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他们为什么有名|梵高:“故事营销”的成功案例

2023-07-0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71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文/严肃黑糖

梵高1890年画作《嘉舍医生的肖像》,1990年日本商人齐藤良平以8250万美元拍下

第四期的《奇葩说》讨论了一个辩题:博物馆着火,你是救一幅名画,还是救一只猫。

辩论时李诞提到了蔡康永的一个观点:艺术的价值都是人赋予的,越有价值的艺术品,背后越是有很多的故事。

这个观点乍听起来有点阴谋论的意味,但是事实上,艺术品市场的确就是“故事营销”最成功的地方。

《蒙娜丽莎》最早引起普通人的兴趣,是因为这幅画在卢浮宫离奇的被盗经历,这个如悬疑小说般的故事成功的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因此《蒙娜丽莎》失而复得的时候,大家争先恐后的去看,看得多了,慢慢的就看出“好”了!

相信世上绝不缺少在技法、美感上超过《蒙娜丽莎》的画,但是很可惜,那些画的背后没有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帮助它成为传奇。

达芬奇《蒙娜丽莎》

我们去逛美术馆,听讲解员讲画,会发现讲解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给我们讲故事:要么是关于画的时代背景的、要么是关于画的内容的、要么是关于作者的。

这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看得懂绘画的技巧、用色、构图、笔触......而听故事却是人类共同的最基本的需求。

一个好的故事能成就一幅传世之作,同样,一个好的故事也可能成就一位画家。

比如,文森特.梵高!

梵高1889年的《自画像》

梵高的故事

搞艺术的大都有些怪异,比如毕加索、达利、马蒂斯这些人。

但是梵高与他们不同,因为很多艺术家会故意作怪以彰显不同,而梵高却是如假包换的“神经病”。

用现代医学术语解释,梵高的病大概是:癫痫病+躁郁症+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美尼尔病。

梵高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年轻时一事无成的“神经病”,在27岁时突然要转型当画家。(反转一)谁知道,这个“神经病”居然真是个绘画天才,他用了10年的时间画出了近2000幅画,每一幅画都是心血之作,他的天才吸引了当时法国画坛一位天才级别的重量人物——保罗.高更的欣赏。(反转二)但是,被误解似乎是天才的宿命,这样一个天才在生前居然只卖出过一幅画!(反转三)不得志的梵高只能依靠他弟弟的帮助生活,弟弟不仅是他经济上的援助人,也是他精神上的支撑。在弟弟的帮助下,梵高得以在人生最后十年尽情绽放自己的天赋,最后,在37岁“花样的年纪”自杀身亡,而他一生的知己——弟弟,也如宿命般的在他死后半年逝世…..(离奇的经历)

梵高1888年画作《夜间的咖啡馆》,现估值2亿美元

“天才”的故事总是最能打动听众,“一个落魄天才的苦难的一生”这样富有戏剧性冲突的标题必然自带热搜体质。

如果故事里还有诚挚的亲情和友情,就更容易触动心灵,引起共鸣。

于是,人们一边为这个可怜的天才喟叹,一边好奇:他究竟画了些什么?

结果,梵高死后不到十年,他的画就轰动了整个画坛!

“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我的画,并能够通过我的画感受我的内心”

梵高生前的梦想终于在他死后实现。

故事讲到这,就有一个疑问:既然此时故事的当事人梵高、梵高的弟弟已经不在人世,那么他的故事是怎么被大众知道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整个故事的幕后推手,梵高的弟妹:乔安娜.梵高。

乔安娜在整理丈夫遗物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的梵高的作品,和梵高与弟弟的通信,她没有把这些没销路的画拿去卖废纸,而是把这些杰作和信件整理好,并且不遗余力的宣传它们。

这才有了我们后来知道的“梵高的故事”和“传奇画家”梵高。

可以说,乔安娜是梵高的伯乐、经纪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故事营销”高手。

梵高1889年画作《星夜》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梵高的画特别在哪里

那么,大众在听完了故事,感动过后,还能在梵高的画中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介绍梵高的画,这个词就是“强烈”!

1、用色

这个“强烈感”首先体现在他的用色。

梵高特别喜欢用“对冲”颜色,蓝+黄,红+绿,或者用浅黄做背景来衬托黄色的实物,总之,都是一般画家不敢尝试的用色方法,但是这种别人画起来可能“很傻”的颜色,在梵高的画里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和谐。

《向日葵》黄色背景、黄色向日葵,花瓶上蓝色的签名,一切都很梵高

2、笔触

提到梵高的画就不得不介绍他独一无二的笔触。

梵高应该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科班训练,所以他的笔触看起来“不羁”且“厚重”,就像是直接把颜料挤到画布上一样,看起来就很“费钱”。

但是梵高独一无二的“费钱”画法,却让他的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立体感和生命力,仿佛所有东西都要挣脱画布、走出来。

厚重笔触勾勒出的向日葵花瓣,十分的立体

3、扭曲

梵高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和好友保罗.高更闹掰,“疯狂”的梵高因此“疯狂”的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从此以后他就彻底疯了!

“疯子”梵高在这一阶段创作出了一些列著名的“疯画”,比如著名的《麦田里的丝柏树》、《星夜》和《麦田里的乌鸦》。

这些画里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扭曲的,树木、天空、山脉、麦田,一切似乎也都“发了疯”一样的扭曲、变形,想一个巨大的漩涡一样,要把一起吞噬……

《麦田里的丝柏树》扭曲的树、扭曲的天空

为什么要看梵高

想象一下,如果不知道梵高的经历、他的“神经病”,他的“疯狂”,我们去看他的画会是什么感觉?

一定是“莫名其妙”。

因为常规赏析油画的角度,什么构图、光影、线条……在梵高这里统统不适用。

如果交给一个美术考级老师评判,他的画就像一个业余的门外汉一样——技法上完全不过关。

很多伟大的画家都认为绘画应该只画眼睛看到的东西(包括保罗.高更),但是梵高却觉得绘画里应该适当的加入自己的想象。

这就是对于不了解梵高的人来说理解他的画最难的地方,因为梵高画的是自己想象中的世界,一个疯狂的“神经病”的世界。

梵高的《黄色小屋》,1888年,在这里,梵高和唯一的朋友高更决裂,并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

我们“正常人”都习惯了用左脑生活,我们习惯了理性的看待客观世界,我们人格的坐标体系建立在生活经验和惯性认知之上,然后我们用这个坐标去衡量世界,与他人达成协议。

但是每个生命的原始冲动不会消失,那些执着、疯狂甚至自毁性的对生命的悲观念头不会消失,它们只不过被压抑在理性之下,在潜意识里时沉时浮。

有时我们会觉得孤独,是因为当那些原始冲动浮出水面的时候,它们找不到自己的坐标。

这时,梵高帮你拨开理性,让你的潜意识遇见了自己,所以你震撼、感动、悲怆、满足,因为在那一刻,你不再孤独。

你的所有的非理性的”疯狂“想法都有人懂得。

这个人就是梵高!

梵高《红色葡萄园》,1888年,梵高生前卖掉的唯一一幅画

所以,梵高的成功是单纯的因为他的离奇的故事吗?

当然不是!那些故事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了梵高的内心,然后我们再透过他的眼睛看世界,看到的却是我们自己。

因为故事只是为我们打开了欣赏艺术品的一扇窗而已,真正决定艺术品优劣的是艺术家为我们呈现的窗外的世界。

参考:

欧文.斯通《梵高传》冈本.太郎《今日的艺术》

如果觉得《他们为什么有名|梵高:“故事营销”的成功案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