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武汉八大名小吃(附地址) 它们好吃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吗

2023-07-0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9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武汉的小吃非常引人注目。在武汉人“过早”的习俗和名人的品题下,不但保存得相当完好,而且生意,历久弥新。所谓的“武汉八大名小吃”——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四季美的汤包、小桃园的瓦罐爆汤、老谦记的豆丝、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启恒的糊汤粉、谢荣德的面窝。它们的历史和特色,我想大家不一定都有所了解吧!

小编因为在武汉读过研究生,对武汉人的“过早”是情有独钟,因此,整理出武汉的八大名小吃的历史。以飨大家,博君一笑。

老通城豆皮

豆皮是武汉最著名的小吃,由豌豆糊、米浆的混合液所摊制而成米多豆少,再裹上糯米馅子下锅油炸,切段食用,滋味又香又脆。

豆皮最早原是鄂东农村中用以充饥的主粮,老通城是最早的产地。后来村中有人到武汉谋生,摆摊贩卖豆皮,因而将它传到了武汉。抗战胜利后,有个叫曾厚诚的人,在武汉创立了老通城饭馆,并请来豆皮大王高金安掌勺,两人在馅心上动脑筋,精益求精,并发明了新口味,结果生意兴隆。从此豆皮登堂入室,从小摊子走进餐馆成为一种贵族化的小吃了。

老通城制作的豆皮,曾获中国饮食行业的最高荣誉金奖。据说一九五八年时,毛主席曾两次亲临老通城,品尝了三鲜豆皮后赞不绝口,并说:“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后来,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也都来过,使三鲜豆皮的名气更是不可一世。

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在制作上有许多讲究,才会远近闻名。那豆皮中的“豆”,必须是脱壳豌豆,“皮”必须是精制米浆。豆皮的馅,必须是湘产糯米;豆皮的三鲜,必须是猪肉、香菇和竹笋。豆皮的形,必须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须是金而黄;豆皮的味道,必须是香而脆,缺一不可。

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亚洲证券大厦

老谦记豆丝

老谦记也家老店,创始于1918年。坐落在武昌司门口,久负盛名,主要卖牛肉豆丝,兼卖各种牛肉汤菜。据说他们十分爱惜招牌,因此对品质控制得宜。每天只熬五十斤上好的黄牛肉,浓稠鲜香,浇在豆丝上,豆丝吸满了牛肉的鲜味,风味自然不凡。牛肉汤一卖完就收摊,绝不加水多卖。

豆丝是武汉人所喜爱的小吃之一,除了汤豆丝外,还有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老谦记的拿手菜是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硬炒,也可软炒,风味各有千秋,区别只在于火候。主要原料都是用牛肉、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黄牛肉汤汁、调味作料,用麻油炒熟。吃起来牛肉滑嫩,豆丝绵软,牛肉与豆丝的滋味融合为一体

武汉市武昌区都府堤44号楼1-2-2号

蔡林记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酱面齐名,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面”。1928年,热干面发明人武汉黄陂人蔡明伟,创建蔡林记热干面。武汉人对它十分痴迷,老店蔡记据说每天要卖出上万碗的热干面,不禁令人对它刮目相看

武汉人热干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说穿了,它不过是一碗面煮熟后拌上麻油,以特殊作料调味,最后再淋上浓浓芝麻酱的面条,武汉人却对它情有独钟,每天早餐都少不了它。

它既不是凉面,也不是汤面,是在偶然中发明的。详细的制作方法:先将面条煮熟,拌油放凉,吃时再在沸水中滚几下,沥干,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醋等作料,拌匀即成。特点是香气扑鼻,耐嚼有味。

蔡林记热干面馆(世界城光谷步行街店)

四季美汤包

四季美是武汉的历史名店,在一九二七年开业,生意兴隆。店名意味着“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如春天炸春卷、夏天卖冷食、秋天炒毛蟹、冬天打酥饼等,并不卖汤包。后来有特级厨师钟生楚等人,在店内制作口味武汉化的苏式小笼汤包,极获好评,被称为“汤包大王”,因此以后也就专门供应小笼汤包了。

