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饱食者当忆袁老: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

2023-07-0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19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见多了荒诞新奇,想起半生只俯身在稻田的袁老,总觉得安心和有底气,现在,这份底气不在了。

外界给予袁老的标签有很多,然而在这些庄严的成就和名誉背后,他又是谁呢?

当代神农的一生两梦

60年前,袁老刚刚开启杂交水稻的研究,曾许下两个梦想:

第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第二个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这两个梦,也贯穿了袁老的一生。

1930年,一个袁姓知识分子家庭在北京协和医院迎来次子,姓名栏只填下写了三个字:袁小孩,乳名二毛,这个孩子就是袁隆平。当时为他接生的是位新手医生,名叫林巧稚,后来成了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

少年袁隆平小学郊游时看到的“田园之美、农艺之乐”经历让他萌生了学农的兴趣,当时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正流行,可丰收的图景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战火打得支离破碎。

颠沛流离于战乱和饥荒年代,见了太多人间疾苦,想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的愿望在青年时就扎下了根。

1949年高考,19岁的他本该考入父亲的母校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毕业后走上仕途,却毅然违背父母的意愿——“我要学农,将来做一个农业科学家”。

4年之后,再次面临人生抉择。

他随手填下“愿意到长江流域工作”。

1953年,青年袁隆平被分配到穷苦的湖南安江农校,成为一名深山教师,并开启了时长20个春秋的教学生涯,最开始负责教俄语,但很快改教遗传学。

安江镇位于湘西的偏远山区,处于雪峰山山麓、沅江之畔,在山区河谷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气候,风调雨顺,水热均衡。

也因此,安江是极为神秘的变异物种天堂,90年代以后,在安江192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出现了168个优良变异品种,包括柑橘、棉花等等作物,举世罕见。

当时,国内学术界信奉的是苏联科学家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理论。

袁隆平也带领学生做了很多农作物的“无性杂交”实验,还培育出了一批新品种。不过隔年,这些奇花异果就被打回了原形,让袁隆平懊恼不已。

1959年开始,一场全国性的大饥荒席卷而来,湖南尤甚。湘西气温奇高,降雨又少,很多庄稼枯死在地里,饿极的人们拿树皮和野菜来充饥。

亲历满目疮痍,袁隆平立志要在农学科研上搞出点成果,来救救这个苦难的民族和国家。

1961年7月,他偶然在田间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高大饱满,籽粒竟有230个,算下来水稻亩产至少上千斤,能提升足足一倍。灵感开始在他的头脑中闪现,如果可以人工培育杂交稻,那么水稻岂不是将大大增产?

从此对一直信奉的“无性杂交”理论产生了怀疑,还注意到了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等人的“有性杂交”学说。

深山教师袁隆平提出这一想法后,被嘲笑这是对经典学术理论的背叛与颠覆,甚至说他连基本的遗传学都不懂,因为当时“水稻没有杂交优势”是整个学术界的共识。

要知道当时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举全国之力,投入无数资金和高级人才都研究无果,你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乡村教师凭什么呢?

第二年,试验后,还是失败了,他依然坚信“杂交水稻”这条路是对的。

水稻的异花传粉率只有千分之三左右,而且花器很小,每朵只结一粒种子。如果像玉米那样依靠人工去雄的杂交方法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首先用植物的雄性不育性,培养出一种雄性退化,雌蕊正常的特殊品种,即“母水稻”品种,用它来作为杂交的母本,就可以解决不需要人工去雄而生产大量杂交种子的问题。

1964年,向来执拗的袁隆平正式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埋头就去干,在14000多个稻穗里,发现了仅有6株的雄性不育稻株。

1966年2月,袁隆平撰写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被刊登在当时国内最权威的学术杂志《科学通报》上,在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撼。

之后又遇上特殊年代,差点被关进“牛棚”,化险为夷后,试验田却再次被人踩得稀烂,他却不气恼不追究,专心科研,后来助手尹华奇说:“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1970年秋季,袁隆平学生李必湖发现了那株著名的“野败”稻禾,是后来所有杂交稻的母本,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有人形容是这运气跟连续中了10次上亿元的彩票没啥差别,这次“幸运”也为他后来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1973年,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他正式宣布: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4年,袁隆平带领团队,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1979年,设在菲律宾马尼拉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也开始了杂交水稻试验,聘请袁隆平前去指导,进行合作研究。

1980年,美国一园环种子公司与我国种子公司签订了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协定。这个协定,是我国农业上第一个对外技术转让的协定。

1995年,袁隆平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袁隆平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场小行星命名仪式。一颗811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袁老培育的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亩产超过700公斤;2004年超过800公斤、2012年超过900公斤;2014年超过1026公斤;2017年超过1149公斤。

2018年,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在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通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203.36公斤,再次创造了水稻亩产世界纪录。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9年9月中旬,获得共和国勋章的消息传来时,他正在试验田里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生长情况,12亩试验田当时处于对花时期,是关键阶段。

2020年,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0.76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杂交水稻的平均亩产也已经达到了1134.6公斤!

