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淄博:残疾农家女办起康复养老院(成助残扶残典型)

2023-07-11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20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一个身怀残疾的农家女,掏尽家底打造残疾人残有所养、残有所医、残有所乐、残有所为、残有所康的生活环境,让关爱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

“现在来了康复养老中心院,一日三餐不用愁,还有人作伴,我很知足。”5月12日,刚刚住进山东省沂源县阳光家园逸静园残疾人托养所的贫困户张来贵说,我这一辈子感谢大好人杨青红,是她给了我晚年幸福生活,也给儿子张坤外出打工提供便利条件。

张来贵口中的大好人杨青红,燕崖镇燕崖村残疾人,肢体三级。

在杨青红的身上有好多头衔:沂源县老年康复养老中心院长;沂源县康烨堂日间照料中心主任,沂源县阳光家园逸静园残疾人托养所主任;沂源县康顺日间照料中心主任;沂源县阳光残疾人托训中心主任;沂源县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主任。

正是这些头衔,杨青红养老、助残服务,成为全县助残扶残的一面旗帜。

杨青红毕业于淄博卫校,1998年春天和东里镇桃花坪村陈德军结婚,生育两个男孩。

“从事养老服务事业源于对母亲的爱”。杨青红说,记得在孩提时,当我光着小脚丫在门外那片绿草地上扶着栏杆站起来时,母亲胡德菊,走了过来。她没有夸奖没有赞扬,只是对我发出了一个来自内心的、会心的一笑。

杨青红回忆说,也许是母亲感动了我,或许是因为她那会心的一笑,我渐渐扶着栏杆走起路来。此刻的母亲大慨怎么也不会想到,正是因为她,我才能提早学会了走路。

在我上幼儿园到上小学、初中,母亲仍旧不断对我微笑、操劳着。我对母亲说:“妈妈,您不累吗?”母亲沉默着,只是微笑一下……

从此,母亲的微笑从没有在我的眼前消失过。

然而,在2010年秋天,母亲突患脑血栓住进了县医院,经过医治母亲生命保住了且留下了后遗症。打这起母亲的微笑就不见了。

母亲出院回家后,杨青红凭着20多年的从医经验,坚持为母亲做康复治疗,让母亲的身体得到了良好的恢复。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母亲告别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生活,过上了自己能生活的日子。

后来,小区的一位邻居了解到情况后,央求青红帮助同样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的母亲做康复治疗,杨青红连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还有一次,在养老中心的门诊室,有位大娘来看病,输液期间家里出了急事儿,儿女不在身边,病人没人看护,随行大爷只能央求我暂时帮忙照料。

自此,青红为越来越多的老人做康复治疗,有时还亲自上门就诊。随着与老人们的接触,杨青红发现有些老人因为子女工作忙,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孤单,更有甚者,有的老人病后无人照料而耽误了最佳康复期。

在照顾植物人母亲的漫长过程中,杨青红深深体会到,伺候瘫痪在床的老人是一项十分繁重、辛苦的活,脏和累考验着人的意志和耐心。经过社会调查,杨青红清醒地认识到,老年护理事业在国外已普及盛行,而在我国,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机构养老的社会需求正逐步放大,而供给却严重不足,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护理难题非常突出。若有一名瘫痪老人,这样的家庭往往需要一个甚至两个专职的家庭成员或保姆来照顾,社会成本极高。创办照顾这类特殊老人的护理机构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幸福一家人。这就是杨青红的感悟。

为之,杨青红掏尽家底,打造残疾人残有所养、残有所医、残有所乐、残有所为、残有所康的理想的温馨家园,为残疾人提供休养、托管、娱乐和护理等各项服务。

正是爱心理念的驱使下,杨青红努力践行办园的宗旨:替儿女尽孝,为社会分忧。一连摘取了“服务民生爱心人物”、 “三八红旗手”、 “第五届孝感淄博模范人物”等桂冠。

2011年,杨青红自筹资金建立了一所沂源县最大的养老机构,设床位200余张,可同时接纳200余位老人居住的集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新型养老院;是完全按照国家养老机构建设规范要求建立的一所养老、托老机构,以老年人和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现入住老人一百多人。

