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古老文化张家口桥东区三宝是衣食·冯玉祥爱吾庐察哈尔烈士陵园

2023-07-1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35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公元1601年在张家口堡东南清水河上,明朝镇守都督梁秀、义民刘宇、郝时瑁等捐款建通桥,开始有桥东、桥西之称。

桥东区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位于张家口市东半部,东至宣化区,南至高新科技开发区,西隔清水河与桥西区相邻,北至崇礼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总面积391.8平方公里。全年无霜期144天,区政府驻桥东区胜利中路31号。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桥东区常住人口为27万9616人。2020年,桥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6.3亿元。

历史文化传说

张家口的“山药(土豆)、莜面、大皮袄”作为当地有名的土特产,被当地人称为“三件宝”,居家过日子谁也离不开它们。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它们的美丽传说文化。

莜面的由来

传说很早以前,地初分南北,天刚分凉热。百兽之王猛虎神来到天宫凌霄宝殿,向玉皇大帝哭诉:“北国不种粮菜,靠猎取百兽为食,再这样下去,我的部下就会被杀光,我这兽中之王也当不成了。请玉帝大发慈悲,救救我们兽类吧!”。

这时百鸟之王—凤凰神也来找玉帝告状:“北方百姓无粮食充饥,成天捕杀我们禽类,请玉帝速想良策,拯救我等。”玉皇大帝和太白金星一商量,传出法旨:召百粮之王—谷神上天。

谷神来到灵霄殿见过玉帝。玉帝说:“百粮王,为什么你们不到北方生长?”谷神答道:“禀告玉帝,北方天寒地冷,我们去过几次,没等成熟结籽,就被秋霜打死了。”

玉帝说:“传我的旨意,如有愿去北方生长的作物,我赐他晚种早熟,还可喝酒长毛抵挡风寒。”

谷神回到百粮府,召集本族聚会,传了玉帝的法旨。问:“众位兄弟,哪位愿意领旨前去北方安家落户,帮北方百姓战胜饥饿,避免让大部分禽兽惨遭屠杀。”

谷神连问几遍,就见身着绿灰色衣装的莜麦挺身而出,说:“我愿意前往!”就这样,莜麦成了张家口以北地区的特产,这里的人们也就吃上了香味可口的莜面食品。

据说,农民播种莜麦时,要用烧酒浸拌籽种,莜麦粒上长有很多绒毛,就是当年玉皇大帝下旨封给它抵挡风寒的办法。

山药(土豆)解毒成为美食的由来

早年间,四海统一,天下太平,邻国都向我国进贡献宝。有一个北方国家不服气,想捉弄中国人,就献来五车山药蛋。当时宫廷中煮熟一尝,味道不错,只是吃了肚子不舒服;国王就降旨,把这些山药发放到塞外,救济黎民百姓。百姓们吃了后,肚里难受,就用山药蛋打发乞丐;乞丐们也不愿吃,可不吃又受饿,吃上受不了。张家口的乞丐头目就编了段顺口溜,让弟兄们要饭时吟唱:“大娘大娘给点饭,千万别给山药蛋,蒸不熟煮不烂,吃到肚里闹麻烦。”

虽然乞丐们不想吃山药蛋,可是饿极了,还得吃。轻的肚里不好受,重的还丧了命。一天,乞丐头中毒后,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他手下的兄弟四处寻医问药,也无济于事。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给送来一袋青白色药物。乞丐头喝了些药水后,病就好多了。

那老婆婆还告诉乞丐们:“这药是青湖产的大青盐,在煮山药时,放些盐块,味道又香,又不会肚子不舒服。”说罢,老婆婆一跺脚,乘风升到半空中,变成了观音菩萨的模样。乞丐头目忙带乞丐们向空中磕头,叩谢观音菩萨的救命之恩。

打那以后,张家口一带的人们就敢吃山药蛋了。因为山药适应北方生长,成熟期短,耐旱,产量又高,从此,这一带就大面积种起了山药。

皮都皮革大皮袄由来

很早以前,人们不会泡制羊皮,更不会缝制皮袄,只是用整块兽皮围在腰间,来挡风遮羞。因兽皮板结僵硬,不能裁缝。围上既不好看,又不舒服。

张家口西北水母宫的娘娘庙里,住着一对靠讨饭为生的弟兄。一天哥儿俩讨回一罐小米稀粥,放在火上加热。那讨饭罐一挨明火,底子裂缝掉了下来。哥俩肚子里还空着,就解下老大腰间围着的羊皮,把稀粥包了起来。两人晚上没吃完,就包好,准备再吃。等第二天打开羊皮一看,里面的稀粥发霉变酸了。哥俩怕吃了得病,就把酸稀粥倒了。