其实早在2007年前后,中国和国外资本曾在主粮上,进行过一场规模宏大的多空对决。多方是国际投机资本、国内的投机商,他们囤积粮食,哄抬市场价格;空方是中国政府,抛售储粮,平抑价格。

那时候,国际上大米价格上涨了200%,小麦上涨171%,玉米上涨了221%。但同期国内的涨幅却不超过30%,

炒家蠢蠢欲动,企图炒高中国粮价,疯狂买进粮食,想给中国市场造成一种供不应求的局势,但没想到中国却在不断抛出储粮,博弈之下甚至放出风声——

我们的储备粮有1亿吨,够全国用一年的。

这些储粮足够让炒作的资本倾家荡产了,于是多方开始崩溃,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全面暴跌,中国打赢了这场粮食保卫战!

从那以后,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投机者,再也不敢炒作中国的粮价。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粮食的自给自足,袁老同样功不可没。

90岁高龄的袁老本该安享晚年,但他却许下了生平的第三个梦想:“攻克中国的盐碱地,彻底解决中国在粮食上的后顾之忧”。

就在本月的14日,袁隆平团队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试验示范”项目在三亚测产再获佳绩,“超优千号”杂交水稻在试验示范片平均亩产926.5公斤。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真正走向了世界,让更多的人不再饿肚子。

最可爱可敬的人

袁隆平曾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在爱人上,他同样如此。

便是放到现在,袁隆平和妻子邓哲的婚姻都略显前卫,是名副其实的“师生恋”加“闪婚”。

妻子邓哲是袁隆平曾经的学生,被袁老的人品和才华所吸引,结为夫妻。

在邓哲眼里:“袁先生人好,课讲得也好。”

婚后,她一直叫他“袁先生”,他叫她“贤内助”,邓哲陪着他,做他最得力的助手,每天和他一起头顶烈日,脚踩黄泥,历经无数次挫折与失败,支持他走过最艰难的岁月。

相伴走过近60年,对于爱袁隆平也有自己的答案:

“爱是一份长久的承诺。爱,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哪怕是一个会心的微笑,擦一擦汗,洗一次碗,陪爱人逛一次街,都是幸福的,值得回味的。”

经常上热搜的袁老内心还藏着个丰满而有趣的灵魂。

从2003年起,他就在一家不起眼的小理发店理发,为了不影响人家的生意,每次都趁没人的时候才过去,剪完照着镜子说句“哈,我又年轻了”。

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米可以喂胖你们,但我自己不能胖”;

在办身份证录指纹时说“我指纹十个螺纹嘞,十全十美”;

采访时回答自己“名利双收”时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我可是有偶像包袱的人”;

采访时谈及自己带学生的感受时说:“要指导他搞试验,要修改他论文,辛苦得很呐,麻烦得很!要死脑细胞的!”

86岁做完眼睛手术后戴上墨镜时问旁人:“像不像个黑老大!”

出门领奖要和水稻打招呼:“你们乖乖的啊,我过段时间就回来了”。

每次回家第一件事也是和水稻打招呼:“好久不见,好想你们啊!”

出去领奖打领带照镜子时问周围人:“自己今天真帅,我han不handsome!”

回答工作问题时说“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开心!”。

以真性情博得一众粉丝,受关注的同时,也表示“包袱背得不自由了”。

90岁还奋战在科研的一线,虽然身体底子好,还是患上了糖尿病和高血压,依旧不服老也不承认疾病,每天都下稻田,所有事情亲力亲为。

高龄经不起“接待”、“合影”这种无意义的事情消耗,助理和医生只能能挡就挡,出门提前做足准备。

一场会议,助理会提前到现场确定好,从下车到会场,最好不要超过一百步。

主办方提议让身边人扶着用点力,助理却深知,袁老最不愿的就是让人看到他走不远。

袁老说“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被问到是不是担心饥饿的场景再次出现在中国,笃定地回答:“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我想,这就是他对这个世界最美的承诺!

袁隆平精神

我们都说要学习袁隆平精神,学什么?袁老自己总结为: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他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在浮躁又喧哗的声响中,他最珍惜的,是生命相连的感情,是对职业的永远敬畏。

他用最质朴的语言,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全心全意,择一事,终一生。”这是初心,也最难坚守的。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如今山河无恙,饥馑不再,他也终于可以躺下歇歇身子,回归他为之奉献一生的黄土,“禾下乘凉、覆盖全球”,每一年的丰收之时,请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他,他一定会露出熟悉的笑容。

天地之间一草庐,人生何处不耕锄。

山川秀美皆君有,日月光华岂我如。

种谷栽花春雨后,读书煮酒夜灯初。

古今多少兴亡事,只在神农与子舒。 《七律·悼神农》

愿,袁老一路走好。

如果觉得《饱食者当忆袁老: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