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撕掉“脏乱差”标签 武汉菜市场变脸后(买个菜比逛街还时髦)

2023-07-10 分类:养生资讯

武汉重启后,最具人气和烟火气的,当属菜市场。

4月中旬发布标准化改造方案后,近400家菜市场风风火火动起来。

5月底,武汉水果湖菜市场在经过一个半月的改造后,升级为武汉首家3.0版菜市场,改名为中百市集水果湖店。

△视频来自长江日报

直到现在,这事还引发了一阵讨论。接地气的菜场,似乎很难和高大上联系到一起,但去过的人都说改造后的菜场新潮又复古。

一直以来,菜市场都是武汉烟火气的源头和底气,你来我往的砍价计价声融在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里,重启后的武汉,就这样自由着、热闹着回来了。

武汉人都晓得,菜市场是退休爹爹婆婆和小嫂子们的天下。

不同于年轻人只有在重复的闹钟下,才能睡眼惺忪地踏上上班早高峰。

他们往往早晨7点就倾巢而出,不约而同拉着买菜的小车,去往各大菜市场挑选一天的食材。

年轻人没有还价的习惯,但他们总能在货比三家中,聊着逛着就把钱省下来了,而这时才不到9点。

他们最大的乐趣,在于菜市场社交。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气氛中聊家长里短,还能相约公交站去更便宜的菜市场,逛完出街后就蹲坐在路边吃完一大碗热干面,最后慢悠悠地各回各家,准备迎接烟火气的一天。

这就是武汉人菜市场生活的真实图鉴。

这几天,我们打卡了几个菜市场,和传统菜市场的观感不一。

已经智能化的,支持自助支付和产品溯源,满满的科技感;正在改造中的,就近临时搭建起露天市场来,恢复了往日的自由和热闹。

相同的是,这里的活色生鲜,各色人等,讨价还价友好或计较,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有种温暖与慰藉的力量。

每个不去菜市场的人,对菜场都是嫌弃的:

匆匆忙忙的人群,湿漉漉的地面,充满了鱼、肉、菜味的空气,剁肉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总不是那么美好!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真的不一样!

龙阳世纪生鲜市场:

场地干净,菜价透明,支持溯源……满满的尖板眼

汉阳区龙阳大道

逛惯了以前的老破旧菜场,真的很难置信,这是一家菜市场。没有难以忍受的异味,货品摆放地整洁有序。

它位于汉阳一条极具生活气息的小路边,整个菜场分为了蔬菜水产区和鲜肉区,进菜场前要先扫码、量体温。

右边的蔬菜水产区门口有一个总服务台,墙上的电子屏幕清楚地记录了市场商户83家,商品种类4171类,还有商品指导价格。

时蔬、生鲜、肉类、调料......不同种类的产品都在不同的区域摆放出售,琳琅满目,让人购物的心情也变得十分惬意。

一个朋友住在武昌,每个月都会开车来这边买几次菜,他说:“这里的菜贩会帮忙处理菜品,比如买小龙虾他可以帮你清洗干净、并且处理虾头和虾线,所以尽管住的比较远,我还是愿意来这边买菜。”

这个婆婆已经在这里做了十多年,她说菜场5月28日才改造完成对外开业,前段时间,还有电视台来采访。

除了干净整齐,这个菜市场还都是“尖板眼”哦~

每个摊位上方都悬挂一张电子屏,上面有摊主的信息、每类菜的价格、支付二维码和溯源码,扫一扫就能查到摊主的营业执照和菜品的来源。

焕然一新的菜场,到处都充满着新颖。当然,对于这类已经改造过的菜场,大家似乎还有点不习惯,探访当天,就碰到提菜就走忘记扫码买单的。

常青花园菜市场:

