜钳取,镭射,冷冻,套扎 ) 治疗,易感、复发、癌变的关键问题。同时,无创伤、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治疗期间不影响工作;为治疗肠息肉、胃息肉、胆囊息肉开辟了一条新路。给众多息肉患者带来了福音。

3警惕胃息肉癌变!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1%。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和肿瘤性息肉(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两大类,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增生性(再生性)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细胞分化良好,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但很少发生肠化,癌变率较低,仅1%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腺瘤性变),也可发生恶变,而且在有息肉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7。4%~13%,故在发现胃息肉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

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占胃息肉的10%~25%,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男性比女性多见(2:1),好发于胃窦部。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或蒂粗而短,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绒毛状)。组织学分类(按WHO分型)可分为管状、乳头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混合型,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达40%左右。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2厘米时需警惕恶变。日本学者Nagayo把腺瘤性息肉列为交界性病变,认为单凭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时难以确定其良恶性,需做长期随访方能作出结论。同样,也应注意到与其共存的胃癌常见,因此,当发现有腺瘤性息肉病灶时,应仔细寻找其他部位有无胃癌并存现象,息肉摘除后的病例,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对大多数有蒂的息肉,最简单和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内镜下摘除;不能做内镜摘除的腺瘤,应切开胃做腺瘤切除,并从邻近处多取黏膜活检以观察有无异型增生或明显的癌变存在。

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加德纳综合征(GardnerSyndrome)病人的胃内也可有多发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肠腺瘤,这种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与散发的胃腺瘤相仿。

4警惕:胃息肉癌变

不少人做胃镜检查发现长有息肉,他们常产生这样的疑惑:胃息肉这种病危害大不大?会不会发生癌变?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5胃息肉与肠息肉有何不同?

胃息肉症状

胃息肉少见,大多为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诊断胃息肉依靠胃镜和钡餐检查。治疗应根据息肉性质、大小,选择胃镜切除或胃部分切除。Peutz-Jeghers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尤其是小肠多发性息肉以及皮肤黑色素沉着,息肉为错构瘤,极少恶变,如无明显症状,宜长期观察。

结肠息肉症状

结直肠息肉多见,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后者可恶变。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息肉为腺瘤,有明显恶变倾向。治疗原则为切除已开始生长息肉的结肠或其上皮。方法很多,宜根据病人年龄、病理情况和医师经验综合考虑。

区分胃息肉与结肠胃息肉

胃肠道息肉从部位可分为: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息肉;

从形态上可分为:广基(sessile)和带蒂(pedunculated);

从息肉数目不同可分为:单个和多发性。息肉数很多时叫作息肉病(polyposis)。

从组织学上可分为:腺瘤性(adenomatous)、炎性(inflammatory)或假性息肉(pseudo-adenoma)、增生性(hyperplastic)、错构瘤性(hamartomatous)以及其他。

如果觉得《专家:肠息肉不可一切了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