可那羊皮不能再用来围腰,就扔在一边。老二见哥哥没的穿,心里很过意不去,就用小刀把羊皮粘的稀粥和粘东西一点一点的刮了个干净。然后用水母宫的清泉水漂洗过后晒在了太阳底下。谁知晒干后,那块羊皮变得柔软、洁白。弟兄俩喜出望外,用这块皮子缝了件短袄,老大穿了出去,美观大方,紧身合体。

谁见了都喜欢,求他弟兄二人帮助人拾掇羊皮。那俩讨饭的弟兄,也不用再沿街串巷讨饭了。借了几个钱,买了两口大缸,用小米汤在缸里发酵,做起了专门泡制羊皮的行当。从此,弟兄俩就成了塞上第一代制革艺匠。裁缝们用泡制过的兽皮,缝制成各式漂亮实用的皮袄,这就是张家口大皮袄,皮革工艺的传承。

皮都的由来

张家口毛皮贸易与加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张家口皮毛贸易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

张家口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北依广阔的天然牧场,南接肥沃的粮棉产区,独特而又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使之自古便成了“百货之所灌输,商旅之所归往”的蒙汉贸易商埠以及毛皮储存、运输、加工的贸易集散地。

张家口所以称为“皮都”,主要源于她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历史悠久的皮毛业。

汉朝时期,张家口属上谷郡辖地,名广宁。公元49年,汉光武帝派护乌桓校尉官带兵驻此地,管理这一带的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当时张家口虽然还是一个军事营堡,但就开始了与北方民族的贸易活动。内地靴韂、布帛、茶糖、珠饰等源源涌入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而乌桓、鲜卑盛产的马匹、半只、角端弓(一种牛角做的弓)及“天下名裘”大批输入内地。

到了唐代,由于商业的逐渐发展,甘肃、宁夏、蒙古、坝上各县等地的皮货,都集中到张家口,然后再运往内地,张家口成了北方的毛皮集散地。从而促进了毛皮工业的发展。当时在张家口就有几十家皮货商,这些皮商也成了毛皮加工的小作坊,从外地运来的毛货,经洗涤,再用黄米面进行简单的、粗糙的“鞣制”,制成熟皮运往外地或在本地销售。

进入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张家口下堡、上堡先后筑成。每年早春二月,从堡内交易中心绵延四方空地、布满车辆、毡蓬,各类贾店鳞次栉比,大至骏马、骆驼、肥羊,小到毡毯、兽皮、羽毛、缯帛、棉布、杯瓶、酒器,比比皆是,琳琅满目。中原地区传统的足球游戏、杂技表演,吸引着各族兄弟,令人如痴如醉,眼花缭乱,出现了人声鼎沸、瑟管齐鸣、牛羊欢叫、悍马驰骋的繁华景象,形成中原、北疆的贸易中心,成为毛皮集散地。随着交换的扩大和毛皮原料的增加,毛皮加工制作业也应运而生并随着皮毛需求量的增加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清朝建立后,张家口开始由原来的军事营堡向商业市镇过渡,蒙汉贸易逐渐繁荣兴旺起来,外商活动也开始出现,最后达到张家口贸易活动的鼎盛时期。在《万全县志》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清之中叶,商贾辐辏,市面繁荣,殷实商号麇集市圈(今上堡)。光绪二十八年,中俄条约,大境门外元宝山开为通商场,遂为陆路大商埠之一”。

其实,早在咸丰十年(1860年)时,随着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北京条约》的续约,俄国商人就开始出现在张家口。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英、美、法等国商人也纷纷来到张家口收购皮张、羊毛。特别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外国商人派人到张家口,住在皮庄、皮局,肆意掠夺我国皮毛资源。自此,张家口的毛皮在国外的影响日益扩大。1902年,随着清政府在《中俄条约》上签字,大境门外元宝山壁为“陆路大商埠”,北京、天津、山西等地纷纷来张经商,蒙汉贸易日趋兴盛。日益繁荣的皮毛贸易,促进了毛皮加工业的兴旺发达,“天下皮裘”经此而输往海内,四方皮市经此定价而后交易,商工并举,商兴工旺,张家口得以皮毛而著称中外,“皮都”初具规模。

历史遗迹景点回望

爱吾庐

位于桥东区德胜街45号,是冯玉祥在张家口的故居。1924年北京政变后,冯玉祥携夫人李德全曾住在这里,期间,曾多次派人来这里活动,李大钊、宣侠父等都来这里工作过。1932年冯玉祥再次来到这里居住,并发起和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察哈尔烈士陵园

陵园占地约1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塔、骨灰堂、牌坊等。纪念塔高31米,塔身正面有“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纪念塔正厅内安放着一尊一米多高的银质革命烈士纪念鼎。在墙壁上记录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6703名烈士的英名。位于张家口市桥东区陵园路,1951年落成,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而建。

文章整理编辑缩写,张家口市东桥区历史文化

如果觉得《古老文化张家口桥东区三宝是衣食·冯玉祥爱吾庐察哈尔烈士陵园》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