人流量大,改造后临时搭建了一条菜市场长街

东西湖区学府南路

常青花园生鲜菜市场处于人员集中的地段,还吸引了金银湖的一部分居民。

这是一个两层楼的门面,一楼是菜市场,二楼是美食广场。

最近因为升级改造,菜市场暂时迁移至室外的一条街上,帐篷搭起的临时菜场,蔬菜、肉类、水果等应有尽有。

这种露天菜市场也叫自由市场,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

下午五点左右,买菜的人不算多,大多都是买好了直接走,不再像以前那样驻足寒暄。

整个菜场大概有四五家卖肉的摊贩,但买肉的人并不多。其中一家老板解释说:“一般买肉的人都会在早上来,他们觉得早上的肉比较新鲜。”

而对于生意好坏,他只说相较于以往多少有些影响,正在努力好起来。

水产区的一个老板说,以前只卖海鲜,今年看到小龙虾便宜,就进了一些。每天早上三四点就起来去拿货,回来差不多五六点了,然后把酒店要的货送去,再开始一天的守摊生活,中午人少就回家补补觉,下午再来做个晚市生意。

除了蔬菜和鲜肉水产,水果摊也很多。

老板以前是租个小门面卖水果的,菜场临时搬迁就租了个摊位,搭着买菜的“香引”卖水果,一般到下午晚上生意比较好,因为出来逛的人不少。

乐万福平价生鲜市场:

改造完成一半,菜主早上五点在露天市场营业

汉阳区四新南路

乐万福生鲜市场位于汉阳区四新南路和江城大道的交叉口,这里原先是一个室内的菜市场,分楼上楼下两层,一楼大多是瓜果、鸡鸭肉和水产区,二楼是蔬菜专区。

△入口处空置的摊位

△肉类水产区被横幅隔开

疫情发生后,关闭营业的菜市场正在改造中,目前只恢复了半边场子,买卖的主要是肉类和水产。

市场正门是关闭的,只能从另一侧进去,室内除了施工装备,还被一些摊贩用作临时仓库和午休地。

在肉类水产区,每个摊主都有着统一的着装,不管男女都是围裙+大砍刀。

往左边走到尽头,尽是小龙虾和鳝鱼泥鳅类的河鲜,一个年轻男孩头戴耳机提着买好的鱼正在询价。

而真正热闹的,也正是这条露天菜市场。

往右边看去,都是一些水果和蔬菜这类时令较强的,有序地列成了一条几十米长的露天市场。各家一个遮阳棚,每个摊上都是各式各样挑花了眼的蔬菜和水果。

在一个蔬菜摊上买了几个西红柿,和老板聊了一会,得知菜市场5月份就开始改造了,还没收到回室内的通知。“每天早上四点多就准备出摊,直到晚上7点以后才收。”

菜市场临街的出口,一个武汉嫂子在买土豆,一边还价一边挑着准备往袋子里装。虽然双方戴着口罩,依然能感觉到她们脸上的那种轻快。

拍照的时候,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在妈妈的背上,撞进了镜头里。

城市的商圈,往往有雷同的繁华感。

如果你想了解武汉,真的可以先去武汉的菜市场逛一圈。

武汉人说着武汉话卖着武汉菜,一个城市最本真的样子“裸露无遗”。

当然武汉有名的菜市场,远不止之前打卡的。

有名又是老字号的,天声街算第一个。

江岸区天声街22号

“老汉口的法兰西”,百年老街天声街有个浸透着梧桐绿荫的雅号。

始建于1911年,最初叫铁路街,直到上世纪40年代,天声舞台名闻三镇后,这条街才改名为天声街。对于爹爹婆婆这辈的老汉口来说,这是一个人潮涌动的剧场。

到如今是远近闻名的生鲜市场,也是人头攒动的小吃街。从4月6日开始,天声街的商贩陆续复工,这里也恢复了往日的喧闹。

天声街短短246米,排列着100多家大大小小的生鲜店铺和饮食店。蔬菜、肉禽类、加工食品的店铺前都有很多市民驻足选购,品类齐全。

而说起历史悠久,当然少不了武泰闸蔬菜市场。

武昌区栅栏口16号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是武汉当时最大的蔬菜批发地。到了上世纪8、90年代,武泰闸市场达到最盛,其蔬菜交易辐射大半个中国,供应着80%的武汉人吃菜需求,是全国四大蔬菜批发市场之一。

