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唐朝的勋和爵是如何区分

2023-07-12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76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唐朝的勋和爵区分主要有以下二个:

勋是为奖励功劳而赠予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爵位用在皇家宗室身上是世袭特权,用在大臣身上是为了奖励功臣。一般来说,有大功者封爵,尤其多用于封赠开国功臣有一般功劳需要奖赏时赠勋。

区别之二在于,得王、公、侯之爵位可以“食邑”,并可承袭而勋位只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最多也只是在服装和俸禄上有所体现。勋与爵在待遇上的不同,可能正是勋位制度产生的原因。因为得爵者的食邑人户只对他们纳粮,而不向国家缴纳赋税,如果得爵者过多,又可世袭,势必造成国家财政赋税的大量流失。然而,有功者又不可不赏,于是赏赐一种地位象征意义的荣誉称号,自然就成了最高统治者的选择了。

唐朝的勋和爵是如何区分

爵,是封给贵族或功臣的名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待遇的一种尊号。爵位起源很早,《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爵的等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唐代的爵就分为九等:王、郡王嗣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开国县男。爵位是与品挂钩的,如唐代的“王”为正一品,开国县男为从五品上。爵都有相应的食邑,这是其他品秩中所没有的待遇。

勋,是授与有功者的称号,没有实际职务。此称号起于南北朝,初名散官,至唐始称为勋官,历代沿袭,至清废除。勋大多授予有军功的武官,可向上升迁,称为“转官”。勋也是与品挂钩的。隋代的勋定为十一等,唐代定勋官为十二等,即“十二转”,最高者为十二转,号为“上柱国”,相当于正二品。可见,勋近似于今天部队的“军衔”,是与职务脱钩的一种级别标志。

唐朝的勋和爵是如何区分

唐代勋官不仅奖励军功,而且还扩大到文职。勋级共有十二转,以转数高者为贵。十二转为上柱国,是正二品。以下为柱国、上护军、护军等。一转为武骑尉,视从七品。勋官并无实际职任,只是荣誉称号。

如果觉得《唐朝的勋和爵是如何区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