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祝羽捷对话陈晓卿:踏踏实实做一个吃货

2023-07-1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623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 本文美食配图均来自陈晓卿老师总导演的美食纪录片。

▲ 主播/ 夏忆&大卫 ,配乐/ 曹思义《窗边的云》、Brian Crain《Softness and Light》 、Mango Daddy《武汉风味热干面》

栏目 | 羽来信

文 | 祝羽捷 & 陈晓卿

编辑 | 西脑包花

晓卿老师:

你好哇!很久没有跟你一起大快朵颐地吃肉了,虽然见不到你,你的名字总会在我举起筷子的时候听到。比如在兰州的烤羊肉店,刚刚拎起一只流油的羊腿,众声喧哗中,老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站在我身后得意地说,嘿嘿,我们的店可是被《舌尖上的中国》拍过,陈晓卿亲自吃过我们家的羊腿。第一次听到店主这么说的时候,全桌的人都忍不住伸出大拇指,为厨师鼓掌。

去的地方多了,越来越多店言之凿凿,都说自己被你拍过,有的还要吵起来,说别人是狸猫,自己才是太子。

我忍不住想,原来一个人的味蕾有这么大威力,不但可以验明一名厨子真身,还能决定一条产业链的兴败。我记得詹妮弗·洛佩慈为自己的身体买了保险,特别为她的“臀部”购买了高达3.5亿美金的保险,当仁不让是当今最贵的臀部,晓卿老师也可以考虑为自己的舌头买份保险,无可厚非。

▲ 无锡酱排骨。

我们总要想到食物,讨论食物,不过因为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到饥饿,莎翁说了“食欲是一匹无所不在的狼”。饿的时候不能谈恋爱,不能工作,不能思考,只有填饱肚子吸收营养,只有保证心、脑、胃都在正确的位置上,我们才能进行人类其他活动,伍尔夫也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吃好,那他就思不好、爱不好、睡不好。”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在他的著作《厨房里的哲学家》里说“牲畜吃饲料,人吃饭。可是只有聪明人才懂进餐的艺术。”食物跟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即便没有美食家的舌头,但也能从自己吃的经历中咂摸出一些食物本身和之外的味道。

对食物的觉察,往往是伴随对亲情的觉察开始的。

小时候住在学校家属大院,吃了不少食堂里的饭菜,俗称“大锅饭”,吃大锅饭没什么可以要求的,用铝制的饭盒打回来,没有任何修饰,就像去超市里买衣服连服务都没有,最多冬天我妈会再加热一下。

要说我的美食意识觉醒要来自于我姥姥。去姥姥家,第一件事就是询问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她也理所应当地担起了让子孙们吃饱的职责。姥姥是一个干净利落的人,齐耳短发,戴着边框眼镜,她做的饭跟她人的气质一样朴素大方。

厨房是小孩的禁地,也许是怕小孩被油锅烫伤或者损坏器具,我就在客厅等着,想象着女人们如何在厨房忙碌。姥姥不一会儿端出一盘膨胀的虾片,吃上去香脆,这是用来解馋的。

她还会在馒头上抹芝麻酱和绵软的白砂糖,我一口咬下去,柔滑的酱在口中化开,甜到心里,幸福满满。芝麻酱黏在嘴角和手指上,我一点点舔干净。姥姥去世很早,早到没有机会看到我背上书包,后来我再也没吃到过芝麻酱蘸白糖的馒头了,可我对它的记忆是如此清晰。

▲ 《圆桌派》第二季,北方人窦文涛回忆芝麻酱蘸白糖的馒头,陈晓卿说“麻酱可以蘸宇宙”。

我在英国吃了不少司康饼,刚出炉的司康饼看上去十分厚实紧密,实际是松软的,从中间切开,涂上Cream和草莓或橘子果酱,没有这些蘸酱,食物就会特别普通,我想小时候吃的那个蘸酱馒头不就是姥姥的“司康饼”嘛,不禁感慨,这是全球姥姥们的智慧!

