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儒学的两次改造分别是

2023-07-23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66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西汉的“独尊儒术”和南宋明理学。

儒学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经过了两次重大的改造,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是这两次儒学改造的关键人物。董仲舒不仅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教育家。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董仲舒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政治上君权神授,伦理上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符合当时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

朱熹对儒学的改造

朱熹乃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经典诠释学说中生动地体现出儒学由“政治实践”向着“内在体证”理论建构转换的特质与意涵。尤其在他对《孟子》一书的诠释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理学对“儒学传承”与“政治背向”的辩证思考中,是如何回归于心性,以“道统”塑形孔、孟之传,进而彰显《孟子》作为经典在促成主体实践学强化过程中之作用的。

儒学的两次改造分别是

第一次改造: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第二次改造: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严格维护君主专制和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尊卑等级秩序。

都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制度,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都提升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政治地位,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在文化领域的独尊地位对古代文化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儒学的两次改造分别是

第1次是西汉时董仲舒吸收黄老之学阴阳法家思想融合成为新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第2次是宋明时期三教合一,儒家吸收佛道思想成为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如果觉得《儒学的两次改造分别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