2004年,武泰闸农贸市场搬迁至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但这里仍是武汉最受市民青睐的采购点。位于东西湖区的丁良才美食城的老板,在疫情期间为了节省成本,就经常跨越两镇去那里采购蔬菜。

江汉区陈怀民路1附4号

汉口中山大道上,有一条600米长的路,叫陈怀民路,它是以抗日英雄陈怀民名字命名的道路,有20年历史的陈怀民生鲜市场就在这条小路中段,正对长春街。

因为位于汉口市中心,菜品价格并不便宜,好在菜品丰富,里面的大多是几十年的老店,都很受欢迎。不过在疫情期间,室内菜市场关闭,摊位大多都沿街摆放。

六渡桥民主一街

同为“禁止入内”的,还有六渡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这是附近最大的一个菜市场,也有20多年的历史。

原先室内的摊贩,都挨挨挤挤的分布在马路两侧,本来就不宽的马路,也因此变得异常狭窄。

其实光看这些照片,就能感觉到人间烟火扑面而来。在菜市场里看着人们为了生活而努力,再多的矫情都会掉在地上。

古龙就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

精明的小嫂子们拉着小车车比较着各家价格,最后满载着“一车”战利品回家;摊贩主们吆喝着自家生意,小儿女在旁边写着作业或打下手。他们脸上无一例外地,带着对生活的投入。

也许这里没有诗和远方,却蕴藏着一蔬一饭带来的踏实与温馨。

时间在变,城市的格局也在变。

如今就连有着浓浓生活气息的菜场也开始玩起柴米油盐和艺术空间的“混搭”,逐渐进化成了全新的物种。

今年4月份,武汉市纳入改造的397家农贸市场开始升级,8月底将全部改造完毕。

在此之前,武汉经历过数次整体性的农贸市场改造,但这次的改造却是标准最高的。消防通道、通风系统、垃圾分类、设立厕所等功能性审查,都是改造的重点。

如今的农贸市场,早已不是脏水横流,腥臭扑鼻的模样。

消费环境方便舒适,食品新鲜安全……随着市场品质的升级、城市功能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买菜的过程也越来越舒适。

一些连锁品牌超市还推出了融合超市、菜市场、水果商店、中西式餐饮、美容美甲等多种业态的社区型超市,加入了社交聚会、家庭互动等类型的消费场景,并引入了多项线上服务功能。

△盒马鲜生

退休的爹爹婆婆和操持家务的小嫂子总是在大清早准点光顾菜场,带着新鲜的食材和热气腾腾的过早满载而归。

热爱社交和新潮事物的年轻人,即便不爱去菜市场,对此的接受度也很高。下了班后爱去菜市场了,就连穿戴着西装领带和裙子高跟鞋的职场男女们,也毫无违和感。

汪曾祺老先生曾说: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生活原本是一团乱麻,但从菜市场这头逛到那头,就仿佛打开了一个结,焦虑的情绪也能安定下来,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了吧!

如今,当新一代小菜场渐渐地洗去“脏乱差”的恶名,既有烟火气又洋气,这种魅力就更甚。

如果等不及了,就先去改造好的菜市场,和爹爹婆婆、武汉嫂子一起抢地盘吧!

#你有多久没逛过菜市场了?

还记得上一次自己做饭是什么时候吗?

评论区见。

■部分素材来源于长江日报、楚天交通广播、指尖武汉、武汉吃喝玩乐等公众号。

如果觉得《撕掉“脏乱差”标签 武汉菜市场变脸后(买个菜比逛街还时髦)》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