冬天最开心的是在姥姥家吃热气腾腾的煮花生和烤红薯。煮花生并不是简单地丢在锅里煮一下,而是洗净后先用手捏破一个小孔,好让桂皮、八角、盐的滋味浸泡进来。有一次,我闻着厨房里关不住的香气,手里抱着姥姥灌好的暖水袋捂手,不知怎地捡起她在柜子上放的木锥子,对着暖水袋狠狠地扎了三下。煮花生端上来了,我妈发现暖水袋在漏水,狠狠地批评我的恶作剧,愤怒地罚我禁食。姥姥还是让我吃到了煮花生,美味与羞愧掺杂交织在一起,吃得面红耳赤,去拿花生的手指被烫得生疼。

我们这一代人虽然说不上物资匮乏,小时候也经历过惜物的时光,祖辈的生活跟今天比起来花样少很多,但我发现阮囊羞涩或者材料匮乏丝毫不能限制人的想象力,在节约中发挥创意,手头清简,内心热烈,在精打细算中发挥每一块食物的魔力,用一种爱的本能在做饭。永远不要让你的人生变得平庸无味。

我和爸爸单独相处的机会不多。夏天最开心的事之一就是跟着我爸晚上乘凉散步,知了声此起彼伏,他手里拿一把手电筒,我们走进学校的操场,有点像福尔摩斯和华生的组合。他的手电筒往土地上一照,只要看见一些黑黢黢的小洞,泥土还没干透,我们就会心一笑,知道不远处藏着知了猴。我蹲在地上先检查洞里,把地上一圈看完,再到旁边树干上找,已经开始蜕皮长翅膀的不要,只要那些圆鼓鼓包着全壳的,从后面夹住它的身体,有些装死,有些爪子还在乱动。我们总是满载而归,带着捕猎者的快乐,把一袋子战利品交给妈妈,不知道哪个时候我的胆子为何这么大,跟着妈妈把它们清洗干净,再看着它们下油锅,黄铜色的知了猴被撒上盐,一口一只,不去多想也不觉得害怕,只觉得无比香脆。现在回忆起来,我的冒险精神都是在这道菜里培养起来的。

我妈年轻时候还算挺时髦的人,能用一个月工资买一辆亮闪闪的变速自行车,但热情总是来得快也去得快。家里买了第一台烤箱的时候,房间里常常充斥着奶香的味道,她一度痴迷于烘培,可惜做出来的蛋糕硬邦邦,实在没有商店里的好吃。于是烤箱被放进了杂物间,落了一层灰,但也让我明白了厨艺需要习得,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为大厨。

何种时代吃何种饭。人对食物的偏好和习惯都是从童年建立起来的,尽管现在饭菜丰盛,各国菜系都可以随意变换,我却找不到家里的味道了。食物教会我的远远超过食物本身,人的味蕾最先感受到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的背后是亲情、传承、文化、故事,饱含幸福、酸楚、耐心、分享、隐喻。

老实说,我肯定不是真正的吃货,也不热衷烹饪,能吃到好吃的东西会欢呼雀跃,但也不会因为平淡的食物而牢骚满腹。我喜欢读美食专栏,看不同作者与食物的经历,心胸深处的那盏明灯常常是被别人的分享点燃,重新认识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时而被勾起了馋念。美食纪录片就更不用说了,更加直观,看完饿得睡不着觉,它还是很好的“拌饭调料”,当自己一个人吃着无奇的饭菜时,把手机横过来支住,边看美食纪录片边吃,食欲倍增。更重要的是美食纪录片里讲的是地理志和民族志,我在里面恶补了地理、农业知识,了解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有个朋友推荐我看吃播,我连续几晚看别人吃饭,初看时很兴奋,就像刚刚学会玩电子游戏的小孩,觉得特别有意思,很快就开始感到乏味、刻板、套路,主播们急于表现食物的莽夫好吃,面露难色,真真假假。还是以前看美食专栏更有意思,虽说看的是如何吃,其实看的是饮食男女,饮食职场,饮食家庭,餐席之上的精雕细琢,餐席之下的智识哲思。

吃什么、怎么吃和吃的人都是顶顶有趣而复杂的话题,不是靠表现好吃所能涵盖的,对某种食物的激情总会消逝,让人回味无穷的还是那些不能轻易道出的温和用膳。

今天的生活变化太快了,所有的欲望都可以轻易被满足,如果吃饭带来的快乐是对我们活着的奖励,究竟怎么吃饭才能不辜负这片好意呢?