2014年6月,杨青红依托养老中心成立了沂源县阳光家园逸静园残疾人托养所,目前已入住托养中心的残疾人有六十多人。中心将为入住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专业护理、康复训练等托养服务;为所在社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文体活动、工疗等日常服务;同时开通残疾人服务热线,面向全区残疾人开展居家安养服务;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展技能培训等,努力将中心打造成残疾人残有所养、残有所医、残有所乐、残有所为、残有所康的理想的温馨家园,大力推进全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残疾人托训中心是沂源县委、县政府关爱弱势群体、改善民生的一项重点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实现我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县创建全市残疾人工作示范基地和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重要工作内容””。县残联主任李传军解释说,2017年5月杨青红成立沂源县残疾人托训中心和辅助性就业中心;现托训残疾孩子20余人,辅助性就业16人;为解决残疾人就业,减轻社会压力,她首先从社会上招聘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通过机构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为重度残疾人服务,一方面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能够让残疾人服务于社会体现自身价值、减轻社会负担,因为同是残疾人,能够互相理解,服务起来就能够更好地沟通与交流。

“居家残疾人或者其子女在家中通过手机、一键通等通信工具向呼叫中心发起服务请求,通过运算、匹配、显示到呼叫中心大屏让人一目了然的看到需求发起人、发起时间、发起地点、发起内容,需求匹配的执行人、任务的执行状态。例如家政服务、康复理疗服务等””。杨青红说,2018年1月,依托残疾人托养中心开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现居家托养170位重度残疾人,为打造高端平台,更好地开展居家服务,经多方考察,她花重资引进青岛融贯汇众软件公司的“贴心点”智慧养老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实现智能托养、智能监管。建立残疾人级别与健康档案管理,实现区域残疾人档案动态智能管理,对残疾人证书与基本信息录入、查询、管理、上传、统计等多项功能,同时系统可以自动生成个人专属二维码,以便服务人员上门服务确认。建立贴芯点智能呼叫云中心,实现由社区助残服务工作中心向居家残疾人上门服务,打造社区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系统,推进上门服务工作。

“自从杜文凯参加了康复训练,他就想变了另一个人,比以前可乖了,我可以领他逛超市、进公园了,走向社会了。”榆林集村宋训兰接受采访时说,家有智障残疾孩子,总觉着乖丢人,抬不起头,不让孩子出门,与社会隔绝。这种做法是害了孩子,害了社会。

这是今年杨青红申请了智障残疾儿童康复项目带来的变化。目前为20余位残疾儿童做康复训练;中心除了依照主题教学模式开设的课程外,还增设了绘本课程和多感官课程,每个孩子不仅接受集体教学,还接受单训课程;为了提高训练效果,该中心针对每一名残疾儿童都建立了专门的康复档案,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合个体特点的康复训练计划,实行一对一教学,从进入中心时的个人情况评估,到每日开展的针对性训练,再到中期的综合性评估,康复训练方案的调整,到最终离开康复中心及后续的康复跟踪等一系列情况,都完整地记录在个人专门档案之中。

采访中得知,杨青红又正在申办精神类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精神类残疾人由于自身原因和社会偏见,就业较为困难,新运营的精神类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就是专为该类残疾人就业问题而设立。中心由企业提供产品加工原料,医生参与管理,实行按件取酬、多劳多得,使精神类残疾人通过就业,增加收入,逐步实现脱贫。参加适当的劳动和集体生活,对精神类残疾人康复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康复效果,加快康复进度,为该类残疾人今后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依托众多机构成立了扶贫车间,引进外贸加工项目,让贫困的残疾孩子家庭,送孩子来的同时,可以在车间上班,下班正好接孩子回家,每月家庭最低收入不下400元,走出贫困,为全县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超 通讯员 左效强 张太军)

如果觉得《淄博:残疾农家女办起康复养老院(成助残扶残典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