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一个“吃救济粮”的穷山村美丽蝶变

2023-07-0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53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2019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31万元,首次实现零的突破。”昔日,种一葫芦收一瓢的贫瘠田地,如今山、水、林、田、路高标准综合配套的现代农业园区已悄然成形;昔日,不产粮不产果的荒山秃岭,已然成为农民发财致富的“金山银岭”;昔日,看天吃饭的老百姓,如今在家门口走上一条脱贫奔康的致富路。

图为紫云村一社民居 摄影:李建生

是什么让一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是什么让一个曾经靠吃国家“救济粮”为生的村成为产业发展带头村?

追溯:贫困村誓要拔“穷根”

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中型水库紫云水库的修建,紫云村民不得不离开肥田沃土,搬迁到土壤贫瘠的半山腰,荒山坡地“石谷子”,种啥都不景气,村民生活苦不堪言,只能向政府伸手要“救济粮”,拔掉穷根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紫云村一角 摄李建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准一名书记,可以盘活一个村,造福一方百姓。1993年,头脑灵活,行动力强的冯开银被村民一致推选为该村的支部书记。上任之初,面对紫云村穷得叮当响的状况,冯开银没有气馁。他清醒地认识到,每年伸手向区里乡里讨点小钱,绝对不是长久之计。穷则思变,他决定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把猕猴桃产业发展作为破题之举。

但发展之路并不顺利。那些年,无论是找资金、还是办贷款都难上加难。好不容易解决资金问题,但免费发放给老百姓的猕猴桃苗,他们也只敢载种在田坎上、山坡里,连基本的支架也不搭。在耕田犁地的时候,遮挡了庄稼,他们又将其砍掉。

如何增强老百姓的种植信心?成了紫云村党支部一班人面前的一大难题。“必须要做出模板才行。”冯开银说。

1996年,冯开银开始动员有意向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村民李明秀。通过多次做思想工作,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后,李明秀开始了大胆尝试。经过不懈坚持,李明秀成为紫云村第一批吃到“螃蟹”的人。2005年,她家猕猴桃产果1.2万斤,当年便获得纯利2.9万余元,之后每年都有10多万元的纯收入。如今,李明秀一家住上了300多平米的二层小洋楼,李明秀也成为广元最有名气的猕猴桃种植“土专家”、脱贫致富带头人之一。

随着该村种植猕猴桃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猕猴桃产业也逐步发展成为该村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

尝试:村集体经济的初步试水

“前几年,我们压根没有考虑过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没有这个概念,现在思想必须要转变过来,才能不被淘汰。”冯开银介绍,“我们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在2017年的时候,其实,发展村集体经济我们村基础条件相对比较扎实。”

作为村里的致富能手,冯开银毫不犹豫把眼光放在全村依托的主导产业猕猴桃产业上发展,并将翠桃产业纳入其中。说干就干,流转土地,购买猕猴桃苗,拉线搭架……当年,一个200亩的猕猴桃产业园、100亩的翠桃产业园便建成了。

“去年200亩猕猴桃初挂果,我们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就达到了10万多元。”冯开银高兴地介绍,“今年能轻轻松松突破20万元。”

村级产业的发展,红利不仅仅是增收,还更大程度的惠及到当地的贫困户。“两个园区的建设、发展,用工我们都是优先考虑贫困户。”冯开银说。截至目前,园区务工支出资金在25万多元,其中支出贫困户务工工资12万余元。

村集体经济发展掘到了第一桶金,村党组织尝到甜头,为民办实事的实力和底气更足了。

每年9月,昭化区万亩猕猴桃全部成熟,大量上市。紫云村村党支部一班人在这之中,发现了新的商机,谋划通过村集体建立猕猴桃交易市场,无论是“线上”和“线下”都可以在这里实施交易。2017年,中省项目集体扶持资金54万元的交易市场成功建立并运营。

“每年的交易量都是翻倍的增长,特别是电商这块,每天的发货量都在500到800件之间,预计今年发货量能达到3万件以上。”电商的成功,冯开银感到非常开心,“不仅我们村集体的猕猴桃可以在这里卖,附近老百姓也可以通过交易市场卖个好价钱。”

近年来,紫云猕猴桃在摸爬滚打中,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并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紫云猕猴桃荣誉的背后,既是紫云猕猴桃在优良品质上的坚守,还有从“线下”到“线上”的实践,更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发展:村集体经济多点开花

每年猕猴桃成熟的季节,紫云村每天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游玩、采摘、拍照。猕猴桃也因此被赋予新功能。“水果销出去,游客引进来,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农民收入也不断增高。”冯开银说。

多年来,紫云村充分发挥紧邻广南高速、国道212线交通便利和紫云水库的优势,大力发展果园风情采摘游,年接待游客和外地客商逐年增加。那么紫云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抓住旅游优势,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呢?

“开办农家乐呀!”村党支部一班人很快给出答案。2019年10月,村集体利用中省项目集体扶持资金投入16万元,租用同村农户闲置房办起了“紫云”牌农家乐。

“去年3个多月,农家乐生意火爆的很,每个月的利润都将近1万元。”冯开银介绍,今年受疫情影响,农家乐生意受到不小的冲击。“目前正在逐步恢复中,每个月的利润在2000元左右。”

如今,紫云村村集体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园7个。其中,猕猴桃产业示范园4个共450亩,脆桃园3个共150亩,间作种植瓜蒌100亩,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中蜂养殖场1个,年均增收4万元;猕猴桃冷库一个,年均增收3.65万元;猕猴包装箱制作厂房一个,年均增收2万元;山坪塘租赁收入0.353万元,土地租赁收入0.31万元。带动85户贫困户增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紫云村集体经济采取“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经营模式,从无到有,再到做大做强,靠的是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抓住一切发展机遇,让集体经济成为了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同时,紫云村党支部一班人坚持将集体经济收入反哺群众、服务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幸福成果。(记者 戚原 通讯员 杨黎明)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如果觉得《一个“吃救济粮”的穷山村美丽蝶变》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