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古代的官员退休后 为何不留在繁华的京城(一定要回家养老呢)

2023-07-10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6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为什么古代的官员退休后,都不愿留在繁华的京城?一定要回到故乡养老呢?是京城太危险?还是故乡有什么数之不尽的好处?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

关于古代退休制度的起源,周朝的《礼记》中有明确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这样说的话, 古代的士大夫到了70岁就可以退休了。而退休的官方名词则是“致仕”或者“致政”。由此可见中国的退休制度,可能存在了3000年以上。

可谓是历史悠久。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退休呢?主要原因便是官员年龄大了,没有精力再处理政务。而且一个国家需要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才更有生命力。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清朝自雍正朝开始,部、院的属官年满55岁,就可以提出退休申请了。如果本人没有提出申请,那等到他满70岁后,也可以由部、院堂官向吏部汇报,然后很快便能得到批准。但是堂官、大学士等重臣,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清朝很多大学士,都是直接干到七八十岁甚至更老的。

而且,有很多人到了年龄也不愿意退休。倒不是因为他们工作狂,而是留恋在任时的待遇和威风罢了。甚至有一些官员为了占着岗位,还改动自己的年龄,出现今年五十五,明年五十一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局面。但这种风气在当时也是被认可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勒令退休的,这主要是针对那些考核不过关,玩忽职守的官员。他们遭到御史的弹劾后,经过查实便会被强令致仕。那么官员退休后的待遇如何呢?有养老金吗?

每一位退休的官员应享受什么样的待遇,都跟他们在任时的品级和官衔,

以及当时的经济情况有关。也与他们的考核结果挂钩。一些官员能够在退休后拿到全俸,一些官员则只能拿到半俸,甚至更低。

汉朝时,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后能够拿到原来三分之一的俸禄。魏晋时期,官员退休后还有补贴。梁武帝曾下诏,规定退休金为在职时期俸禄的二分之一。唐代的俸禄主要是米或田两种形式,制度规定五品以上致仕的文武职事官,待遇是在职时俸禄的一半,对于有功的大臣,皇帝会特意准许他们享受全俸的待遇。

宋朝和唐朝一样,退休官员也是拿在职时一半的俸禄。甚至为了鼓励官员退休,会给予退休官员许多优惠的待遇。在辽金时期,退休官员也是拿在职时一半的俸禄。到了元朝,退休后家里穷的官员,享有在职时一半的俸禄。而到了明朝时,官员基本上都没有退休俸禄了。但是他们还可以享受一些政治待遇。没有实权但是拥有品级,就可以继续享有在职官员免税免役等特权。再加上皇帝会给他们发放俸禄、派遣杂役、赏赐宅第等。

最后到清朝时,总体的经济待遇要比明朝好很多。官员退休后的待遇仍分为全俸、半俸、不食俸这三种,但官员退休后不仅仍名列官籍,享有免税免役特权,

还拥有向皇帝陈诉地方政务情况的权力。而且除了经济待遇,退休的部分官员还享有优惠子孙的大福利。这种因上辈有功而使得后辈在做官上有特殊待遇的制度,

也被称为恩荫制度。那么既然退休后,都有着经济和政治上的待遇,为何官员们不选择在繁华的京城安享晚年?一定要回到故乡呢?

从皇帝的角度来说,如果所有退休官员都留在京城养老,那这将对朝廷人事职位的变更,有着很大的阻碍。因为如果这些老臣还留在京城,那么他们可能就会利用自己的关系干预朝廷上的决策,从而干扰皇帝的计划。

所以最简单有效的一种方式,便是把他们全部赶出京城,然后再派人监视他们一段时间,以确保他们是真的安心退休了。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京城的住房紧张问题,又把原来的势力赶出了京城,最大程度上保障了皇帝的利益。而从官员们的角度上来说,便是“叶落归根”的思想。

对于古代官员们来说,为官的确足以光耀门楣,甚至改变自己家族的命运。

但也意味着自己与家乡的长久隔绝,因此,等到官员们达到退休的年龄时,他们已经阔别家乡几十年了。对于这些思乡情切的官员们来说,回到家乡养老,安享晚年自然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乡愁成了官员们主动回家养老的一大动因。

更重要的是,官员们回家养老后,可以在朋友和亲人的陪伴和照顾下,无所顾忌、无忧无虑地生活。远离官场上的风雨纠纷,美满地享受晚年的自由时光。再加上京城经济成本高,住房还需要取得京城的户籍。所以这种情况下,回家养老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觉得《古代的官员退休后 为何不留在繁华的京城(一定要回家养老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