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马未都:80年代和王朔吃涮羊肉 一进门就点20斤(服务员都愣了)

2023-07-04 分类:养生资讯

说起北京大院文化,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是很了解了,在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的军队大院中悄悄地兴起一种特殊的文化,这些军区大院里出来的年轻人,有的成了摇滚教父、有的成了著名小说家、有的是国内一流导演、明星、主持人……说军区大院撑起了北京半个娱乐圈,这话一点不夸张。

北京文坛“钉子户”王朔跟北京古董界大腕马未都就是两个从小在军区大院一起长大的好朋友,铁哥们。不过同样是军区大院,马未都是从空军大院出来的,据王朔说空军大院在所有军区大院里也是最牛的,马未都至今谈起空军大院门口墙壁上刻着的大字“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还是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由于家里条件不错,他玩古董才有底气,再加上精准的眼力,让他有了收藏界“捡漏王”的美称。

80年代,马未都、王朔、海岩这些北京有头有脸的大佬们最爱一起下馆子,在一次节目中马未都还提到,当年一行人去吃涮羊肉,一进门先喊服务员来20斤羊肉,把服务员都听楞了。

别说上世纪80年代,就是现在的人出去吃火锅,一顿饭整20斤羊肉也是少有。这要是放在现在,妥妥的土豪人设啊。但当年,马未都他们就觉得那样痛快,谁没有年轻过呢。

老北京火锅,讲究

老北京涮羊肉得用铜锅涮,相传这种火锅起源自蒙古骑兵南征北战的时候,铁木真有一次偶然把羊肉片扔到锅里,居然觉得味道很鲜美,以后慢慢就发展成了涮羊肉,也就是现代的老北京火锅,至今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

老北京火锅一般用木炭在底部加热,紫铜锅在上面支着,锅底必须得是清水锅底,这也是老北京火锅最大的特色,这三样东西缺一不可,缺了就没有那种浓浓的北京巷子文化的感觉了。

北京人最喜欢在冬天吃涮羊肉火锅,一到冬天,那些专门的铜锅涮羊肉店都特别火爆。那会许多店都是露天的,店家就在院子里面现场切羊肉,既是显示新鲜,也是给那些没点羊肉的人看。80年代羊肉的价格还是很贵的,不是每个人都吃得起,有些人就只能看着老板切,点的是别的肉,吃个气氛,图个热闹。

按照马未都的说法,他们那天一行10个人,坐下后算了下,一人2斤羊肉就是20斤,服务员当场愣了,问吃得完吗?马未都说别问那么多了,就这样点吧,服务员这才去安排了。

羊肉就在旁边当场切,半软的羊肉片切得薄厚均匀,是自己在家做不出的水平,等羊肉片上了桌,火锅也煮开了,一筷子夹10片肉进去,在锅中稍微过一下水就迫不及待地撩起来放入口中,至今两人仍记得那个过瘾劲。

80年代的羊肉零售价大概在1.95元一斤,一个普通北京人的收入大概是40元每月,20斤羊肉就差不多相当于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马未都几个人当时的经济收入水平显然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范畴。

一起长大的好兄弟

王朔是马未都的“损友”,他常常调侃马未都家庭条件比自己好,懂得经营,很早就已经小有资产,属于成功人士。

80年代初,马未都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一炮而红。小说发表后他就成了《青年文学》的编辑。而王朔到1982年才刚发表了短篇小说《海鸥的故事》,不算特别有名气。

到了80年代末,马未都和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改编创作了不少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电视剧,其中包括《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等。王朔的黄金年代要晚十年才来。

王朔才气重,痞气也重,这些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地尤其明显。文坛素有文人相轻的习惯,王朔在整个北京文学界并不受待见,因为他本人的性格是又狂又痞,他心里想什么绝对说出口,评论余秋雨不能算作家,顶多就是一个游山玩水的人写了一点心里的感悟罢了;说于丹是戴着市场的高帽子在讲《论语》,没有一点意义。

