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古代对白人的称呼

2023-07-12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16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色目人是中国古代对白种人的称呼,黄种人的眼珠只有黑色一种,白种人则丰富得多。白种人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从最早的北方游牧民族鬼方,到匈奴、突厥,都是白种人。华夏子民对他们一点也不陌生。

西域开通后,这里的小国基本上都属于中亚人种,有的可能还来自印度。到了唐朝,丝绸之路更加繁华,来自中亚的粟特人、更晚一些的大食、连欧洲都有人到大唐来传教、经商。白种人多了,看起来又差不多,这才有了色目人的说法。

恰好唐朝是个开放、包容的社会,连最高统治者都有一定的鲜卑血统,因此对异族没有什么隔阂。只要遵守唐朝的法律,生活就业都没有障碍,有本事的还可以当官从军。他们不用担心被逼着放弃原有的习俗,甚至唐人会反过来学习他们,元宵看花灯最早就是拜火教的风俗。

唐朝的文化自信是很强的,完全不介意这些色目人的宗教信仰,也不排斥任何正当的宗教。这就给色目人的生活带来较大方便,可以保持原有的信仰,更不会因为信仰而受到歧视。

唐朝的富裕也是超出当时其他文明的,远来的商人可以赚到大笔财富,普通移民也很容易生存下来。对他们来说,大唐更像是天堂,没有种族冲突,没有宗教纠纷,人人平等。高峰时,长安的色目人在十万以上,大部分生活在专门的坊市中,也有与普通人混居的。

在古代社会,跨文明的流动是比较艰难的。从西亚到大唐,一路要穿过无数个沙漠戈壁,小规模的商队很有可能会被土匪、起歹心的正规军、甚至是大商队给吞掉。

海上的航路也不十分安全,印度洋至广州数千里的航程,大风大浪,更可怕的是海盗。直到现代,马六甲仍有海盗出没,上千年前的海盗只会更多更凶恶。

死亡风险这么高,他们好不容易发现大唐这块乐土,自然不再愿意去冒险。即使是商人,也尽量召集家乡亲人,或雇人合作,减小路途往来,把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

唐代广州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最多时达到20多万。他们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过来的,在广州置办家产,开枝散叶,形成自己的社团。遍览中西亚,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恐怕也没有多少吧。

元朝时,蒙古征服了大半个世界,为蒙古充当战士和工匠的色目人大量涌入中国,应该超过了唐朝。有些蒙古王公的私人武装就是整支来自俄罗斯的军队。很多色目人在元朝当大官,愿意回故乡的极少。

蒙古人把色目人的地位定得比较高,原因是他们投降得最早,蒙古先征服的中亚、西亚,灭南宋是最后。色目人在蒙古人手下混的时间长了,待遇自然也高一些。

蒙古人在西征过程中,屠了很多城市,但也应该看到,只要投降的话,蒙古人大都会保留原有的统治结构,然后再召募他们为自己效力。随着征服的地区越来越大,蒙古军中的异族人也越来越多。否则很难想象,只有不到二十万人的蒙古军队,是如何控制如此广大疆土的。

像忽必烈一样,任用大量的当地武装,才是建立蒙古帝国最有效的办法。于是,色目人渐渐成为蒙古军的主要兵力,人数多半要超过蒙古本族士兵。

可以想象的是,元朝军队的结构应该是以少数蒙古族军队为核心,色目人军队镇守重要关隘,汉人军队维持地方治安。这就可以解释,明末农民战争中,南方的朱元璋、陈友谅等义军,为什么很少遇到真正的蒙古军队。据宋朝遗民的记载,除了中原外,色目人似乎更喜欢在江南定居。

为了平息南宋的反抗,元朝在江浙一带设置许多统治机构,驻扎色目人军队。因此南京、杭州都有色目人自己的社区。吸引北方的色目人前来定居。

再加上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比起中亚的高原荒漠来,显然更适合人类的居住。如果古代评选宜居国家的话,这些色目人肯定会选中国,没有人能够抵挡中国的魅力。

有趣的是,在中原久居的色目人纷纷被汉文化所吸引,积极推动儒家文化,有的还成为诗人。色目人对科举考试也很有兴趣,元朝专门为他们设置科举项目,录取了很多色目举人。

古代对白人的称呼

因为古人认为自己是天朝子民,炎黄子孙,所以一般歧视白人,称呼为 蛮,夷,狄,戎。

歧视一直存在。有地域歧视,大致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等有关有种族歧视,大致与相貌美丑、身材高矮、肤色黑白等等有关。

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既是种族概念,也是方位概念。所以,即使种族概念消失、替换了,但方位、地域歧视还是存在。

如果觉得《古代对白人的称呼》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