小祝

▲ 祝羽捷在武汉街头的小摊儿上吃热干面。

小兔你好:

来信收到。

最初,你微信里说了“通信”的创意,我的第一反应是,你们工作量不饱和还是业绩考核指标定低了,居然愿意花这么多功夫扯闲篇儿?后来想到你是文化人,嗯,那时间是奢侈的。既然答应了你,我想一定会给你回信,尽管我已经不记得多久没有碰过信纸了。

就像信笺一样,有些东西真的从我们的生活里悄没声儿地隐退了。比如纸币,就是从前的钱,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接触它们,许多事情都可以在智能手机里搞定,方便又快捷——快捷得仿佛我们节约了大量金钱的同时,又节约了很多时间一样。然而,我们依然超级忙碌,忙到喘不过气来。信笺、纸币、时间……都因为节约而变的稀有珍贵,这真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隐喻,有意思。

那天晚上,你应该在宵夜,就是你信上说的,在兰州吃烤羊腿。你发来的图片,相当诱人。当时我在工作室加班,只匆匆回复了一个嘴馋的表情。忙完的时候,才详细看你的微信,也就是信中所言,店家称那里是我们的拍摄点,甚至我曾经“亲自”品尝。事实上,我很少吃烧烤,摄制组确实在兰州有过多次拍摄,但我们从来没有拍过兰州的烧烤,跟你说明一下。

有人估算,各地大概有上万家“舌尖推荐”的餐厅,还不包括“差点推荐”和“后悔未推荐”的。有一次,就是在兰州,朋友带着去南关十字,整条夜市不大,数了一下,有26家挂着“舌尖美食”招牌的摊位,看得人脸红心跳,我心理素质差,只好拉着朋友去了别处。

餐厅,或者排挡,出于商业考虑,夸大一下宣传,倒也无可厚非。但我们怎么可能拍过这么多家店?再说了,《舌尖》应该不完全是一部推荐饭馆的节目吧?餐厅不过是我们展示食物的场景。只是中国太大,各地都有很多人们喜欢的美食,难免偶尔有些啼笑皆非的故事。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食物的评判,什么是最好的食物?这是个问题,而你给我的答案是:童年时代。

你在信里说,最最难忘的味道,是童年时代姥姥家中的家常食物,煮花生、烤红薯、馒头片蘸芝麻酱……准确点说,就是老家的味道。看到你不吝笔墨的描写,说实话我是有些感动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童年的食物里,藏着我们的味觉密码。我自己小时候,每年冬、夏两季,父亲都会拿着包裹单去县城的邮电局,在高高的绿色柜台后面,有外婆定期寄来的包裹。夏天是一种节梗很粗的茶叶,叫瓜片,味道奇苦,但非常耐泡。冬天寄的更多,咸肉、咸鱼、腊鸭、腊鹅,还有被我母亲称作传奇的糯米粑粑。糯米粑粑虽然童年时期并不是我的最爱,却在离家后给了我很多慰藉,这我在文章里写过。

一个人,只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的家庭,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也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觉习惯,显然也是故乡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是长大离家后,越能感受好好吃每一餐饭的重要。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是山东人,山东哪里我不知道,但应该离我的老家不远,饮食习惯也相差无几。说到山东,想起小时候看《水浒》,水浒的故事就发生在山东。那时候书很少,都是大家传着看,你看半天我看半天,最后还要在一起讨论。

水泊梁山左近,有个祝家庄,对,就是你的姓氏,祝是山东大姓啊。那次看完“三打祝家庄”这段,照例大家坐在一起吹牛。小伙伴们个个都是军事家和评书演员,什么拼命三郎、鼓上蚤、一丈青……都像熟人一样,再说宋江如何用计用兵,惊心动魄。轮到我说了,我说,石迁上厕所偷了一只大公鸡,那个鸡太香了,还没好好吃就被店小二闻见了。

如你所知,我被大家一通嘲笑。但天地良心,舞枪弄棒打仗什么的我就是记不住,印象深刻的只有那只鸡。以至于二十多年后,去临沂出差,吃了王小二炒鸡,还能想起水泊梁山。我说这个的意思是,从小,我就是个贪吃的人。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尽管没有挨过饿,但基本没吃过什么像样的东西。

所以只要有人称我为“美食家”,就像你信中所言一样,我都会羞愧难当。我不认为可以担当这个称呼,每次遇到这种尴尬,我都会说自己其实是个嘴馋的人,相当于英语里的Foodie。美食家得吃过多少东西啊,我在二十岁之前的生活经历,让我很有自知之明。

由于生活习俗和文化的差异,东西方对美食家的界定有很大不同。在西方,美食家是一门职业,他们有敏锐的嗅觉与味蕾,能细致区分不同的味觉感受,也能凭借经验和审美,判断各种食材搭配、加工烹饪以及艺术呈现的效果。而中国的美食家,就像今天大家公认的蔡澜、沈宏非等,则继承了古代文人的传统,很注重把对食物的感知与时空的变换,以及个人的阅历,用训练有素的文字,风生水起地呈现出来。我无论是见识还是表达,都无法望其项背。