到后来王朔得了文坛“钉子户”得“美名”,也成了人人敬而远之的“喷子”。如果不是有马未都的帮衬,王朔的才华也许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马未都曾经说起过一段往事,他和王朔曾经以取材之名去过北京的歌舞厅观摩。当年的歌舞厅大约就相当于现在年轻人最流行的活动一样,在娱乐相对少的年代里,歌舞厅是思想开放、心思活络的年轻人们聚集的地方,姑娘小伙交际的舞台。

痞子王朔去那个地方的心思路人皆知,马未都笑着说王朔当年就是一个非常敢于追求爱情的人,并且他有一个能力,就是把生活中一些经历过的事情高度还原在他的小说里,让人有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看过他的小说就会被其中独特的魅力所吸引,这就是王朔的文字最大的特点。

而痞子王朔评论马未都就一句话:就是一个倒腾古董的。

80年代的情怀

冯小刚后来也跟马未都、王朔这一群大院子弟玩在一起,但是他加入的时候比较晚了。

2015年冯小刚还特别拍了一部电影,就叫《老炮儿》,管虎导演,他自己做监制,还亲自出演了“六爷”这个角色,过了一把瘾。《老炮儿》的故事讲述了当年北京城名震一方的六爷被时代所抛弃,孤身一人与时代抗衡,固守着自己生活方式的故事。

老炮儿的官方解释是“提笼遛鸟,无所事事的老混混儿”,但冯小刚要表现的老炮儿明显不是这个么意思,电影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被时代这股洪流裹挟下的无奈和不肯低头的反抗,有一种对80年代北京大腕们的致敬感。

关于老北京的生活还可以在许多电影和电视剧中找到踪迹,像《阳光灿烂的日子》、《梦开始的地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等等。

虽然那个年代的物质条件远远不如今天,但是那时候的人们脸上总有种说不出来的精神气儿,一身橄榄色的大衣大概是他们最爱最时髦的流行服饰了,能穿上这样一身,戴一顶深色的军帽,系一条锃光发亮的金属扣皮带,胯下是二八自行车,就是那个年代街上最靓的风景线。

反观现在,物质越是横流,欲壑越是难填,人们脸上不是迷茫就是麻木的表情,过去那些青春的脸再也见不到了,也无怪于那么多人怀念过去的“黄金时代”。

王朔如今也不再见发表新小说了,偶有杂文发表,笔锋还是那么尖锐,但爱看的人少了,那种尖锐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彰显自己个性的手段,但在人人都有个性的现代已经不再有人为之共鸣,鲜少有人鼓掌了,王朔的灵气似乎也停滞在了过去他最张扬的年华里。

马未都前几年还比较活跃,这两年也沉寂了下来,看他的微博,似乎仍在玩古玩,更多的是日常生活,喝茶、撸猫、回忆过去。

小结:

80年代北京大院里出来的人才人精们,曾经北京娱乐圈的大半个天,现在多半成了各家各院的大爷伯伯,大妈婶婶,他们就像《天龙八部》的扫地僧一样,品尝过人间百味,练成过绝世武功,享受过荣华富贵,如今用各自的方式走过自己的下半生。

他们或多或少总是困在过去的影子里,马未都总说,搞不懂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这么焦虑,总觉得没事干就不行,年轻的时候最好的过法就是挥霍时间,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些过去叱咤风云的老炮们,他们所不明白的是,没有一个年代会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他们中最糟的那些,成了控制不住自己总爱点评“现在的年轻人”得“老顽固”,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年也是父辈口中食古不化的问题青年。

人生是一段很长的历程,有时候走过去就是过去了,不管你想不想回头,想不想前进,你都一定被时代裹挟着朝前跑。既然当年曾经惬意过,何必在意今夕呢?

如果觉得《马未都:80年代和王朔吃涮羊肉 一进门就点20斤(服务员都愣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