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清代养廉银制度是怎么回事(竟然使贪污腐败大大减少)

2023-07-0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19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是建立在官员实际薪水很少的基础上的,它对官员影响很大,使之前的很多灰色收入直接变为明面收入了,且数额不菲,养活一家人还是可以的。

养廉银制度

我们先来解释下什么是养廉银,所谓的养廉银:是给官员生活、办公补助费,用大量的白银来使官员们保持廉洁奉公。

上溯到明代,明代官员的薪俸就很少。比如:明代正一品官每月俸米87石,正四品24石,正七品7石5斗,而最低的从九品每月才5石。这点收入是很难养活一大家子人的。

再来看看清代的官员,在实行养廉银制度前,清朝在京官员每年的俸银,一品官180两,二品150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两1钱,从九品31两5钱。另外还按每两俸银给俸米1斛。在外地做官,文官俸银同于在京官员,但没有禄米,武官俸银只及在京武官的一半。

而外官作为封疆大吏的总督年俸是180两,巡抚、布政使150两,按察使、盐运使130两,道员、知府105两,同知、知州80两,通判、州同60两,县令、府学教授45两,县丞、教谕、训导40两,主薄33两1钱,典史、巡检31两5钱;吏役的工食钱就更加微薄了,斋夫12两,铺兵8两,门子、皂隶、马夫、库事、斗级、轿伞扇夫、禁卒约6两。收入依然很低,养不活一大家子人。必然会产生广泛的贪赃赢私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活下去。

所以从皇帝到下面的督抚,对于当时官员征收的火耗,都是采取放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了雍正继位后才采取实际的办法,从耗羡银中提取一部分,发给发给从总督巡抚到知县巡检等各级官员,一定数量的银子作为养廉费用。

养廉银的数目发放主要依照官员职务的高低来确定的,并且各省各地之间,由于政务繁简及赋税多少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差别。

养廉银的影响

地方上各级官员规定的养廉银数目差距很大,和他们原先的俸禄相比,高出十几倍、几十倍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养廉比薪俸优厚的多了。比如总督,陕甘、云贵一月能达到2万两,比原先的180两年俸高出了100倍以上。其中最高的两江总督,养廉银一个月就有3万两;少的如:闽浙、四川一个月也有13000两,大多数的总督养廉银在15000-18000之间。

巡抚的养廉银也有10000-15000两,七品知县,多的2-3000两,少的也有5-600两。养廉银实际上是大幅度增加了官员们的收入。

实行养廉银制度,对于治理官吏,防止官吏侵吞国家收入,保证国家税收不至短缺,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禁止地方官恣意加派,也保障了百姓正常地完纳赋税,确保了清政府的赋税收入,使国库充盈。是政府在财政管理上的重要进步。

到了雍正去世乾隆继位,经过查验,国库存银达到了6000余万两,可见养廉银制度对国家财政的作用。

综上所述,养廉银制度对于清政府来说是利大于弊的一项重要改革,它使得清政府的国库有充足的财政盈余可以用来做其他的事情。

关注@石城艾伦 百家号,每天分享历史干货。

如果觉得《清代养廉银制度是怎么回事(竟然使贪污腐败大大减少)》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