不过有次和学者陈立聊美食,倒是给了我一些安慰。他说人类享用美食的终极境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达到颅内高潮。有权有钱的人可以通过精细制作的食物,和繁复的进餐仪式去获得;普通人也可以依赖简单平凡的风味暗示,通过咀嚼,甚至吞咽,达到同样的享受。从这一点上说,食物无所谓高下,人也是平等的。陈立老师的专业是心理学,他用现代科学的逻辑,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广厦万间,夜眠只需六尺;黄金万两,一日不过三餐。如此说来,尽管赶不上美食大咖,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吃货,也蛮好。

我最初认识你的时候,更多是在一起吃饭,应该有些年头了。那时北京的饭局很兴盛,一堆你们这样的文艺青年扎堆儿,我负责点菜和旁听,那是很温暖的一段时光。因为张罗你们吃饭,我自己也开始写美食专栏。因为美食写多了,后来又拍了美食纪录片。所谓的美食纪录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借鉴了前辈美食家对食物精准、生动的描述,用视觉化手段表现出来罢了,这需要专业程度比较高的一个团队,我个人只是其中一份子。

不过呢,做美食纪录片时间久了,渐渐的,也对美食有了更多的认知,食物在我的认知里,也不再是食物本身。就像两口子相处久了,就会越来越了解对方的习惯、脾性,还有更多的过往。

最初拍《舌尖》,我们是被浩繁的中国美食震撼,希望寻找其中的奥秘。后来我们的节目里除了美食,更多关注的是传统和人。到了前两年开始《风味人间》的制作,我们把坐标置放到整个星球的范围,在食物里探索人类的共同智慧。你看,我们也在努力改变。

▲ 拍摄《风味人间》时的陈晓卿老师。

现在我眼中的美食,不仅仅是认识世界最有趣的通道,也是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途径。传说中的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相互不能交流,巴别塔就这样成了烂尾楼。但我们的食物,有这么多的相通之处。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他应该粗心了。

前一阵子,受邀去TED做了一个演讲,我梳理了这些年做美食的一些感受,有空你可以看看。要是没时间看,我可以划一下重点,演讲的核心意思,我想说,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很多传统食物在一点点消失。作为纪录片人,拍美食,用影像记录食物里我们祖先一路走来的印记,这是我们的本分,也是我们的幸运。

你看,相比美食家或美食工作者,我更愿意大家把我当成一个纪录片导演。说起来我挺幸运,八十年代初思想解放时读了大学,毕业国家分配到媒体,又搭车了中国电视的黄金时代。专业做纪录片,也赶上政策扶持。做美食的时间,又遇到国人消费升级……我相信常识,但有时候又不得不感叹命运。

纪录片是一个相对边缘的行业,在今天的经济环境里,拿到拍摄的投资,或寄望有很好的回报,都不容易。给你写这封回信,刚好是我生日,给自己写了一首“老干体”打油诗,其中一段是这样的:沃野千里风味,灯火万家人间,一言难尽纪录片,倏忽五十五年。

▲ 在TED演讲美食与纪录片。

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想大概还能再工作十年。以后有机会,还会继续拍摄更多其他题材的节目。为了能够对得起投资方和播出平台,现在这些项目,都处在孵化阶段。我们的小团队取名叫“稻来纪录片实验室”,很大程度上也是希望能够在纪录片领域做出更多尝试。无论是社会类、历史类,还是自然类,我们都有兴趣。

希望几年后,我还能回归纪录片导演的角色定位。那时,如果你再给我写信,希望内容能集中在纪录片的范畴。

啰里啰嗦写了这么多,就此打住。祝你一切好。

黑蜀黍

▲ 陈晓卿,吃遍全星球的男人。

本文作者:祝羽捷;陈晓卿,美食专栏作家、纪录片导演,代表作《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风味人间》等。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虚度推荐

《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

陈晓卿主编美食地图

做一个会尝、会做、

会品鉴的高级吃货

好好虚度时光

发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公众号|微博|豆瓣|荔枝电台

搜索:好好虚度时光

原标题:《祝羽捷对话陈晓卿:踏踏实实做一个吃货》

如果觉得《祝羽捷对话陈晓卿:踏踏实实做一个吃货》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