此店的小笼包制作讲究,选料严格,是它近悦远来的原因。先将猪腿肉剁成肉泥,然后拌上肉冻和其他作料,包在薄薄的面皮里,上笼蒸熟,肉冻成汤,肉泥鲜嫩,七个一笼,佐以姜、醋,鲜美异常。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除了猪肉汤包外,还有蟹黄汤包、虾仁汤包、香菇汤包、鸡蓉汤包、什锦汤包等应有尽有。

四季美(户部巷店)

谢荣德的面窝

面窝和热干面一样,都是武汉人爱吃的早点。因制作简单,遍及于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大多是小摊子,或由饮食店兼营,有一家叫谢荣德的颇负盛名,但其实在小摊子上品尝,更能感受到武汉人“过早”的脉动。

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小吃,历史悠久,据说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汉口市汉正街集稼嘴附近有个卖烧饼的摊贩,名叫昌智仁,看到烧饼的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发明新的早点。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再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炸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来。人们觉得很别致,因为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

武昌自由路的户部巷

小桃园煨汤

武汉人家常喜欢喝煲汤,尤其是排骨汤,制作极为讲究。一定要用砂锅来煨,滋味特别美好。创业于一九四六年的“小桃园”,是武汉最著名的煨汤名店。他们先用砂锅将汤煲好,再盛在瓦罐里贩卖。

因为是大量生产,一锅里常有上百只鸡、蹄膀或排骨的鲜味,滋味当然远胜家常制作,便闯出了字号。他们主要的汤品,有瓦罐鸡汤、排骨汤、蹄膀汤、八封汤、甲鱼汤、牛肉汤、鸭汤等,其中以瓦罐鸡汤最出名,原料是黄陵、孝感的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鸡,剁成大块,先入油锅爆炒,再倒入内有沸水的瓦罐中,用旺火煮熟,小火煎透,汤鲜肉烂,原汁原味。

武昌区紫阳村89-90号1号楼1-1-3号

谈炎记的水饺

"谈炎记"是武汉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专营特色水饺的老字号风味小品牌。始创于1920年。湖北黄陂人谈志祥下汉口开作坊经营小吃馄饨,以其独特的精制手法,诚信地服务手段,赢得了食客们的普遍赞赏,被誉为水饺大王。

谈炎记水饺的每道工序均严格按传统工艺制作,面皮重在揉功,薄如纸片,其馅由猪肉、牛肉混合配制并配以十余种佐料,以其原汁、汤鲜、馅多不腻、烹法考究、营养丰富,形成独家风味,2012年谈炎记成功申请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硚口区汉口中山大道384号

田启恒的糊汤粉

田启恒糊汤粉馆坐落汉口花楼街,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名扬三镇。田启恒糊汤粉馆其糊汤微稠,色调素雅,米粉洁白,细长有劲,鱼香汁浓,滋味 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

它的独特就在于这“糊汤”上,最初的“糊汤”可不像现在是用鲜鲫鱼甚至鲜鳝鱼熬的汤,那时用的鱼都是傍晚到菜市场的水产摊子上收集来的卖不出去的烂鱼、鱼杂、鱼头,经过彻夜熬煮,鱼熬得骨化肉碎,为了除去或遮掩腥臭味,加大量胡椒,又因为顾客多是在码头上做搬运工的苦力,为了抵饿,再加上生米粉起糊,起稠。冬天的早晨,苦力们吃上一碗带点荤腥的、热乎乎、辣呼呼,又能暂时顶饿的稠稠的糊汤粉,也算是一种享受,不知哪天哪位吃客没吃饱又有几分闲钱,在隔壁摊上买了一根炸得金黄酥脆的油条,掰成一截截地泡在剩下的糊汤里吃,于是,极具武汉码头文化特色的糊汤粉配油条就诞生了。

永旺梦乐城

“一日之计在于晨”,武汉人的“过早”,可以理解为早上必须做的事情。正是因为如此,武汉人的小吃,都是为早餐而准备的。因此,才诞生出如此丰富的早餐小吃。在2020年整个疫情期间,不知道多少武汉人没有“过早”,没有好好吃一顿早饭。因此,为2020年的武汉人点赞!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有版权问题,可以联系作者删除)

不清楚,武汉除了这些小吃以外,还有那些脍炙人口的小吃呢?还请博学的朋友们,在讨论区告知一二,谢谢!

如果觉得《武汉八大名小吃(附地址) 它们好吃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